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扫帚书写新美如画的诗篇——记朝阳市环卫局副局长、城市道路清扫保洁管理大队大队长夏志国

2013-08-13 06:58程晓松
共产党员(辽宁) 2013年18期
关键词:大队

文/本刊记者 程晓松

他是何许人?

有人说:“城市有多大,他工作的场所就有多大;马路面积有多大,他工作的范围就有多大。”城市是他的“办公室”,街路是他的“稿纸”,扫帚当笔,汗水为墨,他为城市的新美如画书写动人的诗篇。

有人说:“他是朝阳市学历最高的清洁工。”一名大学生毕业后就穿起环卫制服,扛起铁锹,挥起扫把,干起在某些人眼中“没面子”、称之为“扫大街的”活儿,他和无数环卫工人一起,舍弃自己的“面子”,换来了城市的“面子”。

有人说:“他是这个城市里起得最早的人之一。”月在中天,星光闪烁,人们沉睡于梦中之时,他已走上寂静的街头,和许多清洁工人一起,为城市“梳洗打扮”,装点容颜。

从外表看,他与普通人并无二致。1.8米多的个头,一脸憨厚,皮肤晒得有些发黑。与高大魁梧的身材形成反差的是,40岁的人,宽大的额顶却已经秃了一片,虽然英气依旧,却常被人误认为五六十岁。尴尬之间,他一笑以对。

朴实的一笑,淡然之间,却蕴含着坚毅、责任、真情和付出。

17年挥洒青春的汗水,从一名大学生到清洁工,再从一名清洁工到副局长、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全国劳动模范。在领导的眼中,他“能吃苦,能攻关,敢做,敢拼,敢为,拿得起,放得下,已经成为清扫大队的顶梁柱,群众的主心骨”;

17年投身于清扫一线,从“小夏”到“老夏”,他熬红的双眼、操劳的身影,成为城市更美更亮、环卫工人生活和待遇不断提高的诠释和注解。在清扫工人的心中,他是可以信赖的领导、让他们为之骄傲的英雄。一句句话语、一条条短信,表达着群众朴素而真挚的情感:“他是比亲人还亲的亲人”、“这样的好领导哪有啊”、“你果然是众人们所说的好官”……

在辽西古城朝阳,这位“亲人”和“好官”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他,就是朝阳市环卫局副局长、城市道路清扫保洁管理大队大队长夏志国。

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丁玲

17年的精神光谱,蕴含于底色的基调。

从最初的犹豫彷徨,到最终成为一名环卫工作者,意念重塑之间,夏志国完成了一次人生中最重要的跨越。

1996年,对于夏志国来说,是个不寻常的年份。

风华正茂,美梦如花。

当他怀揣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专业的毕业证书高兴地到朝阳市龙城区城建局报到时,心情和无数刚刚走出校门、即将迈向社会的毕业生一样兴奋:令人羡慕的机关单位、专业对口的职位、整洁的办公室、舒适的工作环境……

几天以后,工作安排通知下达的时候,夏志国呆住了:到环卫处一线工作,当保洁员,看护垃圾箱!不久后,龙城区和双塔区环卫处合并,成立了朝阳市环卫局,他又被分配到清扫大队当清扫工。

他的全部工作“家当”发下来,只有两件:一把铁锹,一把扫帚。一个堂堂的大学毕业生,以后就要与垃圾箱为伍,干起扫大街的活儿?

迷惘、沮丧、郁闷、苦恼……巨大的反差像一股强电流袭来,使他不知所措。

夏志国出生在农村,艰苦的环境培养了他坚毅的性格,加之有着30多年教龄的父亲言传身教,学生时代,他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曾以全校前20名的成绩考入市重点高中——朝阳一高。上大学后,从入学到毕业,他始终担任班长。而今,别的同学几乎都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唯有他这个公认的好学生,却要扛起扫把,这让心高气傲的夏志国如何承受?

恍惚中,自己健壮的大块头忽然矮了下来,1.8米的身躯却在人前抬不起头。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考验,使当年这个只有23岁的年轻人品尝到先贤哲言的真正内涵。

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夏志国就要起床清扫马路,干到四五点钟,回到家睡两三个小时,8点钟再赶到清扫大队上班。习惯了大学时作息时间的夏志国,一下子很难适应这种打破规律的生活节奏,每天起床都很困难,经常是闭着眼睛下楼梯,天一黑就想睡觉,连吃饭都打哈欠。不长的时间里,他就双眼浮肿。由于起床的时间太早,连闹钟的铃声也叫不醒他,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父母轮流叫醒他去上班。

至今,在某些人的眼中,环卫还是低人一等的工作。当清扫工,不仅要面对冷漠的眼光、有意或无意的轻视、无端的嘲讽、莫名的歧视,甚至连谈朋友、处对象都成了问题。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亲朋好友连续给夏志国介绍了4个对象。他这边好一阵忙活,对方呢,一听是扫大街的,有两个面都不见,不是说开会去了就是外出培训了。其余两个也只是礼节性地谈了一两次,就和他道了“拜拜”。

夏志国的心志动摇了。他想让当过老师、人脉关系不错的父亲找人给自己调换个工作。

严厉的父亲只抛给他两句话:“是英雄在哪儿都是英雄,是狗熊到哪儿都是狗熊!”

一向慈爱的母亲采取了另一种方式劝导儿子。她背着夏志国,到清扫大队报名,当了临时工。夏志国知道后,问母亲为什么这样做。母亲疼爱的目光里满含深意:“妈是想让你知道,扫大街的工作,妈妈能做,我的儿子也一定能!”

夏志国的眼睛里一下子噙满了热泪。他被父母的良苦用心深深地感动了。

正如杨剑龙所概括的: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并融入道家与佛教等思想的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极为凝重与厚实的内涵。中国20世纪的作家们大多生长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上,虽然他们不断地向西方寻觅和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和观念,不断地表现出强烈而执著的反传统精神,甚至在“五四”时期表现出文化的偏执情绪,决然地否定一切中国的文化传统,但他们的内心深处始终积淀着中国文化的传统[4]。沈从文的大量血缘亲情叙事十分突出地体现了中国20世纪的作家们内心深处始终积淀着中国文化传统的真实精神面貌。

同班组的婶婶阿姨、大妈大姐也特别关心、眷顾这位朝阳环卫工人中的第一位大学毕业生。村里种枣的,上班前装了一兜,干活时塞给他一大把;家里蒸了豆包的,夏志国吃到嘴里时还是热乎乎的;几乎不管谁家做了好吃的,首先想着的就是这位小老弟。

至今依然被夏志国称之为师傅的吴春琴大姐,每天凌晨上班都提前到夏志国家的楼下等他,带他一起去路段,手把手教他握扫帚的手法,怎么迈腿才能不顺拐,两次扫帚之间如何不留痕迹,如何把扫帚的直径抡到最大。原以为只要抡开膀子就可以大干一场的夏志国,领略到了看似简单的清扫工作中蕴藏的“艺术”含量,逐渐掌握了窍门,干活儿不像原来那么累了,能跟上大伙了。他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

和这些善良、开朗的大妈、大姐朝夕相处,每天看着她们干起活儿来个个都那么认真,再苦再累也有说有笑,年轻的夏志国潜移默化地经受着陶冶和感染。这颗曾经落寞的心灵在彷徨徘徊、无所着落之时,体会到了一股无形的温暖和力量。

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更深刻地触动了夏志国的灵魂,使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选择。

这是一个春寒料峭的早晨,刚到路段上班的夏志国看到了眼前的一幕:路边,窄小的树坑里,一个大约三四岁的孩子被一根绳子拴在小树上,小脸冻得通红,正用一双好奇的眼睛瞅着他。

是谁把孩子拴在树上?是哪个狠心的父母丢弃了孩子?

看到夏志国焦急的神情,身边的工友说,这是路段清扫员韩淑清家的小孩。孩子是单亲,因为家境困难,上不起幼儿园,只能带着孩子上班。扫地的时候怕孩子乱跑、被车撞到,就把孩子拴在了树下。

夏志国被深深地震撼了。泪水又一次充盈了双眼。

这一幕场景,成为一幅永恒的画面,深深地镌刻在他的脑海中,使他经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绳子拴住了孩子,也牢牢地拴住了夏志国的心。

思想的转变才是根本的转变。依旧是一弯残月,满天星斗,提着扫帚,走上街头,呼吸着清新的夜风,夏志国却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舒坦。

他像变了一个人,每天早早地来到路段,和工人们一起扫马路,搞保洁,干活有劲了,话也多了,和工人们的心也贴得越来越近了。最脏最累的活儿夏志国抢着干,谁有事请假,他主动顶替;哪个大姨、大姐没带饭,他抢先给买吃的。

过分的劳累,使他患上了严重的荨麻疹,瘙痒难当,在工友面前,他不叫一声苦;每天十几个小时的超负荷工作,他从不喊一声累。熬红的双眼中,大家看到的是他对工作的热忱;平淡的笑容中,又使人领略到了他的坚强和刚毅。

时间长了,大家都对这个成熟稳重、肯吃苦又能干的年轻人产生了信任感。有话愿意和他说,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也都找他当参谋。同事、朋友、亲人……夏志国渐渐成了职工们爱戴和离不开的人。

夏志国是个有心人。白天挥汗如雨,晚上回家还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坚持读书、写日记,总结一天的所思所想,提炼出有价值的想法,为大队提出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他还把发生在身边的大妈、大姐的那些感人故事写成报道,投寄给报纸杂志,为环卫工人鼓与呼。

由于工作出色,上班一年多以后,夏志国被任命为二分队队长。

“作为一个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小夏不仅有热情、有知识,更有思想,有见地。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敬业精神,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尊重。”朝阳市环卫局副局长马力说。

是金子就会闪光。夏志国干清扫工年年是排头兵,所管理的路段是示范街路,所带的分队更是标杆单位,不过几年就成为清扫大队的骨干。1998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0年,夏志国凭借对工作的热爱和较高的文化水平,被推选为清扫大队副大队长;2002年,通过竞聘,他又走上了清扫大队大队长的岗位。2011年10月,夏志国担任了市环卫局副局长。

我将吃苦,不要紧!为了责任而受苦是美好的命运。

——罗曼·罗兰

17年的环卫生涯,6000多个日夜,夏志国就像一只高速旋转的陀螺,每天都超负荷运转十几个小时。粗略统计,每年,他的工作时间要比正常人多出200多天。

在大队的考勤簿上,看不到他休息的记录。

“当环卫干部就得豁出去。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我是从清扫工人成长起来的,当2800名环卫工人的头儿,既要对得起组织,更要对得起一线工人,要懂得报恩。”走上大队领导岗位后,职务、地位变了,夏志国凡事走在前、干在先、当表率的作风没有改变。

在职工的眼中,当了领导的夏志国更像一根上满了弦的发条,难得有松口气的时候。

每天,他都与清扫工人工作在一线,“头顶星星”上班,“脚踩月亮”下班。

早班,工人上班他就上班。凌晨4点多钟就赶到普扫现场,一条一条街地步行检查清扫效果。早班工人走了,白班工人来了,他再跟一段,跨两个班。7点多钟,回家洗漱吃饭,局里如果没有大事,吃完早饭后,他再到街上的重要街路走一遍。晚上,下班回家匆匆吃完晚饭,他又马不停蹄地出去检查一遍街路,9点半以后才回到家中。

平时,总在大街上转,清扫大队负责的203条街路,19条主干道、35条次干道,149条其他道路,每条街路的情况夏志国都一清二楚。哪条路扫得不干净、不彻底,哪个果皮箱摆放不整齐、擦得不干净,哪条街路绿化带有烟头、有杂物,他了然于胸。哪里脏了,他就出现在哪里;哪里出了问题,他总是第一个赶到现场,组织指挥,和工人一起干。

一件小事令清扫大队的王玉军记忆犹新。

“刚到清扫大队的时候,我还不认识夏队长。那天,正在路段清扫呢,一抬头,前面过来一个人,猫腰从地上捡起一块雪糕纸,走了几步扔到垃圾箱里。当时,心里既感到温暖,又有些奇怪:不随手扔垃圾就已经不错了,还有人主动捡垃圾呀。后来,听身边的工友说,那就是夏队长。”

除夕之夜,万家团圆,鞭炮齐鸣,年夜饭的香味还飘散在家家户户的餐桌之时,夏志国已经走上大街,给一线工人拜年,并和他们一起清扫燃放完的烟花爆竹和生活垃圾。今年,夏志国是在新华路三组和一线工人一起过的“年三十”。工人们亲热地拉着他的手说:“老夏,明年还和我们一起过年吧。”

2012年11月10日夜里,朝阳下了一场罕见的暴雪。

其时,夏志国正在沈阳参加学习。头天上午,他闹肚子,腹泻一天,晚上还在发烧,一趟一趟去厕所,折腾得一宿没怎么睡,浑身一点劲儿也没有。

10日早晨,他从天气预报里得知朝阳要下暴雪。

雪情就是命令。无论如何也要赶回去。他拖着打晃的身体找老师请假。

额头滚烫,脸色蜡黄。见他虚弱成这样,老师说:“你赶紧去医务室。”

“没事。不用。”夏志国露出一丝笑容。

“能行吗?”老师惊愕。

“行!”夏志国点点头。

请完假,夏志国上药房买了一大包药,下午搭车回朝阳,傍晚6点多,赶到了单位。

黑云压城,暴雪将至。

夏志国紧急布置任务,按除雪预案组织人员,发动车辆。

晚上8点,鹅毛般的大雪开始飘落。10点多钟,大雪转为暴雪,一直下到第二天早晨。

从10日晚上,一直到12日凌晨,两夜一天,带领环卫工人连续奋战40多个小时,夏志国几乎没有合过眼。

一边吃药一边干,饿了,吃点面包和火腿肠;困了,就用雪水抹把脸。

身体虚弱,严重缺觉,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夏志国的身体在透支。

有多累?等红灯那么一会儿,开车的司机就睡着了。最困的时候,夏志国想好的事一张嘴就忘了,说完的事又打电话再说一遍,对方提醒,他才恍然。

身边同志看不下去了,想把他拉到大队临时准备的休息室小憩一会儿。他火了:“这么多的事等着我办,我躺下了,除雪的事谁来管?”

12日,雪清扫完了,夏志国的病也基本好了。晚上,朝阳市市长到除雪现场慰问职工,从市长基金中拿出60万元,给每位在一线除雪的环卫工人补助200元钱。

一场暴雪,一次天灾,让朝阳市上上下下真切地感受了夏志国和清扫大队工人拼搏和奉献的精神。

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焦裕禄

17年的人生轨迹,虽无惊天动地之举,能为职工和群众办点实事,却使夏志国欣慰和快乐。

今年8月17日,夏志国的手机里收到一条短信:“夏局长,你好。很敢(感) 谢你。从你这里,我有了生活希望。你果然是众人们所说的好官。”

发信者是刚刚当上清扫工不久的清扫大队女职工任国光。

8月19日,记者见到了任国光。谈起家庭的遭遇和夏局长为她安排工作的事,任国光几度落泪,声音哽咽。

“因为大家都说夏局长人很‘慈’,我就找了他,看他能不能帮我忙。”任国光噙着泪花的眼睛里放出了光彩。

任国光家住农村,丈夫在外打工,有一个正读中学的女儿。

如果生活的轨道平稳延伸,任国光也许不会成为环卫工人,更不会认识夏志国。不幸的是,在外打工的丈夫突发大面积脑梗,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

为给丈夫治病,不仅花光了家中仅有的一点积蓄,还欠下几万元的债务。家里已经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连米面都靠邻居接济。

“刚开始那会儿,有时想还不如喝口农药省心,可是还有丈夫,有孩子……”任国光的语调又有些哽咽了。

为了维持家庭,她需要一份工作。经常在马路上看到扫大街的清扫工人,她想自己能不能也干上这份工作。

家附近的清扫工姐妹都让她去找夏志国。大家说,你这种情况,夏局长一定能帮。

任国光来到清扫大队,不巧,夏志国外出。在办公室的墙上,她看到了夏志国的名字和手机号码。

打通夏志国的电话,她讲述了自己的家境和想当清扫工的想法。

出差在外的夏志国听罢,马上打电话给大队的有关人员,让他们核实、了解任国光的情况,要求就近给她安排清扫路段,方便她照顾患病的爱人。

没过几天,任国光上班了。

直到采访前,她还没有见到过夏志国,就发了短信,表达心意。

“夏局长帮我安排了工作,让我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我一定要把自己负责的路面打扫得干干净净,报答夏局长。”这是采访过程中,任国光说了好几遍的话。

事例很多很多。临时工韩淑清的儿子患白血病,夏志国得知后第一个捐款,并带动大家为她捐款捐物,帮助她渡过难关。临时工梁子珍的丈夫去世后,孩子小需要她照顾,队里安排的工作干不完,急得坐在路边掉眼泪。夏志国了解情况后,带着同志下班后帮助她干活儿。她家住在郊区,有几亩地,夏志国组织人手利用业余时间帮助她干农活儿……

“一线清扫工人普遍是年龄较大、收入较少的弱势群体。我这个当大队长的,要是亏欠了他们,良心上说不过去。”夏志国从心底关心、爱护这些工作辛苦、生活困难的职工。

群众的心声与诉求,他凝神倾听;职工的愁事和难事,他用心去化解。

职工来办公室找他、半路上截住他、清扫现场“堵”住他,他一律热情接待。但有个前提:不准送钱送物!

曾有一位职工找他办事,趁夏志国去卫生间解手之机,把一个装钱的信封放到办公桌上走了。夏志国回来发现后,三步并做两步追出门外,物归原主。

对自己,一严再严;对职工,亲上加亲。

一线清扫员的月工资从最低时的150元提高到现在的780元,这并不是夏志国心中的终点,他依旧为继续提高一线工人的工资待遇而奔波;职工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从无到有,由最初的2万元涨到6万元,直到目前的10万元。

特困职工档案的建立使对困难职工的短期扶助转变为长期帮扶,登记入册的困难职工在队内岗位调整、工会救助、社会各界捐款等各方面都得到照顾和优先考虑;由职工中有水、电、暖等技术专长的人员组成的职工生活服务队,为清扫员提供免费服务,解决职工家政维修问题,消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

“援助中心帮了我们大忙。”这是采访中许多环卫工人共同的话语。

2009年,在全国环卫行业还没有先例的情况下,针对清扫员工作中发生意外事故或突发急重病时,因无钱得不到及时救治的问题,夏志国个人捐资筹建,经市民政局批准,成立了“朝阳市心愿城市道路清扫员援助中心”(以下简称“援助中心”)。为了解决“援助中心”的注册资金问题,他把自己被评为省特等劳动模范后省里和市里奖励的4万元钱以及回母校作报告得到的3000元报酬全都捐给了援助中心。“援助中心”得到了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社会爱心人士踊跃捐款,保证了正常运转。“援助中心”账户目前有资金近百万元,为82名清扫员提供了援助,援助资金累计达48万多元。

清扫大队还争取到了解放军二三四医院的支持,将其确定为清扫员定点救助医院,建立“绿色就医通道”:清扫员在工作中受到意外伤害时,在无责任方先期付费或个人无法付费的条件下,都可到二三四医院先行医治,“援助中心”再进一步解决相关问题。

为了高尚的目标,多大的代价我也愿付出。

——罗曼·罗兰

17年酸甜苦辣,对职工,夏志国襟怀坦荡,对家人,他愧疚于心。

整天早出晚归,为家里帮不上什么忙,爱人难免有怨气:“你还知道这个家?拿个被子,马路不就是你的家?”

爱人性格直爽,“刀子嘴,豆腐心”,说归说,对夏志国生活上的照顾始终体贴入微。

有一次,急着去早班的清扫现场,疲困未消,大热的天,夏志国竟稀里糊涂地把冬天清扫时穿的雪地棉鞋套在了脚上。刚出楼道,脚热得不行,低头一看,方才恍然。折返上楼,手机响了,电话里传来妻子的声音:“老夏,你是不是把鞋穿错了?快回来。”几步跑上楼,妻子正提着他该穿的鞋子站在门口。夏志国的眼睛湿润了。

说起母亲,夏志国的眼圈就发红。

夏志国说,家里几个孩子中,母亲最疼爱的就是他。记忆里,母亲唯一一次和他发火是2009年的端午节。

平时,亲戚朋友了解他的工作特点,婚丧嫁娶、家人聚会、亲朋宴请,他不能到场,大家习以为常。这一次,头天晚上,母亲就给他打了电话,让他第二天必须来。母亲说:“咱家好长时间没吃团圆饭了。明天端午节,中午人都在,可不能缺了你啊。”夏志国答应了。

第二天,11点多钟,哥哥、姐姐的电话就接二连三地打过来,催他赶快过去,说人都到齐了,菜也做好了,爸爸妈妈就等他呢。

中午,饭菜快凉了,还不见夏志国的踪影。母亲来气了,电话打过来,狠狠地数落了他几句,不等他说话,就撂了电话。

夏志国理解母亲的心情。他何尝不想马上回到家中,和父母、亲人好好吃上一顿饭?

节假日是环卫工人最忙碌的时候。一条街路一条街路地走下来,在路段上待一会儿,和工人们说上几句话,时间就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临近晌午的时候,还有几个重要的路段没看完,他放不下心。检查完最后一个路段,已经快到下午2点了。匆匆赶到父母家里,桌旁只剩下大哥和姐夫还在说着话。看着父母失望的眼神,夏志国无言以对。

2010年夏天,夏志国的母亲得了肺癌,从发病到去世,仅仅一年多的时间。这期间在朝阳和沈阳都住院治疗过,而他都因为工作,很少有时间去陪陪老人家。这成为夏志国永远的遗憾。

在家里,夏志国最爱看的就是7岁的儿子身披爸爸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绶带拍摄的一张照片。

挺直的胸脯、闪亮的双眼、兴奋的表情……红地金字的绶带,似乎让刚上小学1年级的儿子懵懵懂懂地体会到了爸爸的光荣。

平日,“爸爸工作忙”、“爸爸去开会”、“爸爸去除雪”,是儿子从父亲嘴里听到最多的几句话。

下雪的时候,看爸爸拿上除雪工具又要出去了,儿子说:“爸爸,你除完雪,回家给我堆个雪人呗。”

夏志国满口答应,儿子的这个心愿却至今没有得到满足。

听小伙伴讲起爸爸妈妈领着出去玩的开心事,儿子问夏志国:“爸,你啥时也带我出去玩?”

夏志国说:“得空爸爸领你去大青沟。”

可是,哪有时间?又不能对孩子食言。情急之下,夏志国找到一个要好的同学,趁同学一家三口去北戴河旅游之机,让其把儿子带上。自己虽然去不上,总算补偿了孩子的一点儿心愿。

17年风雨情,17年辉煌路。

从清扫工人到市环卫局副局长、城市道路清扫保洁管理大队大队长,夏志国在平凡的岗位书写精彩的人生,先后获得省学雷锋标兵、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他领导的清扫大队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人们的赞誉,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猜你喜欢
大队
冰雪中的生命护送
忆当赤脚医生的岁月
我们的建队日
关晓彤:左右为难,当梦想遭遇生活
A Commentary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Sho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cumentary Translation
★红星大队的故事
驱猴大队
浅谈高速公路路政基层大队队伍建设
潍坊市公安局消防支队奎文区大队 多项举措深入推进冬春火灾防控工作
大队委员也有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