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研究》课程的考察与实习

2013-06-28 03:04蒋中秋JIANGZhongqiu
设计艺术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古民居刘家民居

蒋中秋 JIANG Zhongqiu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 430070(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430070 Wuhan )

对古代民居进行系统研究,中国是在20世纪初开始起步的。遗憾的是,当时对中国民居有关情况的描述基本上都出现在一些外国传教士和探险者的旅行日记之中,这些描述零星分散、毫无条理,但其描写的情况大多优美,且能引人入胜。到了1930年中期,中国学者才开始对一些普通的民居建筑进行考察、研究和著述。建筑史学家刘敦桢先生1957年发表的《中国住宅概说》是中国第一部关于民居研究的著作,开了民居系统研究的先河,随后张仲一等人发表了《徽州明代住宅》,于是探讨研究也就慢慢地升起温来。

古民居真正被广泛关注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乡村人口和土地大量的汇入城市,传统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而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以传统生活方式为依托的古代民居由于与当代城市生活的深刻矛盾而被居住者所抛弃,随之在人们的视线中逐渐消失。这些老建筑曾经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当人们身处其中的时候,没能冷静思考,也就没有去寻找它的来龙去脉与内在意蕴。而今,它们已经慢慢地退出了人们的生活领域,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感受到了与它的距离。感谢这种距离,使人们能够重新见到这种久违的老宅子。透过这种距离,人们再次进入古宅的内部,尝试着重新与它对话,但却感到十分的困难,因为那种昔日的体验与自由的想象不多了。

步入21世纪的2000年,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在环境艺术专业本科三年级的下学期开设了专业选修课程《传统民居研究》。开设这门课程对学校而言或许只是多了一门课而已,可是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这是因为学者们在尝试着寻找失去的那种昔日丰富的体验和自由的想象,或者已经体会到了“文化力量的来源,应该是透过古代文明的再次发现与新认识而达成的”。

《传统民居研究》共计50学时,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比较系统的学习,基本了解古民居村落的规划与布局,古民居的建筑形态与材料,古民居室内空间的构成特点等3个方面的知识与内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整个课程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部分。正是因为课程的特殊性,所以实践教学环节占了课程总学时的3/4。

由于课程大部分的时间为实践教学,为此,学院特意派出了专门的考察小组,对以武汉为中心的周边100km内的古村落所分布的县(市)进行了为期大约1个月的专业调研和考察。

湖北是一个文化大省,在传统文化的长期积淀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楚风”建筑。湖北民居是楚风建筑的重要代表形式,在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幕阜山区,山高林密,自然资源丰富,山野之中散布着许多的古民居。由于长期交通不畅,这些古老的建筑样式连同自然悠闲的生活状态,都保存得比较完整。而典型的则有大幕山中的曾家村——以自然质朴的夹板夯土墙建筑为主,依山顺势而建;大幕山港背陈村(见图1)和郑家村(见图2)遗留下来的古宅,在规模和制式上依然可以看得出往昔村落的辉煌。但由于久年失修,天井中长出了野草,墙垣崩塌损坏,除了偶尔有老人到这里寻找一点还能用得上的家什,似乎再没有人能够想得起它;通山县的王明璠府邸(见图3),也是一座保存相对完整的的古宅,2006年被定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专人维护,而成了名副其实的建筑“木乃伊”。

图1 大幕山港背陈村一角

图2 郑家村一角

图3 通山县的王明璠府邸(大夫第)

通过多方面的比较,最后将课程的实习地点选在了咸宁市的刘家桥。刘家桥位于“中华桂花之乡”咸宁市桂花镇境内,距华中重镇武汉80km、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宫山100km、温泉16km。全村21个村民小组,796户,3 630人;现有耕地面积3 200亩,其中水田面积2 040亩,旱地面积1 160亩。水田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旱地主要培育桂花树苗和红叶石楠树苗。村落的东西南北分别为聚宝盆山、笔架山、桃李林和牛头笛冲击盆地。一条水量充沛的小河自南向北从盆地间流过。房屋就修建在小河两岸的坡地上,隔水相望。村中最古老的建筑是崇祯三年(1630)建造的,距今已有380多年的历史,虽然经过多次翻修,但整体风貌和房屋格局依旧保持了最初的模样。刘家桥的建筑一共分为4群:老屋(见图4)、下厂(见图5)、上新屋、下新屋(见图6)。白泉河两岸的交通是通过一座单孔的风雨石桥——刘家桥(见图7)相连的,是两岸主要的通道,也是村民们交往的场所,为不可或缺的公共场所。桥头有一棵干径超过600mm的枫杨,及一颗百年以上的朴树,干径超过3600mm。木屋傍着古树,河水映着石桥,犹如一副禅意十足的水墨画,古树木桥木屋更是一幅美丽的乡村风景画。当晨雾升起,人在水边,如在画中行走,村子也由此而闻名。

图4 刘家桥村的老屋

图6 刘家桥村的下新屋

图7 白泉河边的刘家桥

刘家桥的全部大宅都没有选取南向,这恰恰是修建者智慧的体现。如所周知,风和阳光是决定建筑主朝向的两大依据。地理书讲到的季风的风向特点,一般针对着中原的平原地区,而刘家桥所处的幕阜山区,因为山峦的阻挡而形成了顺着河道吹来的山谷风。房屋大门如果朝着山谷,冬天就很容易形成对人不利的穿堂风;阳光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只要看一看刘家桥一个院落的平面图(见图8),就大体明白了。从图中可以看到,虽然大门是东向,可是院内的主、厢房的门和窗基本上是朝南的。这就是一个提醒,即所有重要的法则都是可以改变的,但必须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为前提。

图8 院落建筑平面图

古民居选址都要考虑日常生活的方便,而山和水则是两个决定性的因素。围绕着山和水对生活的影响,产生了一门学问也就是“风水学”,这是一套专门解决村落、民宅的选址与布局的传统的方法体系。在西方地理学传入中国之前的4000多年里,中国的民宅、村落,甚至城市的规划、布局都是以其为理论依据的。

风水的指导思想之源应该是《易经》和《内经》,其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而所研究的主要是天、地、人有机、循环关系的学问,以所谓的“气势”、“理”、“形”等方法与手段指导城市、民宅的选址、布局等活动。

古民居室内空间的构成特点也许参考了人体的特征和礼制。“以礼为代表的人文思想,建立了中国文明的伦理秩序”[1],早在周公、孔子的时代,就已经创立了,随之这种伦理秩序就鲜明的反映在建筑上。由此,形成的特点之一是对称、均衡。这个特点鲜明地体现在古民居的空间布局上;特点之二是配置秩序的井然有序;特点之三是讲究尊卑等级。

中国疆土辽阔,各地的地理条件和生活习惯不同,因此形成的民居存在差异。北方有四合院、窑洞等,南方有徽派民居、土楼等,呈现出的建筑形态种类非常丰富。正是这种差异、特色,现今的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古民居的保护(见图9),因为它们不仅仅是一群建筑,还有建筑内的人们以及人们进行的各种生产、生活活动。

图9 走访座谈古民居的保护问题

如前所述,环境艺术设计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以及综合比较,决定将《传统民居研究》课程的实习点选择在湖北咸宁的刘家桥。

实习之前,任课教师对刘家桥的情况已经相当熟悉,胸有成竹,不会打无把握之仗了。于是,根据具体情况,拟定了前文提及的要求学生“基本了解古民居村落的规划与布局,古民居的建筑形态与材料,古民居室内空间的构成特点等3个方面的具体内容”的实习目的。目的是指导实习的不可或缺的行动纲领,纲领来源于全面周全的考察、调研,是实习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1.时间安排

9月的第3个礼拜。实习耗费一周的时间。

2.实习的具体要求

第一,实习的准备。任课教师介绍刘家桥的基本情况,要求讲清楚刘家桥的特点特色。

第二,实习的内容。包括考察的项目,亦即重点探讨、研究的对象,对象的历史与现状,对象的特点与特色,对象所处的地理环境及拥有的条件,对象在村落中的地点、位置与地位,对象的规划与布局,对象的外形与外貌,对象使用的建筑材料,各种材料所占的比重,对象的空间结构,对象的通风采光,对象的装饰与装修,对象的室内布局,家具的陈设,家具的特点,对象的各种细节。对象与他对象的关系及其对比,等等。

第三,实习的要求。要有详细的笔记,包括与村民的座谈记录,各种情况的记载,各种信息的分析,各种情况的考察、调研,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解决困难、问题的措施与办法,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写真(速写)、摄影、录像,按计划召开小组讨论会,争论的问题,为什么会发生争论,实习的组织纪律和安全问题,住宿问题,卫生问题,饮食问题,考察小组的划分与组成问题,等等。

结合《传统民居研究》课堂讲授的内容和刘家桥的基本情况,结合实习目的和实习要求,学生拟定详细的实习计划,并且要求细化至每天、每个小时。

划分小组(3~5人),每个成员介绍自己的实习计划,经充分讨论后,形成定稿。综合各个成员的计划,制定小组的实习计划。其计划必须切实可行,要有一定的执行难度,亦即经过相应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不努力,是不能获得成功的。

任课教师根据学生个人和实习小组的实习计划,制定整体的实习计划,并公布,使学生人手一份。

3.实习(考察、调研)

按照任课教师制定的实习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实习。

按照刘家桥的4个自然群,分配实习小组,尽量避免多个小组同时出现在同一个现场,实现交叉式的考察活动。应该考察的对象,必须认真考察;没有纳入实习计划的对象,可能的话,也要进行考察。考察中,要有慧眼,要像经验十足的侦探,不轻易放过任何的细节。

在保证实习质量的前提下,提倡、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习;鼓励全面、细致、专题、系统的搜集资料,并及时的整理、研究资料。

实习时,要做到几个结合:与《传统民居研究》讲授的内容结合,使实习的所得,能够超过课堂的所得;与素描、写生、摄影等基本功结合,通过实习,获得最好的素描、写生、摄影作品;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结合,在和村民的座谈走访中,锻炼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锻炼社会活动能力;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及现代文明结合,在实习活动中,加深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伟大,从而强化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与专业学习结合,激发对专业的信心和对专业的热爱,甚至确定今后努力的方向。

严禁实习走过场。

每天晚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结。实习指导老师有选择的亲临小结现场。

每天早上指派1~3个小组在集会上作现场汇报,教师点评;安排、布置当天的实习活动;强调注意事项;强调重点内容。

4.实习总结

整理、熟悉、研究资料,以此为基础,撰写实习报告。

展示搜集的各种资料。

展示素描、速写、摄影、录像片。

学生作专题性的汇报。

表彰以上4项活动成绩优秀的学生(评定成绩时,要加分)。

以小组为单位,对实习报告、资料、图像作品以及实习表现等进行综合性的评分。学生个人评分。指导教师评分。三者的权重为50%、20%和30%。

《传统民居研究》课程取得了较大的收获,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从学生的专题性汇报和撰写的实习报告来看,内容具体、丰富,逻辑清楚,论证严谨,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因为出自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出自学生的感同身受,出自学生的主动、自觉,却绝不是教师的强迫、限定。学生借助实习,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情感上与传统文化更加靠近了一步。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兴趣,提升了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自觉性、真诚性。我们有这样的体会:

第一,实践性强的课程,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最好是到现场去,要真正的离开教室,却不能完全依赖教室,因为教室不是万能的,不少的问题在教室中是解决不好或解决了的。

第二,中国的教学改革搞了几十年,成果不多,收效不大,最主要的问题,是始终将教师置于了教学的中心,始终没有跳出教师中心的窠臼,却一直没有将学生的地位提高,学生永远是从属于老师的,学生得永远跟随着老师转,因此,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就受到了限制——好的教师能够言传身教,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不负责任的教师,也许会毁掉学生的一生,即导致学生厌恶听课,厌恶专业,厌恶学习,甚至是厌恶人生。我们认为,《传统民居研究》课程是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有益尝试。以学生为中心,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内中的“效益”是可以预测的。如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离“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的目标也就不远了。

[1]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32.

猜你喜欢
古民居刘家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古民居保护方法及举措
——以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项目为例
羽翼
Natural ventilation and cooling system in Hong Kong
当 我 们 一 起 走 过
奇趣民居
本质直观传统古民居“燕尾翘脊”筑造意涵(下)
史论 Art History & Art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