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鲨”着舰有多难

2013-06-17 07:23陈重威
今日中学生(初三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指挥官甲板飞行员

陈重威

“飞鲨”着舰一举成功

随着“嘭”的一声巨响,一架编号“552”的米黄色战机呼啸而落,尾钩牢牢咬住了第二道阻拦索,时速260多千米的飞机把阻拦索拉出一个巨大的“V”字,飞机仅仅向前滑行了数十米,便不再挣扎,稳稳停在飞行甲板上。2012年11月24日,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在交接入列仅两个月后,就成功完成了舰载机歼-15的5架次起降飞行训练。

歼-15飞机是中国第一代多用途舰载战斗机,它具有作战半径大、机动性好、载弹量多等特点,可根据不同作战任务携带多种类型的反舰导弹、空空导弹、空地导弹以及精确制导炸弹等武器,可实现远距离对空、对海作战。各项性能可与俄罗斯苏-33、美国F-18等世界现役的主力舰载战斗机相媲美,因此被誉为空中“飞鲨”。

舰载战斗机在运动的航母上、在复杂的环境下、在有限的着舰区中降落起飞,其风险之高、难度之大,为全世界拥有航母的国家所公认,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

刀尖舞蹈惊心动魄

当舰载机准备在航母上降落时,飞行员在空中看到的航空母舰只有邮票大小;更何况航母是一个会上下浮沉和前后左右摇晃的动的平台;舰载机尾部巴掌大小的尾钩要在舰载机触碰到航母甲板的瞬间钩住阻拦索。哪怕一切顺利,飞行员依然需要保持85%~90%的油门,并在着舰前一刻将油门一推到底,保持260千米左右的时速进场。以保证一旦尾钩没能钩住阻拦索,舰载机有足够的速度迅速拉升复飞。整个过程中,飞行员必须时刻警惕,这与陆基着陆时可缓慢减速平飞大相径庭。

从舰载机进入航线、对准降落中线开始,到最后战机的尾钩咬住阻拦索为止,这短暂而惊险的20秒曾经吞噬了众多顶级飞行员。为了让高速战机在航母上起降,运用现代航母历时最久的美国,就曾有近十分之一的飞行员,因着舰阶段的各种特殊情况发生坠机事故。最惨痛的一例发生在1981年,一架战机因为没能咬正中线,着舰后偏离跑道,撞入甲板上的战机群中。这次事故除了飞行员和舰面人员伤亡,还导致四架战机报废,十多架战机受损。

特种装置高效精密

为了保障舰载机安全起降,在“辽宁”舰滑跃甲板的一端,镶嵌了三片巨大的偏流板。偏流板可挡住战机起飞时释放的尾焰,把尾焰引向两侧和上方,以防止灼伤甲板。在偏流板的背后,有多根巨大的铜管,大量的海水在其中循环流动,以降低偏流板自身的温度。

在飞行甲板中部外侧,有一组成十字架状的灯光组。在飞机进行着舰训练时,这套灯光组会释放不同颜色的光束,飞行员会根据光束的颜色调整飞行姿态,修正着舰航线。

置于飞行甲板后部的阻拦索必须在短短数秒内,使重约10吨的舰载机速度从每小时数百千米减少为零,并使战机的滑行距离不超过100米。国外媒体曾猜测阻拦索会掣肘中国航母发展。现在,随着“飞鲨”着舰,谜底揭晓:完全由中国自主研制的阻拦索经受住了考验。

选拔培养条件苛刻

舰载机的每一次起降,对飞行员来说,就像是过“鬼门关”。在舰载机钩住阻拦索的瞬间,飞行员要承受巨大的载荷,颈椎、腰椎和脊柱都会因此受到冲击;同时由于惯性的作用,血液加速涌向飞行员头部,眼睛会出现看到的一切都是血红色的所谓“红视”现象;面对起飞时的14度滑跃倾角,又会产生加速撞墙的感觉。这些风险和困难,对舰载机飞行员的驾驶技术、身体素质和心理抗压能力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选拔、培养的难度堪比航天员。

美军培养一名合格的空军飞行员,大约要在航校飞行200小时,而训练出一名航母舰载机飞行员,则至少需要飞行300小时以上。而且学员只有自己驾机在航空母舰上独立完成10次标准的起飞和着舰动作,才能取得舰载机飞行员的资格。咱们中国舰载机飞行员的选拔条件也称得上苛刻:年龄35岁以下,至少飞过5个机种,飞行时间1000小时以上;其中驾驶第三代战机的飞行时间500小时以上,并且多次参加过军兵种联合演习等重大任务。24日当天,共有五位飞行员成功完成了在“辽宁”舰上起降。为了这一刻,他们在陆地上的训练已经持续了两年多,经过了无数次的模拟飞行训练。

着舰指挥事关安危

舰载机能否安全着落,关键在“着舰指挥官”。他们是向舰载机飞行员发出操纵指令,引导舰载机安全着舰的军官。着舰指挥官通常位于航母着舰区后部左舷,依据高速相机所拍摄的实时图像及相应参数,通过无线电及灯光等多种手段对舰载机飞行员发出相应的着舰指令。舰载机着舰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航行中的航母在复杂多变的风向、风速和涌浪的作用下,会出现前后左右与上下六个方向晃动;同时不规则的气流会造成下滑飞机侧偏,而舰载机飞行员却无法完全感知现场环境。因此,着舰指挥官的作用就显得极为重要。他们必须根据现场实况,及时发出精准指令,引导飞行员修正航线、调整下滑姿态,准确着舰。如果发现着舰可能失败,要立即发出复飞指令,让飞行员立即复飞,而这一切必须在几秒钟内完成。

作为一名着舰指挥官,不仅飞行技术必须过硬,能令舰载机飞行员钦佩和信服;同时还必须具备优秀的指挥组织能力,并对飞机的性能、飞行状态、飞行员的技术特点和性格秉性都十分了解,而且相互间绝对信任,才能在第一时间指挥舰载机安全着舰。由于舰载机飞行员体力消耗巨大,又无法完全感知现场环境,容易产生失误,因此必须无条件信任并服从着舰指挥官的指挥,否则不但容易造成机毁人亡的事故,而且还会对航空母舰造成损害。

美军的着舰指挥官都来自优秀的舰载机飞行员。我国第一代着舰指挥官只能从零开始,从经验丰富的空军试飞员中选拔产生,并经过数千次指挥舰载机着舰飞行的模拟训练。这次五架次的“飞鲨”均一次着舰成功,显示出我国首批着舰指挥官超强的指挥能力。

战位繁多风险四伏

除了着舰指挥官和舰载机飞行员,航母上任何一个战位人员都是不可或缺的。他们都是航母这个复杂系统的组成部分。仅仅是完成舰载机起飞,飞行员就要与甲板操作人员完成65个流程,每个流程都必须准确无误,直到起飞指挥员发出起飞指令。

舰面上战位繁多风险四伏。例如,在阻拦索两侧检查阻拦索状态的阻拦索安全观察员,他们的战位离跑道最近,要顶着航行风和气流作业,稍不注意就可能被吹到海里。又如,如果飞机起飞前没有对正预定跑道,机身释放出的高达近2000摄氏度的尾焰气流,将会对起飞助理、止动轮挡检查员等官兵的安全构成威胁。虽然这些岗位如此辛苦而危险,但我们的战士却没有一个人因此而退缩。他们真不愧为航母上的“超级战士”。

“航母语言”特种服装

左手背腰,侧屈腿,右手食指和中指指向飞机起飞方向,其余手指握拳,目光从指尖射出;几乎一夜之间这个被网友戏称为“走你”,其实是表示“出发”的手势风靡全国。对普通百姓来说,玩这个手势充满了一种自豪感,而对在航母上工作的官兵来说,这是他们交流的语言。由于飞机起降时声音巨大,所有的口令都得通过手势来表达。例如,一条手臂从头顶垂直方向扫向水平方向,再回到头顶,表示甲板畅通;向上伸出拇指,是示意飞行员检查完毕,一切正常;飞行员头靠座椅后枕,抬起右手行礼,是向起飞助理示意:我可以起飞了。

与传统军舰上统一颜色的着装要求完全不同,在航母的舰面上,各战位的人员都身着五颜六色的服装。他们的头盔、马甲、长袖套衫上的不同颜色,以及他们背后不同的图案和符号,表明了他们的战位和职责。在舰载机准备着舰前,身着七种颜色服装的舰面人员排着紧密的两行队形,从飞行甲板一端走向另外一端反复检查甲板,远远望去犹如一道流动的七色彩虹。其中的每一种颜色都有它特殊的含义:例如,紫色代表燃油补给战位;红色代表危险和安全管控;绿色代表起降和飞机维修战位;蓝色代表吊运和供气保障战位;白色代表安全、医务、政工战位和临时上舰人员;黄色代表指挥类战位;棕色代表机务等等。

猜你喜欢
指挥官甲板飞行员
战斗指挥官
大指挥官 2.0T四驱臻享版
开飞机打盹?英提议对飞行员“疲劳检测”
广汽菲克Jeep 指挥官
指挥官
飞行员的酷装备
甲板秀秀秀脸型
拼航空母舰
微观航母之飞行甲板的功能设计
幽默的美军飞行员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