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民族文化的母乳滋润孩子的心田

2013-08-14 09:02刘国军
实践新课程 2013年9期
关键词:屠苏酒诗句首诗

刘国军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5课《古诗二首》——《元日》

[设计理念]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利,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自悟自得。

2.根据学生自身的个性、生活背景、阅读积累等,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在文本细读中品味中国传统文化,感受文化的魅力。

3.收集关于春节习俗的资料,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目标预设]

1.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学会本课4个生字,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人是怎样通过对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情景描写来抒发自己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的。

3.在文本细读中感悟中国传统文化,掌握学习方法;诵读古诗,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以读悟情,并练习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再现诗中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在解题中认识民族文化的深远

1.出示: ,这是我们祖先创造出来的象形字,从字形上谁能猜出是哪个字?在人的头顶上加两横指事符号“ ”,“ ” 代表天与地,甲骨文“ ”还认识吗?造字本义:天、地、人、混沌初开之际,最初的意思:“元”侧重于混沌、整体的起始,引申义为最大。如称每个年号的第一年为“元年”,称国家最高领导人为“元首”,称主将为“元戎”。

2.(板书课题“元日”)你们知道题目的意思吗?

3.师讲述:元旦,古称元日、元春、正旦等。元日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人们对新的一年寄托着无限的希望,期待着新年时刻的来临,从来就不乏文人墨客为之歌哉咏哉,于是相关的诗词歌赋,华章佳句,在中国文学史上书写下了一页又一页。你能背一两首或一两句吗?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它以象形字为基础,运用抽象的线条描摹、比附事物,以它的“形入心通”而有别于英文的“声入心通”。我们的祖先在发明汉字时就把一些道理蕴含在字中了,教者带领学生探寻汉字本身蕴含的文化内涵,这样在学生的心中留下的不只是一个符号,而是一幅画、一段故事,是立体的、多维的形象,更有利于学生对词意的理解与运用。】

二、在自读中初知民族文化的意象

1.宋朝的王安石有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他是一名政治家,也是一位大诗人,曾以《元日》为题写过一首诗。请按要求自己读一读这首诗。

(1)借助课后生字表中的拼音把诗读正确;

(2)结合插图,试着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3)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互相探讨。

2.指名读,相互正音,点出停顿规律和押韵规律。

3.学生练习写字[爆、屠、符]。学生在写字册上写,强调生字书写要点,提醒写字时的姿势。写好后有选择地实物投影,进行写字评讲。

4.齐读这首诗,自由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提出不懂的地方。

【学生在上课前并不是一张白纸,通过预习和已有的知识积累,也能初步感知文字的基本意蕴。为了照顾到阅读个体的差异性,教者提出的阅读要求符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诗句,是基本教学策略;让学生从诗句中发现问题,才有益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增长,智慧的生成。】

三、在文本细读中品味民族文化的魅力

1.现在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1)联系上下文理解;

(2)查资料,查工具书,上网;

(3)请教别人等。

2.选择合适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

第一句:

a.如果学生不理解“除”的意思,就出示“除”的注解进行选择。

①去掉:~害,斩草~根;

②不计算在内:~此以外,~了这个人,我都认识;

③算术中用一个数去分另一个数:用二~四得二;

④台阶:庭~。

b.指名说出诗句的意思,在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中,一年又过去了。那天,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c.指导朗读: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人们都在“噼噼啪啪”放爆竹,给你什么感受?会读出这种感受吗?

第二句:

a.师出示:屠苏:①草名(阔叶草) ②屠苏酒③茅屋(查于《辞海》)。

屠苏酒:古时候,每年除夕时,家家户户用屠苏草泡成的酒。饮屠苏酒是我国过年的一种风俗。饮屠苏酒,意思是“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大年初一早上,全家老小朝东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查于网络)

b.这里的“暖”仅仅指身体上感到温暖吗?讨论交流:(1)春风把温暖送进了每一户人家,每一个人都感到很温暖,心里充满了希望。(2)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人们喝了屠苏酒感到很温暖,祈祷新的一年里很健康。

c.指导朗读:谁能读出这温暖的、充满希望的感受?

第三句:

a.曈曈:<书>①日出时光亮的样子:初日~~;②(目光)闪烁的样子。

b.师:这儿尖括号里有一个“书”字表示“曈曈”这个词在平时说话中是不大用的,一般只用在写文章时。这里的“曈曈”应该选哪个意思?“曈曈日”是什么意思呢?联系前后诗句,谁能完整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c.师指导读:要读出这种充满光明、充满希望的感觉。指名读,齐读。

第四句:

a.这里的“新桃”和“旧符”指的都是“桃符”,也就是新的桃符、旧的桃符,那么,“桃符”是什么东西呢?

b.谁能说说最后这句的意思?

c.人们的这个举动有什么含义吗?

4.欣赏春联 。

a.现在的春联当然没有什么压邪驱鬼的功能,但的确是用来表达人们的愿望和祝福的,我们来欣赏几幅,看看它们有怎样的寓意,适合贴在什么地方?

勤奋学习争三好,刻苦钻研登高峰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六畜兴旺千家同乐,五谷丰登万象更新

辛勤培育桃李满天下,忠诚执教春光遍

校园

b.小结:这一幅幅春联表达了人们不同的祝福和各种美好的愿望。贴春联、喝屠苏酒和放爆竹都是过春节时表达美好祝福和愿望的行为,很有代表性。

c.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说一说整首诗意,体会春节时欢乐祥和的气氛。

【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必须充分信任和尊重孩子的学习潜能,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自主交流,主动习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也是预设与生成的过程,教师的预设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生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研读文本,探究文本,品悟诗句的文化内涵,增加学生的文化积累。】

四、在拓展中延伸民族文化的外延

1.了解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感情。

a.其实王安石写这首诗不仅仅是描写新年新气象,他还有更深刻的用意。

出示背景资料:

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诗人。20岁以前,随父南北各地游历,了解到老百姓的疾苦。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官,做了许多有益于国家发展、人民安康的事情。49岁时被任命为宰相,他积极进行改革,推行新政,造福百姓。《元日》这首诗正是他担任宰相之后推行新政时写的。

b.此时,你能感悟到王安石写这首诗还有什么别的用意吗?

c.小结:这是一位胸怀远大的宰相,这是一首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美好祝福的诗。让我们一起来练习有感情地诵读,并尝试背诵这首诗。

2.布置作业:搜集关于过年习俗的文字、图片等,开展有关春节习俗的综合实践活动。

【时代的距离造成学生对诗句深层理解的隔阂,补充背景资料,是为了拉近学生与诗句的距离,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读懂诗句中寄托着的情感。课后开展有关春节习俗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有利于学生民族气质的养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实验小学 )

责编/张晓东

猜你喜欢
屠苏酒诗句首诗
《上课没人抢》
春风送暖入屠苏
六一来了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元日
元日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秋千
杜甫诗句填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