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抱怨,而非被左右

2013-08-15 00:43晓庄
领导文萃 2013年15期
关键词:财权管理者群体

□晓庄

对于员工管理来说,“员工第一”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而倾听员工的抱怨,不仅仅是对人的尊重,也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态度和方式。善于倾听的管理者,会将抱怨化为一种内心的倾诉。

有怨言请说出来

抱怨并非都是负面的,这同样是一种沟通方式。这种发自内心的倾诉比客套的、一般性的交谈效果要好得多。但请注意,如果下属陷入没完没了的抱怨,甚至不分对象的抱怨,管理者就需要用一些技巧了。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薜唐是某电信公司的工程师,业务能力很强。公司提拔他为项目负责人,然而搞技术与做管理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虽然他搞技术很在行,但在一无财权,二无人脉,既要顶住来自上面的业绩压力,又要管理自视颇高的知识型员工时,薜唐开始抱怨了。向上抱怨员工不服管理是因为自己不掌握财权,向下抱怨公司不给支持导致各部门沟通不畅。而抱怨过后的结果是,无论上级还是下属,都不但没有给薜唐更多的支持,反而采取了对其工作能力观望的态度。薜唐也意识到:抱怨无异于证明自己无能,就干脆忍而不发,回到家里也不敢向正在孕期的妻子诉苦,最终在一年之后得了抑郁症。

追求完美的员工、智商高但情商低的员工、过于自负和自卑的员工,是最容易产生抱怨的人群。作为管理者,要特别注意与之“及时沟通”。在团队中形成及时沟通的文化,会大大减少抱怨的负面影响。管理者应正面告诉员工:遇到任何问题请及时沟通,我会静心倾听,为你解困。

解读抱怨的潜台词

每个人都在组织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比较。而一旦发现自己处于劣势,人们就会产生不满情绪乃至抱怨。社会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不满情绪主要根源于“相对剥夺”感。它不是与某一绝对或永恒的标准相比较的,而是与某一变量相比,因此这种剥夺是相对的。这个变量可以是其他人、其他群体,也可以是自己的过去。有时,即使某一群体本身的处境已有所改善,但如果改善的程度低于其他参照群体的改善程度,也会产生相对剥夺感。

如果无法消除这种负面心理感觉,而是逐渐积累,便很容易外化为不满、抱怨或违法行为,甚至发展为群体性事件。

尤其是,当个人或者群体意识到自己不具有某种资源,却发现他人或其他群体具有,并且自己期望拥有,同时这种期望是很合理的时候,抱怨自然而生。作为管理者,如果可以找到员工的这个需求点,同时给予满足,那么抱怨自然会减少很多。

不止关注爱哭的孩子

有的管理者认为,多关注抱怨的员工会更有利于团队健康。事实上,如果将爱抱怨者视做会哭的孩子,那么一定是因为他尝到了有奶吃的甜头。聪明的管理者,一定不会只去哄会哭的孩子,而是想方设法让不哭的孩子有奶吃。

如果你的团队有抱怨之声,不要紧张。

首先,承认抱怨不可避免。抱怨有时只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没有实质性的含义。抱怨者通常都是希望可以把事情做好,而在努力想办法的过程中运用抱怨释放自我压力。

其次,了解抱怨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称之为抱怨,而不是建议?这是因为抱怨通常是看似不重要的事。但事实上,这种情绪的背后反映出来的可能是整个系统的问题。聪明的管理者,会营造公开讨论的氛围,每隔一段时间,便组织一个头脑风暴式的建议会。公开讨论,会让人更理智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释放情绪垃圾。

第三,让抱怨者拿出方案。抱怨者通常是“不负责任”的,他们只负责提出问题、搞乱气氛,却永远给不出答案。此时,管理者要告诉员工,如果你有好的改进方案,那么尽可以抱怨。否则,请想好了再说。

第四,以团队目标为重。如果你听到了抱怨,也无须过于担心,考量一下它是否能成为影响团队目标的干扰因素。如果是,就积极解决它;反之,则可以不去理会。不要太担心你团队成员的判断力,成熟的职场人不会轻易被别人的情绪左右。

猜你喜欢
财权管理者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为什么要坚持“财权与事权相统一”
央地关系视角下的财权、事权及其宪法保障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