中学校园暴力问题分析与研究

2013-04-29 22:42贾巍
考试周刊 2013年79期
关键词:校园暴力思想品德青少年

贾巍

摘 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命运。校园暴力现象屡见不鲜,已逐渐演变成社会问题。本文围绕校园暴力的含义及产生原因,从思想品德角度提出缓解、减少校园暴力的对策。

关键词: 青少年 校园暴力 思想品德

一、校园暴力的含义

从同学间的吵吵闹闹到挥拳相向,从“马加爵”事件到“呼噜门”事件,青少年的校园暴力事件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并趋于严重化。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命运。本文从思想品德角度分析校园暴力。

那什么是校园暴力呢?我国教育界人士对此有不同界定。北京特级教师李大鹏指出:“校园暴力行为是指发生于学校内的暴力行为或犯罪行为。”陕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法学副教授管晓静指出:“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行为。”银川市实验小学校长遇旻指出:“校园暴力行为是发生在校园之中的个别学生出于谋利、炫耀、控制等动机,经常性地欺负弱小同学,使其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的不良行为。”[1]我认为,校园暴力就是指在校学生所遭受或实施的心理或身体上的暴力行为。

二、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校园暴力是特定范围内——学校、人与人关系不和谐的产物。究其原因,有家庭功能失调、学校教育不到位和社会的不良信息传播等。我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对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1.家庭原因

孩子从小的生长环境,直接决定了其性格的形成。(1)孩子若从小缺少父爱、母爱、家庭的关爱,易使其产生消极心理。如果不及时引导,极易误入歧途(2)家庭的不幸和早期教育的不足,会让孩子不懂得关心别人,没有同情心,甚至是行为邪恶,残忍无情。(3)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娇惯,对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一味地满足,易使孩子形成自私、放纵心理。(4)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行为不规范,甚至是道德低下、家庭暴力、虐待老人等,对孩子的性格及处事观的形成带来不良影响。

2.学校原因

学生在学校的表现,细枝末节处,如果存在偏差,而教师放任不管,则极易出现严重后果。校园暴力的产生,是学生道德偏差的直接后果。现今部分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缺失。由于学校间分数竞争激烈,思想品德课的学科地位,总是被所谓的主科排挤。教师觉得思想品德课,会做题就好,过于分数主義,忽视青少年的品德教育。

3.社会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一些负面事物应运而生。如电子产品的普及,青少年极易接触到带有暴力、色情、迷信的图书、音像制品。如果不正确引导,任青少年肆意发展,极易诱发犯罪。

三、减少校园暴力的措施

针对越来越趋于常态化的校园暴力,如何改变现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角度,分析缓解校园暴力的方法策略。

1.家庭方面

学生的品德教育活动,是学生的一种认识活动,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学生能否接受教师的教育,接受多少是由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决定的。所以家长不能认为,把孩子放在学校,教育失败一切都是教师的责任。家长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应该遵循教师指导,为孩子营造教育的良好氛围。教师应该运用专业知识,同家长密切沟通,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找到解决方法。同时家长应当以身作则,做好思想品德的典范。

首先,家庭不和睦,是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的重要隐患。孩子只有在有爱的环境中成长才会对世界充满爱。如果父母间总是吵架甚至是挥拳相向,让孩子从小在这种环境下长大,他会从心底里认为暴力不是严重问题,只是人与人之间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其次,孩子在犯错误时不能总是使用暴力让其改正。要循循善诱,摆事实,讲道理,暴力手段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最后,生活上的细节,要给孩子以榜样。乐于助人、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礼貌待人等。为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一定的导向作用。

2.学校方面

新课程改革提倡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思想政治课要贴近学生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按照学生认识问题的规律,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2]针对校园暴力问题学生或是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应从他们的具体情况出发,用不同理论、思想、观点、途径、手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根据校园暴力学生的几大特征,结合教材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以下以人教版的中学政治教材为例。

(1)凡事一根筋,做事不考虑后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校园暴力学生的一大特征。《做情绪的主人》——学会调控情绪这一框题就是针对情绪问题的教学。教师可采取联系学生生活和联系对立面的观点解读分析教材。当然,不能当中指责某某同学的缺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应让其深刻认识到学会控制情绪的利弊。

(2)缺乏法律意识是校园暴力学生的普遍特点。根据教材《感受法律的尊严》——走近法律,法不可违,带领学生走近法律,让学生知道做事不违法仅仅是其行为的底线。社会上的大部分犯罪现象,都是案犯法律意识淡薄的后果。法不可违是做人的原则,是任何原因都不能触犯的。

(3)校园暴力倾向的学生对生命健康权概念模糊。漠视生命,暴力泛滥已成为一个全球化问题。人文教化的缺失和暴力文化的泛滥是暴力蔓延的重要因素。青少年,处在心理和生理的发展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根据《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同样的权利同样的爱护框题,教师应当在生命健康权方面,给予其正确导向。让青少年了解到,我们享有生命健康权同时不能也不应该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权,这是一种道德义务也是一种法定义务。

3.社会方面

在信息化的今天,网络的便捷,使得青少年很容易获得信息。如何为青少年筛选健康信息,使其远离暴力、色情、迷信,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结合报纸杂志、新闻,在分析暴力色情案例的同时,也要给予青少年正确、健康的引导。品德教育要发挥榜样作用,发挥国家向导作用,不能让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失传。

参考文献:

[1]姚建龙.校园暴力:一个概念的界定[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4.

[2]马凤龙.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与技能训练教程[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5.

猜你喜欢
校园暴力思想品德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选择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