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贴压加穴位贴敷对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临床观察

2013-06-12 07:37吴殷夏姚瑜王瑾
上海针灸杂志 2013年10期
关键词:耳穴复发率缺血性

吴殷夏,姚瑜,王瑾



耳穴贴压加穴位贴敷对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临床观察

吴殷夏,姚瑜,王瑾

(上海市黄浦区外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001)

观察耳穴贴压加穴位贴敷对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疗效。将社区98例首发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数字法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51例,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应用耳穴贴压加穴位贴敷,对照组进行健康教育,两组随访12个月,观察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及疗效的改善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及疗效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观察组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为10.6%,对照组复发率为17.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耳穴贴压加穴位贴敷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在临床治疗中作用显著,同时又共同参与对中风危险因素的干预,起到预防中风的目的。

耳穴贴压;穴位贴敷法;中风;脑梗死;二级预防;危险因素

脑卒中具有高死亡率、高复发率以及高致残率等特点,是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及生命的疾病,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卒中70%以上[1]。我国脑卒中发病率较高,每年新增病例数约250万,是第1位致残和第3位致死病因[2]。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已表明[3],卒中患者的最大危险性在于复发,为了预防或降低再次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和降低致残率,二级预防是有效而重要的预防手段。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对象来自外滩街道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脑卒中随访者、家庭病床科和门诊脑卒中初诊患者。入选对象为140例,经患者同意愿意作为志愿者的有103例,数字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7例(原51例中2例随子女居住搬迁,2例进养老院终止观察),对照组51例(原52例中1例进养老院终止观察)。观察组中男21例,女26例;年龄55~73岁,平均(63±9)岁;体重(62.43±10.24)kg;风痰火亢2例,风火上扰3例,痰热腑实16例,风痰瘀阻11例,痰湿蒙神1例,气虚血瘀9例,阴虚风动5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22例;年龄48~72岁,平均(61±9)岁;体重(66.45±10.85)kg;风痰火亢7例,风火上扰2例,痰热腑实10例,风痰瘀阻13例,气虚血瘀11例,阴虚风动8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中医证型分布上无显著差异(>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4]

全部病例均需经头颅CT或MRI检查,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及分型标准

根据1996年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公布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5]。

1.3 纳入标准

①首次发病,符合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②经CT或MRI符合缺血性脑卒中改变;③轻度嗜睡或意识清楚的患者;④病期在发病后2星期或1个月至1年内;⑤年龄在35岁以上,75岁以下者。

1.4 排除标准

①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患者;②已在接受针灸耳穴、穴位敷贴治疗者;③合并有心、肺、脑、肝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④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⑤肿瘤、结核病、血友病等患者;⑥无法合作者(阿尔茨海默症、精神病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2.1.1 耳穴贴压

患者取坐位,根据耳穴国际标准化方案,主穴取神门、脑干、皮质下、交感,根据中医辨证辅以心、肾、肝、脾、内分泌、枕等穴。选定耳穴后,用王不留行籽敷贴于单侧耳穴上,每日按压耳穴3~4次,3日更换1次,轮换贴压左右耳穴。

2.1.2 穴位贴敷

取足三里、悬钟、大椎穴,应用穴位贴敷治疗贴外敷于单侧穴位,3 d更换1次,每星期2次,左右侧穴位轮换敷贴。

2.2 对照组

以健康宣教为主,合理膳食,适当运动。

两组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片,每次100 mg,每日1次。全部患者均根据病情进行控制血压,调整血脂、血糖等中西医基础治疗。干预时间为期12个月。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6]、中医症状评分[5]、中医症状疗效评定[5]的变化,观察中风病的复发情况。

两组患者分别检测血压、体重、血常规、血糖及甘油三酯等,整个试验过程随时记录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情况。

3.2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1996年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公布的“中风病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以治疗前评分与治疗后评分的百分数折算法来评定疗效[5]。疗效指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Í100%。

基本恢复:疗效指数≥81%,评分6分以下。

显效:疗效指数56%~80%。

进步(含稍进步):疗效指数11%~55%。

无变化:疗效指数<11%。

恶化(包括死亡):评分为负值。

复发的诊断标准: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4]。

3.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的数据均取其自然对数值改善正态化后进入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降低(<0.01);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显著(<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1;与对照组比较2)<0.05

3.4.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治疗12个月后,两组均能降低中医症状评分(<0.01);观察组中医症状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显著(<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1;与对照组比较2)<0.05

3.4.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果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详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1)<0.05

3.4.4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经12个月的治疗随访,总共有14例患者复发缺血性脑卒中,其中观察组复发5例(10.6%),对照组复发9例(17.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但观察组复发率有低于对照组的趋势。

3.4.5 安全性比较

两组患者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均能耐受,两组均未发生肝、肾、肺、心功能及其他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4 讨论

4.1 耳穴贴压与穴位贴敷在治疗方面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耳与脏腑的联系密切。《灵枢·口问》:“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卫生宝鉴》:“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有络于耳者。”可见分布于耳廓的各穴通过经络与全身相联,各脏腑病证均可在耳廓上找到相应的反应点[7],耳穴贴压通过刺激神门、脑干、皮质下等主耳穴[8],并辨证配合选取心、脾、肾、交感、内分泌、枕等穴,可达到调理脏腑阴阳、补虚泻实的作用。耳穴中脑干能益脑安神;神门有调节中枢神经的功能;皮质下能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或抑制作用。诸穴配合,相辅相成,切合病机,可达到改善症状和治愈疾病的目的。穴位贴敷法是根据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的生理功能,结合皮部理论,通过对局部穴位的刺激,调整阴阳平衡,以改善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缓解症状、治愈疾病的目的。大椎穴为督脉和手足六阳经交会穴,诸阳会聚之处。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具有补中气、健脾胃、调和气血的作用。悬钟属足少阳胆经之穴,又为髓之会,《难经疏》:“髓病治此。”此三穴所属经络都循行到头部,与脑部联系密切,“脑为髓海”,髓海不足而生风,三穴合用使髓海充养,气血调顺,功能恢复。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耳穴贴压可使大脑中、前动脉血流发生改变[9],大椎、足三里和悬钟都可改善脑血管功能,维持和促进脑循环的平衡及侧枝循环供血,使病灶区及邻近缺血区得到充足的血供[10-11],从而防止神经细胞进一步缺血坏死,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本研究结果表明,耳穴贴压加穴位贴敷对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作用显著,在临床上达到了治疗目的。

4.2 耳穴贴压与穴位贴敷在预防方面的作用

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已表明[3],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与其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未有效控制关系密切。中医学认识到中风及危险因素间的联系在于相同的病因病机,其病位在脑,反应于脏腑经络。通过对人体穴位的刺激干预调节人体失衡,可起到防治多种疾病的作用。

现代医学及动物实验也表明,在耳甲和支配内脏的交感神经节可能存在一条神经通路,通过耳穴刺激具有明显降低血糖,可以促使家兔胰岛细胞提前分泌胰岛素[12-13],耳穴刺激还有较好的降低血脂和改善大脑血流的功效[14]。大椎穴可使缺氧缺血动物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处于积极活动状态,使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数量上升增进缺氧缺血动物的神经修复功能[10];足三里和悬钟能提高脑血管的舒缩反应能力和自动调节功能,同时又能改善脑部侧枝循环代偿功能[11],改善脑缺血状态,及时代偿血流而不至于发生中风。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复发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可能存在样本量偏小的问题,但观察组复发率有低于对照组的趋势,说明耳穴贴压与穴位贴敷相组合,对中风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起到预防中风的目的。

4.3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本研究在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运用耳穴贴压加穴位贴敷可以提高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疗效的趋势,然而二级预防疗效的程度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样本例数少,干预时间短,在研究的深度、广度上还很不够,尤其是耳穴贴压和穴位贴敷对中风危险因素的有效控制程度应进一步探讨。

[1] Ebrahsim S, Davey S. Exporting failure coronary heart diseaseand stroke in developing counties[J]. Int Epidemiol Association, 2001,30 (2):201-205.

[2] 张红,段素兰,郭素梅.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相关因素和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临床荟萃,2009,24(13):1189-1190.

[3] 胡容,周志明,徐格林.缺血性脑血管病社区二级预防[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5):540-543.

[4]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29(6):379.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6]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2.

[7] 刘星.耳针疗法中医理论基础初探[J].北京中医,1985,(3):52- 53.

[8] 朱靓贤,王彩红.耳穴贴压应用于脑卒中可干预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进展[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2):127-130.

[9] Zheng SL, Li FJ.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vascular headache treated by auricular point sticking therapy[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1, 9(2):92-94.

[10] 曲金柱,李宛青.电针刺激百会及大椎穴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9):249-251.

[11] 陈文,谭敏,梁立安,等.艾灸足三里、悬钟对缺血性中风脑血管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针灸,2006,26(3):161-165.

[12] 陈向华.耳针对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家兔血糖的影响[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6,8(2):88-89.

[13] 陈向华.耳针对四氧嘧啶致兔糖尿病的治疗作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0(2):34-35.

[14] 袁慧.耳压配合针刺对多发性脑梗死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的影响[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17(9):35.

Clinical Observations on Auricular Point Plaster Therapy plus Acupoint Application for the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Ischemic Stroke

-,,.

,200001,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auricular point plaster therapy plus acupoint application in the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ischemic stroke.Ninety community patients with first attack of ischemic stroke were allocated, using a random number table, to an observation group of 47 cases and a control group of 51 cases. In addition to routine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auricular point plaster therapy plus acupoint applica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health education. The two group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 months to observe the recurrence rate of ischemic stroke, the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 the TCM syndrome score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re-/post-treatment differences in the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 the TCM syndrome score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i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0.01). The recurrence rate of ischemic stroke was 10.6%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17.6%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0.05).Auricular point plaster therapy plus acupoint application has clinically a marked therapeutic effect on ischemic stroke. Meanwhile, it is also involved in stroke risk factor intervention and serves the purpose of preventing stroke.

Auricular point plaster therapy; Acupoint application; Stroke; Ischemic stroke; Secondary prevention; Risk factors

1005-0957(2013)10-0811-03

R246.6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3.10.811

2013-03-30

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项目(2010L110B);上海市黄浦区科研资助项目(2010HGG-25)

吴殷夏(1968 - ),男,副主任医师

猜你喜欢
耳穴复发率缺血性
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应用疗效和复发率分析
甲硝唑配合红外光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有效性及对复发率的影响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及复发率分析
老年失眠多苦闷,耳穴压豆来帮忙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延伸护理对颈椎病针刀术后复发率影响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