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

2013-06-14 02:58李艺玲
关键词:海西旅游业竞争力

李艺玲

(闽南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由于旅游产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以及对国民经济突出的带动作用,将旅游产业发展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支柱产业,已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然而,海西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国家旅游局所提出的一系列目标,即将海西建设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本文拟通过对海西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提出提升海西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策略,以为海西发展旅游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一、海西旅游业竞争优势

(一)区位优势

从自然资源角度看,海西地处我国沿海地带,海岸线长,森林覆盖率高,具备较丰富的山海旅游资源,适宜的气候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此外,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这两个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比邻,也为海西带来了一定的客源基础。

从人文角度看,海西有著名的侨乡。华裔地理分布集中在亚洲,客源市场距离海西较近,大大降低了旅游交通成本,有利于吸引侨胞、华裔来海西旅游。这构成了海西发展入境旅游的重要客源市场。海西的东区与台湾地区一衣带水,距离香港、澳门较近,因此,台港澳同胞是海西发展入境旅游的又一重要客源市场。

从交通区位方面看,“十二五”期间,海西交通建设将投资达1万亿人民币,将形成以福州、厦门两大国家综合运输枢纽为核心,福州港、湄洲港、厦门港三大港口为龙头,建设对接两洲(长三角、珠三角),拓展中西部的对外开放便捷交通走廊。这些都是海西区位条件的优势所在,使海西旅游业具备了一定的区位竞争力。

(二)资源优势

海西是全国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区内旅游资源种类繁多,品位较高。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海西拥有全部8主类、30亚类和116种基本类型旅游资源,占全部155种基本类型中的75%。其中,福建“山海一体,闽台同根,民俗奇异,宗教多元”,具有鲜明的旅游特色。广东四市旅游景观以海、山、潮、侨、庙等为主,其中文化性旅游资源占有较大比重,拥有特色的潮汕文化旅游资源。江西四市自然旅游资源以山脉为主,兼有湖泊、村落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中道教文化特色鲜明,红色资源占有重要地位。浙江三市以山、海、水、洞等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的不同组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三)政策优势

近年来,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正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认可。2009 年5 月,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念明确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指出,应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突出“海峡旅游”主题,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2011 年12月,国家旅游局编制的《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海峡西岸旅游区建设成为海峡两岸旅游合作发展实验区,成为中国旅游发展的增长极,并与港澳台三地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1]这无疑为海峡西岸旅游区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将极大地推动区域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四)市场优势

国内旅游市场。海西国内旅游市场客源主要由省际间旅游者、省内旅游者(含公众节假日休闲旅游者)构成,国内旅游重点目标市场为国内沿海发达地区及周边省份的主要城市。一是珠江三角洲及长江三角洲地区。这一地区不仅人口密集,而且经济发展和收入消费水平高,出游客源市场规模大。海西的自然景观、民俗民情和传统文化对这部分游客有着较大的吸引力。这一地区是海西的主要目标市场。二是北京地区及环渤海经济带。北京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我国主要的游客集散地。天津、山东、辽宁等地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经济发达,居民出游率高。三是西南地区。西南地区的重庆、四川、云南经济较发达,人口稠密,居民消费观念超前,是急需开发的市场。四是海西区域内休闲度假市场。时间短、距离近、花费少的休闲度假游,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旅游形式。随着家用汽车的逐步普及,其发展前景良好。开发这一市场,对实现海西国内旅游规划目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入境旅游市场。海西重点入境市场为港澳台市场、东南亚市场、东亚市场。海西区域内包括我国著名的侨乡,因此,可以充分利用侨乡的优势,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在增加客源市场的同时,将海西旅游品牌推向世界。特别是台湾的入境客源市场,作为海西主体部分的福建省,在争取这一部分客源上,具有相对的优势。福建籍先民迁台带去的故乡传统文化,形成了台湾文化的母体,这种文化的同质性,为福建开拓台湾客源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种优势,可从台胞来闽旅游人数中看出,2012年,台胞来闽旅游人数达211万人次,占福建入境游客总数的42.8%。[2]

二、海西旅游业竞争劣势

(一)区域旅游合作存在障碍

区域旅游合作,已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在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十分重视这种区域内以及区域间的协调合作,以更好地实现区域发展;然而,海西旅游业相关政府管理部门间缺乏深度的区域合作,海西区旅游项目的资源整合者只局限于海西主体省分福建省,其旅游资源整合也主要是由福建各级地方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进行的。[3]海西虽然涉及四个省,但由于区内各地方的旅游规划一般仅限于本省或本地区,缺乏跨省和整体的旅游合作规划,因而区域内的旅游产品同质现象比较严重,旅游项目普遍以观光及休闲度假为主,景点景区存在着近距离重复建设的现象,公路等基础设施难以互惠互利和共享,景区的主要客源相同,多是来自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凡此种种,容易引发各地的激烈竞争,从而影响了相互之间协作的积极性。

(二)人力资本竞争力弱

海西旅游产业从业人员学历普遍不高,尤其是在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部门等一线工作的员工,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极低,很多企业一线人员是以中专学历人员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而旅游后备人才的培养基地——旅游院校,存在着办学定位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其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能力等方面与任职要求有较大出入,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毕业生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问题,都成为制约海西旅游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三)旅游基础、企业条件的相关制约

交通不够便利。海西地区地形以丘陵为主,山区多,平原面积狭小,作为海西主体部分的福建,就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这使得海西的交通与其他发达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较为落后,可进入性较差,特别是景区内部的交通,严重制约着海西旅游业竞争力的提升。

旅游企业竞争力较弱。海西旅游企业存在着小、弱、散、差的特点,区域内部竞争激烈,缺乏强势的旅游品牌,淡季的营销能力不足。此外,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服务意识较差,也是造成海西旅游企业竞争力弱的原因之一。[4]

(四)旅游文化深度挖掘不够

海西的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这使得文化对海西旅游业竞争力的推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5]这种现象,导致海西缺乏浓郁的文化氛围,旅游者的重游率低。如福建土楼是客家文化中的一部分,但是在福建土楼的旅游中,游客只是单纯地停留在听导游讲解、参观等旅游活动形式上,缺乏必要的对客家文化的深度了解。此外,海西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如地方戏曲、特色民俗、客家饮食文化等,在现有的海西旅游中,没有得到整体性的开发和利用,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旅游产品。

三、提升海西旅游业竞争力的具体对策

海西在区位、赋存资源以及客源市场等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人力资本竞争力、交通便利程度、旅游企业竞争力、旅游商品特色等方面,都与发达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整体上来看,海西旅游产业竞争力的不足是显而易见的,为此,笔者拟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策略,构建海西旅游战略模型,以有效地提升海西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海西旅游战略模型

(一)政府主导型策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地方政府应当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海西是一个跨行政区域的经济体。行政区域的客观存在,给游客在区域内的顺畅旅游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同时,海西内部旅游资源还存在一些相似性。资源的相似性很容易造成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从而无法实现区域旅游效益的最大化,因此,海西内部要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把粤东、福建、浙南和赣东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在突出“海峡旅游”主题,坚持优势互补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以推动旅游资源的整合,实现旅游线路网络化,使区域内的各合作主体全面受益。

以政府为主导,做好区域内旅游电子商务,构建旅游信息平台。[6]针对海西旅游业信息统计、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的不足,应建立系统的旅游网络信息系统,强化政府在旅游信息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实现内部各业务环节之间的互相联网。比如说,就饭店而言,除了饭店内部外,饭店还要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等之间联网,实现海西饭店之间的联网;对旅行社来说,除了要加强旅行社内部管理的现代化之外,还要加强旅行社与饭店、交通部门等之间的联网;对于旅游交通部门而言,最主要的则是电脑预订系统的进一步改善。

为海西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提供有利的政策法律环境。当今,海西旅游市场的某些混乱现状令人担忧,某些地区零团费甚至负团费现象,以及强迫游客购物致使游客受骗的现象不断出现。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旅游投诉案例增多,损害到了整个旅游业的声誉,并将严重制约海西旅游业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制定相关的法规并贯彻落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已成为提升海西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必要工作。

政府应加大投入,继续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海西旅游基础竞争力。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及其他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加快闽、浙、赣、粤四地关键通道的建设,消除空间障碍,建设一体化的旅游交通网络,以实现不同运输方式的对接,加快推进旅游企业、旅游商品、旅游娱乐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改善旅游环境,扶持和壮大旅游企业,以使其努力实现协调发展。

(二)旅游精品策略:打造海西旅游品牌

海西拥有丰富的赋存资源,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实现旅游产品精品化,集中力量打造海西旅游品牌。应在对整个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后,重点组合包装同质旅游资源,发展福建土楼、武夷山、鼓浪屿等知名度高的旅游品牌,以促进核心旅游产品的打造和提升。

推进重点项目的建设。如红色旅游项目,应当在福建红色旅游项目的基础上,带动其他地区,打造精品红色旅游专线。海西的红色旅游项目整合,可以沿着赣龙铁路,从红军长征第一渡的于都开始,经过瑞金、长汀、上杭,然后沿着长深高速公路到广东梅州市(叶剑英纪念园)。如客家文化旅游,客家的祖地、祖庙、始祖等,分散于海西的不同县市,可将梅州客都、武平定光古佛祖庙、上杭客家始祖等地至汀州的客家母亲河连成一线,打造一个高度集中的海西客家文化旅游品牌,以更好地发挥品牌效应,提升海西旅游业竞争力。

打好海峡旅游牌。海峡旅游品牌的竞争优势在于台湾对大陆的特殊的政治意义,闽台两地可携手构建海峡旅游品牌,将海峡旅游区打造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旅游区之后,中国旅游业最有前景的旅游集散地和最佳旅游目的地。福建发展海峡旅游品牌的战略,能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这点也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旅游区所不能比拟的特殊的优势。[7]

(三)人才培养策略:培育旅游产业后备军

对于在职的旅游业从业人员,应做好相关的继续教育,并逐渐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注重对一线员工的岗前培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选择契合实际的培训内容,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提升整个区域的旅游产业竞争力。

应更加重视旅游院校相关人才的培养,以为旅游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旅游产业从业人员。旅游院校应在研究教学内容、形式,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加强与各旅游部门的交流,注重信息反馈,以及时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更好地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8]

营造培养旅游业人才的氛围,在海西范围内举行经常性的旅游服务技能比赛。目前全国范围内虽然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旅游服务技能比赛活动,但还没有做到制度化,经常好,其规范化水平也有待提高。海西应当为各种旅游人才提供相互交流切磋的平台,在提高旅游业从业人员技能的同时,以更好地提升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竞争意识。

(四)宣传促销策略:加大宣传力度

确定重点目标市场,提高宣传促销的针对性。海西目前入境旅游市场的主要客源地是港澳台、东南亚、东亚,应当在此基础上,逐步开拓欧美客源市场,其市场宣传推介的中心应是闽台文化、客家饮食文化。针对国内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应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为核心市场,在此基础上,同时培育区域内市民的短期旅游。

加强海内外促销力度。要有重点地参加国家旅游局或者旅游协会组织的旅游交易会、旅游专业展览,以更好地展示海西旅游形象。海西的各新闻媒体应将海西旅游宣传作为其重要内容,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传媒,大力宣传。[9]

完善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开辟网络营销新天地。各地旅游局和各旅游企业,应充分利用营销系统这个大平台,向广大游客宣传、展示、推介海西最具本地特色,最具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如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等),以招徕更多的游客。

(五)文化旅游定位策略:提升文化旅游竞争力

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应以对游客吸引力较强的客家文化、红土地文化、妈祖文化、闽台文化、潮汕文化、畲族文化等具有海西地方特色的文化为主线,对其予以深度挖掘与展示。

突出海西文化旅游特色,有机融入现代化文化元素,提升海西旅游竞争力。对于新建或者拟建的文化旅游项目的设计规划,要高起点,高品位,有超前性和独创性,不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如可发挥福建省临近台湾以及闽台同根同源的优势,积极开发以闽台渊源文化为基础的文化旅游,精心设计富有对台特色的旅游线路。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要深度发展海西文化旅游,就必须形成相应的文化旅游产业,应在对海西文化资源进行调查、评价、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旅游文化企业跨行业再整合,以实现文化旅游资源的高度集合,更好地充分发挥海西文化旅游的整体优势。

[1]周巧玲,郑耀星.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合作初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7).

[2]王莉莉.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发展研究,2008(11).

[3]罗冬梅,颜醒华.海西旅游项目的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0(2).

[4]林叠.“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背景下福建省旅游竞争力提升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5]韩光明.基于海西经济区建设的福建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研究[J].市场论坛,2010(4).

[6]郑向敏,李正欢.“三色旅游”战略发展研究——基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背景[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

[7]丁洁,张著名.把握海西区域旅游综合竞争战略,推动福建旅游跨越发展[J].发展研究,2010(11).

[8]沈文馥.“海西”旅游产业的发展与高职人才培养改革及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2).

[9]梅爱祥,吴花秀.培育福建旅游精品,服务海西经济建设[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10(3).

猜你喜欢
海西旅游业竞争力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孙海西、甘赛雄作品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实现新引领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日本竞争力
基于现代物流的RFID集装箱信息管理应用研究——以海西港口为例
服务海西建言献策·踔厉前行写华章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