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肠内营养对危重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2013-05-06 11:58张全超冯少林陈德勇黄锦燕
中国卫生产业 2013年1期
关键词:上臂危重个体化

张全超 冯少林 陈德勇 黄锦燕

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广东高州 525200

为探究个体化肠内营养对危重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为临床治疗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必要借鉴,本文选取该院收治的86例危重脑卒中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对比试验的方法,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针对对照组提供常规肠内营养支持,针对观察组采取个体化场内营养支持。治疗持续20 d,疗后研究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蛋白、上臂肌围、淋巴细胞计数这四项的平均值,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不同方法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收治86例危重脑卒中患者,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其中男性62例,女性24例;年龄范围:61~74岁,平均年龄:69.3岁。脑卒中类型为:71例脑梗死,15例脑出血。临床症状:均出现吞咽障碍,均排除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类疾病、内分泌障碍、脏器衰竭等的可能。随机将86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等方面的资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可以进行组间比较。

1.2 方法

收治患者后,及时进行对症治疗,在入院2 d之内,开始进行鼻饲。针对对照组进行常规肠内营养支持,针对观察组应用个体化方法,对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进行检查,计算患者的基础能耗,依据该数值调整营养制剂的成分与比例[1]。该院选取鸡蛋、米饭、大豆、食盐与瘦肉这些成分配置匀浆,并添加膳食纤维、维生素与矿物质微粒,在治疗的第一天,提供少量匀浆,逐渐增加用量,在第6天即可使用正常量。治疗持续20 d,期间若提示效果不足,则需应用肠外手段进行辅助。治疗结束后,进行相关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蛋白、上臂肌围、淋巴细胞计数这四项的平均值,评价不同方法的应用效果

1.3 统计学方法

选取SPSS项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后,86例的血红蛋白、血清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均出现显著变化,上臂肌围无显著差异。观察组在血红蛋白、血清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的数值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清蛋白、血红蛋白、上臂肌围的单位分别为:g/L、g/L、cm,具体数据见下表1。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肠内营养支持效果对比分析(±s)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肠内营养支持效果对比分析(±s)

组别 例数 淋巴细胞计数/109血清蛋白 血红蛋白 上臂肌围观察组 43 1.50±0.43 40.3±3.1 128.1±10.3 24.1±3.6对照组 43 1.27±0.35 38.1±3.9 121.4±10.2 24.2±3.4 P-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临床中,脑卒中是一种脑血液循环障碍类疾病,发病率较高,多见于高龄群体,该病的诱发因素有多种,发病时,患者脑内动脉出现狭窄、堵塞或者破裂,影响正常血供,从而引发一系列疾病症状[2]。临床实践发现,危重脑卒中患者的正常代谢受阻,常表现出高血糖与高分解代谢反应,引发营养不良[3]。针对该症状,传统方法是进行常规肠内营养支持,但是该方法无法完全满足需要。近些年来,人们开始应用肠内营养制剂,加大营养支持力度,收到了良好效果。在该制剂的配置上,一般采取标准化配置,另一观点则主张依据患者身体状况进行个体化支持。关于其应用效果,至今无明确定论。在此背景下,笔者进行了本文的研究,得出结论:针对危重脑卒中患者,应用个体化肠内营养支持,可以向患者提供更合理的营养摄入,增进患者免疫机能,改善临床体征,有着积极的临床疗效,适于得到更多的推广与应用。

[1] 王茜,向永红,郑甦.不同营养制剂的选择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3):165-167.

[2] 蔡力群,朱海英,于常英,等.不同营养制剂对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0(21):120-123.

[3] 王永顺,招远祺,李雪莹,等.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实施模式的效果及护理[J].现代预防医学,2010(15):107-112.

猜你喜欢
上臂危重个体化
《风平浪静》黑色影像的个体化表述
儿童上臂罕见骨外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上臂整形术的研究进展
个体化护理干预在霉菌性阴道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上臂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
一种可调节的限制结构
床旁介入超声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初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