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学中集体观念培养的研究

2013-08-15 00:52张跃武
运动 2013年14期
关键词:集体主义观念集体

张跃武

(安徽省界首中学,安徽 界首 236500)

1 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原因

1.1 自身因素

当代中学生所处年龄决定了他们的自我意识水平处在自我探索或自我完善时期,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缺乏社会和生活的经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他们的思想和认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片面性。当社会默许乃至一定程度上肯定自我价值、个性发展的存在时,中学生极易出现主观与片面性,导致自我意识出现偏差,对自我的过度肯定和他我的有意否定,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形成我学习好、成功是我的未来、是个人奋斗努力得来的主观意志,容易使中学生在考虑问题时以自我为中心。

由于独生子女已构成当代中学生的主体,他们没有成群的兄弟姐妹携手共行的乐趣,无论他们来自城镇还是乡村,较之以往的中学生,都承受着过多的关爱,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个性。越来越暴露出孤僻、自私、偏激等个性上的不足,导致他们逐步偏离以他我为核心的集体主义观念。

1.2 外在因素

1.2.1 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社会转型,社会现实的变迁导致价值观念结构多元化,价值主体由于个别影视作品的不良诱导,中学生面临着新的价值观念地冲击,贪污受贿、权钱交易等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影响着现代的中学生,于是产生“我不必为人人,人人应为我”的利己主义思想;同时,市场经济大潮下,中学生的经济意识迅速增强,部分学生在心态上出现浮躁和急功近利,抛开集体利益目标,转而为实现个人人生目标而不惜余力,导致中学生的集体观念逐渐消退淡化。

因此,教育者在对中学生存在“个人利益”的合理性给予肯定的前提下,通过从价值观的内涵、外延、层次性及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导向科学性,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中学生学会自主衡量个体与社会的价值观。

1.2.2 家庭因素 当代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使得孩子在家庭这个小集团里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心中几乎没有集体的意识和与人合作的的概念,也未在学校开展过任何拓展训练。在家长的过分呵护下,孩子们逐渐把别人对他的保护、照顾看作是理所当然,注意自己而忽视他人的存在,只讲索取不讲付出,在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中,不是不愿意参加就是在活动中突出“自我价值”的个性活动,参加集体活动往往只注意自己的收获,而对集体荣誉漠不关心。

因此,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时要与家长达成共识,加强对孩子的教育,教会孩子与他人和睦相处,正确处理孩子与他人所产生的矛盾与纠纷,不包庇孩子的错误,让孩子知道自己不仅仅是家庭的一员也是社会的一员。

1.2.3 学校因素 一方面,学校教育过分关注个性培养与教育,集体观念的教育显得不足,尤其是中学新生从原来狭小的空间进入到大环境后,必然会产生诸多矛盾与冲突,特别是农村学校毕业的学生到城市上“大学化”的高中以后,如果学校不能给予正确的教育引导,学生对集体观念认识不足,从而不能给个性张扬以适度限制,中学生不良心理必然滋生。另一方面,学校组织管理跟不上,有时处于安全考虑或经费不足,学生集体活动少,活动流于形式,参与人数少,一定程度上放弃了集体主义教育的良好平台。

2 集体主义观念的重点

2.1 顺应提高国民素质需要的潮流

国家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教育的大发展,尤其是高中教育,承担着培养未来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由于中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已经超过了中国一般国民的教育水平,他们应该是发展中的中国的劳动者和社会成员素质水平的集中代表。因此,提高中学生爱国意识和集体主义意识,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的今天,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中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

要想成为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修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长期学习,培养、锻炼而成的,要对学生加强奉献意识、团结意识的教育,具有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荣誉与耻辱等是非观念,能按照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以此获得心地踏实、心境平和,并产生一种价值感和荣誉感,以道德健康促进整个身心健康。因此,要促进和保证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加速社会化进程,就必须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2.3 职业发展的需要

中学作为导向型教育,其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未来将直接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能否健康成长,能否成功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与他们自身的集体主义素养息息相关。因此,要教育学生必须充分认识个体与集体、部分与整体的意义,不仅要培养学生技能,更要提高其集体主义等道德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全面发展的社会成员和未来的建设者、接班人。

3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集体观念

3.1 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先人后己

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多数游戏都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中学生喜爱的一项综合性的体育活动。因此,教师对游戏的选择要准,渗透要实,方法要多,利用不同的游戏,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对个体性的游戏,进行先人后己的教育。中学生好胜心强,总希望在竞赛中显露自己,更由于想急于求胜,一些出风头、好显摆的思想会明显暴露出来。如在投弹打靶的游戏中,学生总喜欢挑新的,好的器材投掷,而捡时则抢着捡离自己最近的,这时教师对那些不挑器材的学生应及时给予表扬,培养他们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他人的优良品质。

3.2 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与人合作

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运用小团体合作教学的形式开展教学。例如,在接力跑游戏比赛中,将学生分成几组,组员根据体能学习能力合理搭配,开展游戏比赛,这种教学情景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机会在无压力、轻松的气氛中进行游戏和交流。这种形式,对于体质较差的学生来说,可以感受到伙伴的帮助,分享小团体成功的喜悦,认识到只要积极主动,大胆尝试就会成功,从而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增强了信心。对于学习成绩优异者,这种学习策略给他们创造了更广阔的舞台、发挥其特长,充分表现其合作的能力,同时也帮助他人从中找到乐趣,对他们完美人格的塑造极有帮助。同时,老师要介绍一些为国争光的体育健儿团队,如我国团体体操、团体乒乓球等,让学生充分感到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技巧教学中,学生完成基本动作后,教师布置组合练习,让学生想办法将动作连贯起来。这时,学生热情高昂,各抒已见,彼此启发分析,提炼最佳方案。伙伴之间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结果,每个小团体的表演都有精彩之处,这时教师及时引导,取各组之长,一个完美的组合动作在学生的创造中诞生了,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了团体合作的力量,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大家通过紧密配合,出主意、想办法,没有了埋怨和责怪,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和集体荣誉感,并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增进了了解和友谊。大家彼此帮助,取长补短,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关系,为教师的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3.3 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多为他人着想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合作学习等方式,使学生与同伴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此来教育学生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并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能力,看看能为他人做些什么,让他们体会到爱他人和被人爱的快乐,感觉到做人的价值。

3.4 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先公后私

集体主义教育原则指培养孩子先人后己或先公后私,一切以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关心、爱护集体中的每个成员的思想,这是德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如今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养成唯我独尊的思想。因此,在青少年阶段加强集体主义观念的教育是大有裨益的。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可以通过体育教学活动的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从个人主义的想法中走出来,主动关心热爱班集体,参加集体活动,关心每位同学,尊重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与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作斗争。进而关心家庭,关心国家的命运。从而养成较好的品德素质,成为一名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人们在社会中生活,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为了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而遵从社会规范,或因为怕被惩罚,怕受到指责,怕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而不得不遵从社会规范,无论是前者或是后者,都应当得到鼓励。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正是如此。当他们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对的”以后,很想得到他人尤其是老师的表扬。虽然这种是迫于规范外制作用下的行为,往往是有限的,但教师如果能利用这个契机,恰当地、有艺术地实施教育,却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一场足球比赛中,个别学生带着球只想自己射门,不知道相互配合,结果输了。赛后,队友之间互相指责。总结时,教师适当地表扬另一队的互相配合,而不直接批评和埋怨不相互配合的学生,采用正面启发的办法教会学生“先公后私”并懂得如何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并从这种情感体验中产生一种强烈的道德感、义务感和责任感。

4 结 语

导致集体主义观念缺失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社会环境以及自身原因。在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着频繁而又必不可少的个人与集体协作关系。因此,要培养中学生先人后己、先公后私、顾全大局、与人合作和多为他人着想的集体主义观念,最为有效的方法还是通过体育教学中的游戏、竞赛等一系列活动,在思想上、心理上、行动上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3.

[2]宁攀.中学生集体观念的淡化与重塑[J].职业时空,2007(24):1-2.

[3]王春玺.中学生和谐精神与集体主义合作精神的缺失及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5(6):151-153.

[4]范鹏飞.略谈中学生集体观念的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1998(S1):25.

猜你喜欢
集体主义观念集体
我为集体献一计
维生素的新观念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以活动为载体的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坚持系统观念
集体主义教育:从个体出发建构共同体
警犬集体过生日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
观念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