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化负载词语英译补偿探微——以《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为例

2013-06-09 06:18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浮生六记译本译文

张 冰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广东 广州 511363)

语言根植于文化,承载着信息,也负载着文化,翻译作为不同语言间交流的渠道在进行语言转换的同时也对文化进行移植。近年来的文化研究蓬勃发展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现在的翻译研究呈现出两种趋向:一是与交际理论紧密相连,二是对语言转换的重视转向了对文化的重视 (郭建中,2000:272)。 王佐良(1997:34)指出,文化间的不同是翻译时最大的困难,源语文化中不言而喻的东西在译入语中却很难表达,需要对其加以解释,使目标语读者得以理解。如何对一种语言被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时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缺失进行处理?可以采取的方法也就只有补偿,即在目的语中用目的语对原语进行弥补、阐释,以使目标语读者能获得和原语读者同样的效果,因此,补偿作为减小损失的手段也显得尤为重要。

1.文献综述

Baker(2000:21)认为,所谓文化负载词语就是指:源语中抽象的或具体的可能涉及宗教信仰、社会风俗或者饮食类型等方面的词语在目标语中表达的一种完全未知的概念。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不同语言群体所拥有的民族价值观,民族习惯以及其所存在的社会都有着各自的差异,这些差异有可能会导致对不同语言的文化负载词语进行翻译时产生翻译及理解障碍。因此,对此类词语翻译时对其所表达的含义进行适当弥补就显得非常必要。

上世纪60-70年代,有关翻译补偿的术语开始出现,如:compensation,compensatory,compensate for等。 Nida 和 Taber(1969:106)提出可以在译入语中使用恰当的成语来弥补源语转换时的缺失。Hervey&Higgins(1992:34-40)提出的有关补偿的四种形式:类比补偿、换位补偿、融合补偿、分解补偿。Nida(2001:91-92)提出翻译补偿功能性途径,把对同构缺失的补偿作为再现源语内容的主要手段。Harvey(2004:37)将补偿定义为在目标语文本中用目标语特殊的方式创造出一个与原文本相同的效果来弥补在由源语向目标语转换时的缺失。

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翻译补偿进行了研究,刘树森(1997,168)对翻译补偿进行定义。 柯平(1991)提出以现代符号学和语言学为主要基础的补偿理论。屠国元(1996)提出了文化信息翻译的妥协与补偿,将补偿手段归纳为虚实互化、增译达意等几种。夏延德(2006)编著《翻译补偿研究》一书,对补偿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提出了在语言学和审美学层面的补偿。倪贤祥(2007)、叶红卫(2010)等提出了几种补偿手段并对其进行了探讨。

国内对文化词语的英译补偿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补偿策略和技巧正日臻丰富,补偿的分类也正日趋完善。本文提出功能补偿策略,这种策略是指补偿的目的主要是实现语言的功能,即为了使目标语读者阅读译文可以获得同原语读者阅读原文同样的效果,灵活采用不同的补偿手法或多种手法相融合的方式对文化缺失进行弥补。功能补偿又包含两个层面:篇外补偿和篇内补偿,前者指的是在语篇外采取补偿的手法,在译文中采用直译,而对于文化缺省的说明部分则放在语篇页脚或结尾处的注释之中;后者则指的是在语篇内采取补偿的手法,主要有意译,音译、增译、释义等手法。

2.汉语文化负载词语英译补偿准则研究

关联理论的中心是最佳关联原则,任何交际行为都必须确保其最佳关联性,而这个关联性是相对的,即:获取最佳关联性只需付出最少努力;关联的程度取决于获得的语境效果和话语理解时付出的努力这两个因素间的关系。

Gutt(2004:107)认为,翻译中的关联应做到两点,一是译文要“与译文读者产生充分的关联”或“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二是译文表达的方式“不要让译文读者付出任何不必要的努力”,“译文必须表达清楚自然,不应有任何理解上的困难”,以便译文读者对译文产生“充分”的关联。

在Grice的会话准则的基础上,我们对汉语文化负载词语英译补偿提出三种准则:量与质的准则,在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群体及语境的前提下,使补偿信息不要超出所需的内容,补偿内容一定要精准,且具有可供证实的依据;关联准则,补偿的内容要与原文所需的内容相关联,重点要突出;方式准则,尽量避免用有歧义的字句来补偿,尽可能地用与原文一致的表达方式,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译出原文的语境及语意。此外,还要充分考虑译者翻译目的、读者群体文本类型等几个限制性因素(有关汉语文化负载词语英译补偿的限制性因素将在另一篇文章中讨论)。

本文所选取《浮生六记》的两个英译本分别是林语堂发表于1936年的译本和白伦(Pratt)、江素惠于1983年出版的译本。笔者对《浮生六记》中的文化负载词语进行分为五大类,并在此基础上细分为十一个小类(图1),然后进行统计。同时我们就原文与两个译本的内容进行列表(表1)。对比两个译本与原文我们发现,两个译本在词数上远超过原文,且两个译本各自的用词数也是很不相同,经过研究分析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由于两个译本都对原文的文化信息进行了补偿,且白、江译本的补偿信息远高于林译本。通过对各类文化负载词语的英译进行分析比较我们发现,两个译本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遵循了本文提出的几个补偿准则,而且对于补偿准则应用的程度也有很大的共性。

(表1) 《浮生六记》与两英译本内容对比

图1 《浮生六记》文化负载词语分类

2.1 量与质的准则

如上文所述,量的准则是指在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群体及语境的前提下,使补偿内容既符合译文的需要又不超出原文所包含的信息,还可以提供有可供证实的依据。笔者对《浮生六记》中的文化负载词语进行了统计,林译中采取了补偿的文化词语约有四百多个,其中约106个文化词语的补偿遵循了量与质的准则,而白、江译本中约有111个词语,两个译本的遵循程度大致相同。我们对《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中的此类补偿情况进行个案研究。

(1)陈名芸,字淑珍,舅氏心余先生女也。

林译:Her name was Yün and her literary name Suchen.She was my cousin,being the daughter of my maternal uncle,Hsinyu.

白、 江译:Eventually I married Chen Yün,the daughter of my uncle,Mr Chen Hsin-yü.Her literary name was Shu-chen.3

注:3.This may be the first time some readers have encountered the Chinese practice of using multiple names;it will not be the last.In addition to a childhood name and a proper given name,all educated Chinese of the Imperial period had at least two others-a'literary name'taken to express,usually,a desired attribute (Shu-chen means something like'precious virtue')and a'style',a sort of formal nickname.Both could be changed at will,making life interesting for later scholars.

古人起名常有名和字,与现在的名字不同,在古代名和字连起来称呼,也是为了表示尊敬。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古人取表字十分讲究,情况也非常复杂,这与西方的名字截然不同。可以看出,两个译本中都将“字”译为literary name,但是林译中并没有对这一特有文化现象进行解释,可能是译者可能认为没有必要对此进行补充说明,只要让读者对此有一般了解即可,增加太多信息有可能起到负面效果。白、江译本中却对此增加了80余字的注释,不仅对这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有了详细的解释,还对陈芸的字所隐含的意义进行了说明,将其译为“precious virtue”,对于喜好中国文化或中国文化的研究者的读者来说将大有裨益,这样的翻译无疑会增加他们的阅读兴趣。

(2)入股时文。

林译:thirdly,discussing the conventional eightlegged essays for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白、江译:or theeight-legged official examinations。

林译中增加了thirdly这一个单词,但是并没有违背量的准则,虽然在原文中并没有直接出现第三这个词,但是联系上下文语境,这个单词在此处是很恰当的。这里的“入股时文”指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八股文”,这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有固定格式,由八个部分组成。两个译本中都将“八股”译为“eight-legged”,这一译法违背了补偿准则中质的准则,对于英文读者来说难免会将其译为有八条腿的文章,让人觉得不伦不类,对于林语堂等这样的译学大家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2.2 关联准则

关联准则是指对原语文化负载词语进行补偿的内容或信息要与原文所表达的内容相关联,不能添加额外的、与原文没有太大联系的信息,目标语读者可以以最小的努力去获得最多的信息,所补充的内容应与上下文密切相关,给人以顺水推舟、不露声色之感。否则将会而增加目标语读者的阅读量,使读者产生阅读疲劳,影响读者阅读兴趣。两个译本对关联准则的遵循程度稍有不同,林译较白、江译本为多,其中林译中约有175个文化负载词语的补偿内容遵循了关联准则,白、江译本则有约159个此类词语的英译补偿遵循关联准则。我们选取部分文化负载词语的补偿情况进行分析并以此作为研究的佐证。

余谓荩臣曰:“吾父与君有渭阳之谊”。(p142)

林译:So I said to Chinch'en,"We are cousins.(p143)

白、江译:I met with Chin-chen and said,'My father and you have the friendship of Weiyang.18(p79)

注:18.A poetic reference to the fact that Shen Fu's father was Wang Chin-chen's uncle.(p155)

渭阳之谊出自《诗经?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阳。”因而用“渭阳”二字表示甥舅的情谊。林译中采用意译的手法,译出了原文想要传达的含义,但是并未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来弥补“渭阳”这一文化词语后包含的文化信息,因而也就不能让译文读者领略到中国语言文化所具有的特色。Pratt译本中采用了音译加直译的策略并遵循关联准则,采用音译和文外加注的手段对未能表达出文化信息进行补偿,达到交际和传递文化信息的效果,使读者对中国这种特有的甥舅情谊表达方法有所了解,并欣赏中国语言文化的特色。

2.3 方式准则

所谓方式准则是就补偿的形式而言的,尽量采用与原文一致的表达方式,在不影响原文形式与内容的情况下采用功能补偿的方法 (即灵活采用不同的补偿手法或多种手法相融合的方式 (如直译意译相结全,直译加注、音译加注或意译加注))对原文在译文中缺失的文化信息进行弥补,从而使译文能与原文达到功能对等。其中功能补偿又包含两种方式:“篇内补偿”和“篇外补偿”。前者指的是在语篇内采取补偿的手法,主要有意译,音译、增译、释义等手法,后者指的是在译文中做出标记,在页脚或篇尾处增加注释对标记部分进行解释,以弥补缺失的或为译文读者所不熟悉的文化信息。两个译本中对方式准则的遵循程度在三个准则中是最高的,林译本倾向于篇内补偿共有183词遵循方式准则,Pratt译本则更注重篇外补偿共有175词遵循方式准则。我们就其中个案进行分析:

于腰间折而缝之,外加马褂。(p58)

林译:She tucked it round the waist and put on a makua on top.(p59)

白、江译:But she took it up around the waist and put on a riding jacket over it.(p44)

“马褂”在旧时指男子穿在长袍外面的对襟的短褂,主要是为了便于骑马,因此得名。林译在语篇内采用音译的方式对原文进行补偿,使译文读者对这一特有的服饰文化从语音上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具体所信息去没有传达出来,这对于林语堂这样的译学大家来说不能说不是一个缺憾。Pratt译本中采用意译的方式将其译为“riding jacket”,回译为“用于骑马的夹克”,虽然对“马褂”这一特有的服饰文化所包含的信息有了大致的描述,但似乎有点不伦不类,让读者有点不知所云。我们以为,此处应采取篇内和篇外补偿相结合的方式,即在语篇内采用音译或意译的方法,在语篇外(页脚或篇尾)采用加注的方式将原文在译文中缺失的文化信息进行弥补,不仅从音韵上传达原语的文化信息,还能从内容上对其时行补充,使译文读者既有语音方面的了解又有语意方面的认识。

2.4 三种准则互补

研究发现,这几个准则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它们是互容的,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句子中的,很多时候译者为了达到对缺失文化信息的补偿并不单单遵循一个准则,而可能采用多个准则对其进行弥补。这种情况在《浮生六记》的两个译本中出现的次数很多,我们仅选取个别例子加以研究:

(1)一手挽红丝,一手携杖悬姻缘簿。(p48)

林译:in one hand,a red silk thread[for the purpose of binding together the hearts of all couples]and,in the other,a walking-stick with the Book of Matrimony suspended from it.(p49)

Pratt&Chiang:He portrayed the old man carrying his red silk cord30 in one hand,while with the other he grasped his walking stick with the Book of Marriages tied to the top of it.(p41)

注:30.With which the couple is pulled together.(p152)

(2)临门有关圣提刀立像,极威武。(p190)

林译:At the door,there was a most imposing standing figure,representing General Kuan Yü,the Chinese God of War and Loyalty,holding a huge knife in his hand.(p191)

白、江译:Near the door there was a very martiallooking statue of Kuan Kung40 holding a sword.(p94)注:40.One of the heroes of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222-280 A.D.),later worshipped as a god.(p156)

从补偿的关联准则来说,在这两个例子中,林译采用了文内加注的手法对原语文化进行补偿,Pratt译本人则采用了意译加注和音译加注的策略;从量与质的准则来说,两个译本所补偿的内容都是没有超出原文所要表达的信息,且所补偿的信息都较为精准;从关联准则来看,两个译本所弥补的信息都是与原文相关的信息。可以说两个译本都较好的遵循了这三个补偿准则,如例一中的“红丝”和例二中的“关圣”中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对此进行翻译必然要对相关文化进行解释,两个译本都准确的再现了原文所要表达的含义的文化信息。使目标语读者对“红丝”、“关圣”这两个文化词语所包含的文化意象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达到了翻译预期的目的。

3 、结论

补偿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现象,由于异域语言及文化间的不同,必然会造成一些语言真空,补偿实属翻译过程中做出的无奈之举。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补偿,因为这样可能会造成补偿泛滥,不仅不会起到对文化的弥补作用,反而会对原文造成损害,因此要采取相应补偿策略并遵循一定补偿准则,以确保补偿实施的有效性、准确性。我们认为,文化词语英译补偿应该遵循三个原则,即量与质的准则、关联准则及方式准则,并按照功能补偿策略对文化缺失进行弥补。使译文既能准确传达原文信息又可以达到传播语言文化的目的。

[1]Baker,M.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2000.

[2]Baker.Mona.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Catford,John C.A.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4]Gutt.Er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In:P.Cole and J.Morgan(eds.),Pragmatics(Syntax and semantics) [M].Vol.9,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6]Hervey.S.and I.Higgins.Thinking Translation.A Course in Translation Method:Frenclr English[M].London:Routledge,1992.

[7]Leonard Pratt and Chiang Su-hui.Six Records of Floating Life[M].Penguin:1983.

[8]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9]Nida.Eugene A.and Chr.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69.

[10]Nida.Eugene 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 in Translating[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11]刘重德.西方译论研究[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1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13]夏廷德.翻译补偿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14]屠国元.翻译中的文化移植:妥协与补偿[J].中国翻译,1996,(2):9-12.

[15]倪贤祥.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补偿手段[J].西南民族大学生学报,2007,(12):93-95.

[16]叶红卫.旅游讲情翻译中的文化补偿[J].探索与争鸣,2010,(6):122-124.

[17]林语堂.浮生六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8]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Z].武汉:湖北出版社,1997.

[19]王佐良.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20]柯平加注和增益:谈变通和补偿手段[J].中国翻译,1991,(1):23-26.

猜你喜欢
浮生六记译本译文
《浮生六记夜读》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书虫来袭:《浮生六记》:浮生若梦,不妨踏歌而行
浮生六记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弟子规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弟子规
浮生六记,一梦千秋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