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电视播音主持创新的美学诉求

2013-06-01 10:35郑珊珊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强子主持人美学

郑珊珊

浅谈当前电视播音主持创新的美学诉求

郑珊珊

本文从语言美、内容美、形式美三个角度分析了当前电视播音主持创新的美学诉求。

电视播音主持 美学诉求 语言美 内容美形式美

由于电视媒体的高度密集,强烈追求经济效益,如今不仅传媒行业竞争惨烈,同时也是受众挑剔、“难伺候”的时代。从而,作为电视节目的主要承载环节播音主持来说,必定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其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也许有人会有异议,天天说创新,人人知道要创新,关键是怎么创新?怎么创新创在刀刃上?怎么创新创到实质上?怎么创到受众心里去?

对于这一连串问题,我想可以用一个最为普通却又沉淀着千年历史、古今中外文化的一个字——美来解决。我们天天挂在嘴边的“播音主持艺术”,往往忽略了它也是一种艺术形式,有着艺术的本质特征,更是跟美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大众传播文化这个环境下,不论老少不论阶层不论文化修养,人人都有美的向往和喜爱。那么,当前电视的播音主持创新是否可从这个美学的角度去探究,同时这也是站在了一个集“传播——节目——受众”于一体的大的高度去俯视和把握。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美”不是单纯的美、低俗的美,更不是为了美而美。它是电视节目中播音主持思维的一种透发,是播音主持新内容和形式的一种革新,是播音主持语言表达的一种进步和人文化。因此,电视播音主持的创新可以套用美学中的要素来更好地分析和引用。

如上图,美学与播音主持创新的联系,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视角来分析和思考。

一、电视节目中播音主持语言美的创新体现

(一)语言的灵动代替矫揉造作

相信大多数人不会喜欢主持人哭丧着脸,并且毫无情感地跟你说话,同样在当下的电视媒体环境下,情感也是随着理念的进步而创新,更在表达上有着质的飞跃。例如深圳卫视的《饭没了秀》,整个节目下来,主持人强子哥哥,从头到尾的语言表达并没有因为这是一期儿童节目而表达得刻板、装嫩、矫情,而强子就是以一个长者、成人的角度去跟小朋友交流。在一期节目中强子问一个小朋友:“你们家谁最大?”小女孩回答:“妈妈最大,管我买玩具,管爸爸抽烟。”强子回答:“呦,这妈妈可是够牛的!”小女孩抢话道:“我妈妈不属牛!我妈妈长得可好看了!”引得全场爆笑,观众在笑声中看到了孩子的那份童真,同样会在心里默默觉得强子的主持有新意。

从强子用“牛”在来形容小孩的妈妈,我们就不难看出,他是很自然地用社会和网络的流行语来表达,尽管孩子可能听不懂,但是就是在这样一种未知的语境下,才会有表达上的创新,才会有令编导、主持人和观众都意想不到的结果。这才是播音主持创新的一个好的体现,他的语言表达不是天花乱坠更不是刻板装清纯地去跟孩子交流。

(二)声情并茂,运用副语言来传达美感

播音主持理论一直强调表达的声情并茂,要有情感的衬托。同样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曾说过:“只有传达情感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例如凤凰卫视的《新闻功夫茶》这种报道风土人情、奇闻逸事的软性新闻节目,主持人可谈笑风生、声情并茂,只差手舞足蹈。每看一期节目,都会感觉一直被新鲜感所包围,那么播音主持的创新其实就在其中。又如湖南卫视的《播报多看点》中的“铱我说新闻”,同样是一档新闻报道类节目,但主持的服装都会选择比较夸张的时尚范儿,甚至会配上礼帽、毛绒道具增添一种类似娱乐的感觉。但是整个节目语言表达都是很客观的语气,符合新闻类节目的语言端正、严谨又有分寸感和亲切感的特征。

还有方琼主持的《家政女皇》,同样是教做饭,她带上俏皮的蝴蝶结,还有肢体语言的表达,例如烫会去摸耳朵、调料的多少会用语言去描绘,从而博得了观众的喜爱,一改过去做饭类节目厨师系大围裙说着“盐少许,糖少许”的老态龙钟样。从而看出,情感的运用,再加上副语言的装点,是现代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美的一个重要点,也是节目创新的亮点。

二、电视节目播音主持内容美的创新体现

(一)人文关怀的强调

一个节目如果想要让观众听得进、看得懂、记得住,也就是常说的让节目入耳、入脑、入心。5·12汶川大地震在各类节目的报道,都很好地体现出了主持的一种人文思想。在震灾救灾慈善晚会上,本来白岩松要采访一位失去家人的嘉宾,但到了直播的现场,白岩松看嘉宾眼中的泪水体会到嘉宾那种伤痛,便很坦然地告知观众“不忍心再去提问,希望他能坚强”。虽然什么问题都没有,但那种心情那种悲痛的感受都深深戳痛观众的内心,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又例如,我们在新闻报道中会听到主持人说“为缓解交通压力,修建地铁,从哪到哪,全场多少米”,这样的说法对于观众来说还是没有明确的概念,如果换成“地铁开通后,比原来的从哪到哪的时间可以减少20到30分钟”这样的内容,才会说到百姓心里去了。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会听到“年经济增长百分之多少、某比率上调下降多少”这样的数字词汇,如果主持人只是照稿宣科的话,相信受众都很难明白。但如尝试创新换种便于理解的表达方式,才是真正的人文关怀,才能架起传者和受众之间的桥梁。

(二)主持中大屏幕、现场连接、视频对话的运用

随着电视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经常看到在电视节目中对大屏幕、现场连线以及晚会上转场的情况。这些无疑都是在通过一定手段使主持的内容更加丰富,介绍的观点和事件也更全面。就例如《新闻直播间》报道神州九号返回时的新闻,画面以记者的现场报道为主,白岩松则和嘉宾在直播间时不时地做说明和简短的评论。这样既让我们看到第一时间的画面,又能对画面内容有很好的了解。

还有《海峡两岸》运用了现场视频的转接,主持人在内容上有着巧妙地话题转接,瞬间就拉近了两岸间的交流关系,同样让观众看得更加真切。这样一来,电视中的播音主持也会依赖于技术的发展,但目的仍然是在内容上更好地体现美学思想中对现实生活的再现,“不是照事物本来有的样子去描绘,而是描绘事物应该有的形态”。也是通过主持来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同时做好党的喉舌。

三、形式美在主持中的创新理念

(一)形式美≠演绎化

现在很多节目在主持过程中为了创新而创新,通常在形式上“做手脚”,有的节目主持的形式创新是在以内容为前提的情况下,这必然不会偏离节目本质。例如《一周立波秀》中,周立波诙谐幽默,一语中的的表达深受观众喜爱,但在形式上他有位女搭档,采用了两人相对播报的主持方式,在短时间内传递更多的信息。这不仅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还会给予观众大量的信息点。

但是同样在很多民生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用方言来报道新闻事件,并加以点评。后来节目中也出现了一位女搭档,但这位搭档是以提问的形式突然出现在镜头前,本意是既想给人以惊喜并略加娱乐感,又能够抛出问题引发到主持人的评论中。可很多时候女搭档表现得似乎过于演绎化,难免会有“审美疲劳”。自身来说很多时候会有种“看热闹”的感觉,这样的主持创新形式,出发点固然好,但关键还是要把握好一个度。

(二)勿把主持变身“说评书”

在各市级电视台中越来越常见方言类节目,目的是想要贴近受众,尤其是在说新闻的节目中,有很多的主持人在主持时,已经不是在说新闻、说事件了,而是天马行空的“说评书”。相信大家都很常听的一句话“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听下回分解”。还有一些类似探秘、奇闻迭事的故事讲解中,主持人大多是四五十岁的男性,端杯茶,摇把扇子,就差一块惊堂木开讲升堂了。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形式,很容易增加神秘感,勾起观众的猎奇心理,但是时间一久,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就不会再好糊弄了。

总结来看,电视中播音主持的创新从个体思考的角度来看,同样是美学原理中的一句话“理之在诗,如水中盐,有味,无痕……”而电视播音主持的创新也应该是这样的一种体现。它不是明确地告诉观众“我在创新”,而是在以情感人,和潜移默化中渗透在节目的本身中,这样的创新才是最本质的,才是最符合美学中的一个“美”字,也可以用“协调”来阐释。它是融表达、内容和形式于一体,三个都不可分割,否则就会出现类似演绎化、虚假化、造作化等现象,也就丢失了美,丢失了播音主持的创新意义。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强子主持人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罚你没商量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我坐在一块石头上(外五首)
纯白美学
How to Care about the students’emotions and attitudes and promote their full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