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药生肌长皮膏局部治疗糖尿病足67例临床研究

2013-07-17 05:15白国荣张亦弛高春燕刘美岚阿如罕
中外医疗 2013年2期
关键词:坏疽蒙药糖尿病足

白国荣 张亦弛 高春燕 刘美岚 阿如罕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蒙古包头 014010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中、晚期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足愈合困难,病程长,这给细菌的侵入提供了门户,如果患者存在着周围神经病变、血管等病变,使其感染形成溃疡创面,临床治愈难度大,疗程漫长。为了观察蒙药生肌长皮膏治疗糖尿病足的床疗效,现采用蒙药生肌长皮膏局部治疗2002—2011年门诊及住院糖尿病足67例,临床效果满意,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门诊及住院糖尿病足患者67例。其中男43例,女24例;年龄37~81岁之间;单纯足趾部破溃感染39例,足趾连背部破溃坏疽10例,足底部破溃坏疽6例,足跟部破溃感染5例,合并骨髓炎7例。病程最长者58周,最短6周。

1.2 治疗方法

全身治疗:全部患者均予口服降糖药物和(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水平;治疗前均于感染创面部位取渗出液做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再根据细菌培养加药敏结果选用适当抗菌素治疗;根据病人肢体末梢血液循环及感觉情况,适量口服活血化瘀的珍宝丸等传统成药辅助治疗。

局部治疗:碘伏棉球常规消毒创缘创面,仔细彻底清创,充分引流,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无菌辅料拭净创面残留物,待创面无溢血,蒙药生肌长皮膏均匀涂抹于无菌纱条表面,填入伤口内或覆盖于伤口表面,使药物与伤口充分接触,伤口不宜填塞过满,因此避免影响引流,视伤口大小决定药膏用量,平常用量为3~5 g即可;1次/d换药,在分泌物多时,隔日换药1次,在分泌物明显减少后,直到伤口愈合。7 d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优:创面愈合迅速,治疗6个疗程创面愈合;良:创面愈合时间相对长,治疗7~9个疗程创面愈合;可:创面愈合时间较长,治疗9~12个疗程创面愈合;差:创面愈合时间长,治疗12个疗程以上未愈合。

2 结果

该组67例患者中优43例,占64.2%,良15例,占22.4%,可6例,占8.9%,差3例,占4.5%。优良率为86.6%。

3 典型病例

病例1:患者,男,71岁,糖尿病足伴右下肢胫前动脉闭塞症,糖尿病足趾截趾术后,伤口3个多月不愈合,形成窦道,窦道内分泌物较多,治疗6个疗程创面愈合。

病例2:患者,女,38岁,左足底部约6 cm×8 cm溃疡面,合并坏疽深达骨膜;左足底部伤口治疗7个疗程愈合。见图1,2,3,4。

图1

图2

图3

图4

4 讨论

糖尿病足为同局部神经神经异常,及下肢远端外周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或深层组织破坏。糖尿病患者中晚期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非外伤性截肢的主要原因,据统计糖尿病患者的截肢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40倍。严重威胁糖尿病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目前糖尿病足及足坏疽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也正在消耗大量的卫生资源[1]。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足的基本病理表现为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高血糖素活性增高所引起的代谢紊乱,包括电解质、脂肪、蛋白质、水及糖等,出现高血脂、高血糖,血小板粘附及聚集性增高,患者血液呈现高凝状态,损及神经、血管、皮肤、肌肉、骨骼,并常导致肢端缺氧,致感染、坏疽的慢性进行性病变。传统蒙医学理论认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主要因为饮食起居不规律,经常食用油腻类食物,饮酒过量,过多摄盐使“赫依.希拉”混乱交错,“巴达干”亏减致使“乌木他苏”病(即消渴)。“乌木他苏”之人,愈与未愈,常需思虑有大病,“乌木他苏”病人可出现下肢与骨节间的“巴么病”而坏疽。糖尿病足的治疗主要为全身治疗同局部治疗相结合。全身治疗主要包括控制感染,控制血糖,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方面,一般采用西医配合传统医药辨证治疗;局部治疗主要包括换药、清创、引流、截趾、截半足、截肢等。目前全身治疗的措施已基本得到共识。而局部药物治疗建立在全身治疗基础上的,则为治疗糖尿病足一种有效方法,采用的蒙药生肌长皮膏是传统的蒙药秘方,临床应用于治疗急慢性各类伤口感染多年,具有活血化瘀、去腐生肌长皮、清热消炎止痛、收敛伤口的作用。直接用于溃疡处可改善创面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组织缺血,促进肉芽生长,控制坏疽扩大,加速伤口愈合,对糖尿病足合并溃疡、感染疗效果显著,有临床推广和进一步研究价值。

[1]李炳辉,谷涌泉,王鹏华.糖尿病足及下肢慢性创面修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坏疽蒙药糖尿病足
延续性护理在糖尿病足溃疡及坏疽合并感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给糖尿病足患者一个“立足之地”
糖尿病足,从足护理
糖尿病足部门诊在预防糖尿病足溃疡中的体会探析
坏疽性脓皮病误诊为带状疱疹1例
蒙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260例
蒙药凤仙花的显微鉴别
蒙药治疗产后尿储留
沉香的化学成分及在蒙药中应用
坏疽性脓皮病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