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武术与段位制

2013-08-15 00:50洪浩
武术研究 2013年11期
关键词:段位制武术身体

洪浩

在中国的传统性视野中,学校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地是一个常识性的知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和最重要的传承渠道,无论是官学抑或是私塾都曾经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文化贡献。但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与西方不同的是,传统社会中的学校似乎从来就没有被作为身体养成和发展的场所。所以,中国教育中对“野蛮其体魄”的缺失就成为现代教育发展之前的通病。事实上,对身体教育的不够重视并未随现代教育的完全确立而被抛弃,而是作为一种民族心理因素依然对当代中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并成为我国当代学校教育对体育不够重视的文化渊薮。当然,在这里我们无意于夸大这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也并不否认中国教育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节点也出现过对身体教育的重视,尤其是武学的出现显然为中国教育对身体教育曾经的关注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但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文质化和内卷化使武人地位下解,武学从不曾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主流,这就决定了身体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非主流性。

传统教育对身体教育的缺失,使身体活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显然从不具有代表性,这对当代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作用。所以,我们在探求学校体育发展不够理想的根本原因时也就不能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基本逻辑,而应从身体文化的视角出发,从文化学的传承谱系和社会的发展沿革来进行深入思考。当代中国承担着民族复兴与文化复兴的历史责任,我们不但要培养身体健康的人才,更要重视对传统身体文化的传承。由此,学校与中国传统身体文化的典型性代表武术就成为当代中国教育乃至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并发生紧密的关联:学校为武术提供了传承发展最好的途径,为武术发展提供了高素质、大数量的习练人群,为武术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场所;武术为学校提供了教学的内容,使传统身体文化在各级学校得以弘扬,使文化复兴在学校得以实现具体的呈现。正是基于这样的基本认识,新中国建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学校逐步开展武术活动,使更多的人们由此认知武术。但由于种种或历史或现实的原因,武术教学开展的效果却一直难尽人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的社会需要。

段位制是中华武术当代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意味着中国武术的发展开始逐步迈入科学化的道路,使以往只着重于身心修炼的身体文化与当下契合起来,使武术在新时期的发展得以实现从内容到形式的完整呈现,从而使武术不再是“不识庐山真面目”,而变得具象化、可操作化,使武术的发展具备了可以通过段级量化的标准实现对其发展进行准确评判的可能。但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武术段位制尽管具备了种种的后发性制度优势,在十数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在发展中也遭遇到了众多可预知或不可预知的困难,使武术段位制的发展并未呈现出本应具有的内在优势,而是表现出不尽如人意的发展局面。

由上,学校武术发展步履维艰,武术段位制推广遭遇瓶颈,如何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对于中国当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诉求,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联合在全国开展武术段位制进学校的活动,使学校武术与武术段位制实现了有机的契合,从而实现了学校教育、传统文化、现代理念的有机结合,学校武术段位制的推广也由此成为解决学校武术发展步履维艰,武术段位制推广遭遇瓶颈两个问题的钥匙:通过在学校推广武术段位制使武术段位制得以接引地气,为武术段位制的发展构筑更为坚实的社会基础;同时,学校武术段位制的推广又使学校武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再踯躅于教学层面的困惑与社会目标的无法实现,从而实现学校武术的良性发展。故此,我们探讨学校武术段位制的推广就具有了社会性和现实性的双重意义,也具有历史使命层面与文化使命层面的研究价值。

学校武术段位制的推广为我们促进现代教育与传统身体文化的结合提供了有效的发展途径,也促进了当代中国的民族复兴与文化复兴,推动了中国梦想的实现。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和武术工作者的我们,还必须考虑学校武术段位推广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从而使学校武术段位制的推广更为顺畅。这是我们开展研究的基点,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段位制武术身体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我de身体
中国武术段位制推广瓶颈与对策研究
我们的身体
河南省武术段位制开展状况调查研究(1997-2011)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