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中医辨证施治略述

2013-08-15 00:44朱卉雯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22期
关键词:血虚热毒风热

朱卉雯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沈阳110032)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中医辨证施治略述

朱卉雯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沈阳110032)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由于影响人们的美观,因此其治疗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在临床治疗中,笔者认为本病病因为风、湿、热、毒,主要责之于肺、脾、心三脏,病机主要为热毒蕴阻。辨证分型主要有风热蕴肤、湿热毒蕴、血虚风燥、肝肾不足。治疗上须审证求因,辨明脏腑,选方用药时应注意 “治血”及花类药的应用。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中医药治疗;辨证论治

激素依赖性皮炎是指经外用糖皮质激素后原发皮肤疾患消失,但停用糖皮质激素后又出现炎性皮损,需反复使用糖皮质激素以控制症状并逐渐加重的一种皮炎。严格来说也属于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后发生的一种副作用[1]。本病在中医古籍中未见记载,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认识,激素类药物属中医辛燥、甘温之品,误用日久,易助阳化热,积久灼阴[2]。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由于其发生部位直接影响人们的外在形象,因此其治疗也受到极大关注,中医药治疗该病的本质是着眼于整体,通过对全身机能状态的调整,而达到对局部皮肤病变的治疗作用。

1 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为风、湿、热、毒,主要责之于肺、脾、心三脏,病机主要为热毒蕴阻。

《素问·太阴阳明论》云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无风不作痒,风为阳邪,易袭阳位,面部为诸阳之会,故面部皮肤病与风邪密切相关。“热乃温之渐,火乃热之极”,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故其所致病症多表现在人体的上部。火热之邪易动血,可以加速血行,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致皮肤发斑。火易致肿疡,《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说:“痈疽原是火毒生”。局部的红肿、灼热、刺痛皆为火热所致。《叶选医衡》中说:“湿者,天地间阴阳蒸润之气也。”《诸病源候论》中说:“若风气少,湿气多,其疮痒痛,搔之汁出……。”故湿邪侵入肌肤,与气血相搏,可发生皮疹、瘙痒、渗液等。面部长期外用激素类药物,药毒之邪日久滞留于面部,风邪与毒邪相合为患,郁而化热,浸淫血脉,故面部出现红斑、灼热、瘙痒、毛细血管扩张;若热毒之邪留于里还会出现心烦、口干、便秘之症。湿热毒邪阻于面部日久,气血不和,故出现色素沉着、痤疮、渗出,病情缠绵。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滑或浮数,亦为风热兼湿之征象。正如《诸病源候论》中所说:“夫体虚受风热湿毒之气,则生疮。”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发生与肺、脾、心三脏密切相关,《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因心主热,火之化,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病源候论》说:“肺主气,候于皮毛;脾主肌肉。气虚则肤腠开,为风湿所乘;内热则脾气温,脾气温则肌肉生热也。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也。”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在后期则多与肝、肾二脏有关。肝主藏血,血虚则生风生燥,肌肤失于濡养而见瘙痒、干燥、脱屑、皮肤萎缩;肾主藏精,黑色属肾,肾精不足,气血不和则可见色素沉着等皮肤损害。

因此,脾虚、肺气虚、心火亢盛是本病发生的病理基础,在本病的演变中起重要作用。风、湿、热是本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也是本病的主要病理产物。

2 辨证分型论治

2.1风热蕴肤证见:起病急,皮疹为红色斑片或丘疹,肿胀较轻,自觉瘙痒,灼热,紧束感;伴心烦、口干舌燥,大便干,小便微黄。舌红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热毒内蕴,肺卫气虚,复感风热,灼伤脉络致面部发斑。治以疏风清热,凉血解毒。方用桑菊饮加减。

2.2湿热毒蕴证见:起病急,皮损范围大,皮疹为鲜红色斑片或丘疹,明显肿胀,可见水疱、糜烂及渗出。自觉瘙痒剧烈,灼热、刺痛;伴口渴不欲饮,脘腹痞闷,纳呆,便溏溲赤,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脾虚运化水湿无权,与热毒相搏结,蕴阻于面部,脉络受损,则见面部红肿,颜色鲜亮,灼热刺痛,糜烂渗出。治以清化湿热,凉血解毒。方用泻黄散加减。

2.3血虚风燥证见:慢性病程,反复发作,皮肤干燥粗糙,皮损以脱屑为主,瘙痒剧烈,可伴有抓痕及结痂;伴头晕耳鸣,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女子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苔白,脉细。病程迁延日久耗伤肝血,血虚则不能濡养肌肤,血虚易生风化燥,留于肌肤,致干燥、脱屑、瘙痒、粗糙等皮肤损害。治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方用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减。

2.4肝肾不足证见:慢性病程,反复发作,皮肤干燥、肥厚粗糙、脱屑,可见色素沉着或皮肤萎缩或毛细血管扩张,自觉瘙痒;伴耳鸣,腰膝痠软,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苔少,脉弦细。此由病程迁延日久,肝肾不足,气血两虚,营卫失和,肌肤失养所致。治以滋补肝肾,养血润燥。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

3 临证体会

3.1要重视“治血”本病虽为风湿热毒之邪合而为病,但不能忽视 “治血”的重要性,应本着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调之。早期血热风盛可用凉血活血之品,如丹参、赤芍、桃仁、郁金等;后期血虚风燥可用养血活血之品,如当归、鸡血藤等。

3.2治疗用药时,散风之品,当中病即止,不可多用,以防伤阴、燥血、耗气;热毒炽盛时以清热解毒为主,还应佐以活血通络之品,亦须防苦寒伤阳、滞湿;湿盛者,在利湿同时,应佐以健脾益气之品,使脾旺则能胜湿。

3.3重视花类药的运用[3]因本病发生于面部,故所用药物应具有轻扬宣散之性,而花类药能升能浮,能宣能透,既能治六淫外邪客于皮毛的疮疡;又能治火热郁抑于心血的肤疾,使之从汗而泄,或者火散而愈。常用药有金银花、野菊花、红花等。

4 典型病例

张某,女,43岁,于2013年2月26日初诊。以“颜面部皮肤起皮疹伴瘙痒一年,加重一周”为主诉来诊。既往因 “脂溢性皮炎”曾外用皮炎平1个月。原发病虽愈,但遇热后颜面部皮肤潮红肿胀时有发作,并伴有瘙痒。来诊时症见:面部皮肤潮红、肿胀,可见绿豆大小的红色丘疹,伴有少量脱屑。自觉瘙痒剧烈,有灼热、刺痛及紧束感。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滑。诊断:激素依赖性皮炎。证属风热蕴肤。治宜疏风清热、凉血解毒,佐以除湿止痒。方选桑菊饮加减,药用:桑叶15g,菊花20g,黄芩15g,薏苡仁30g,薄荷10g,生地黄20g,牡丹皮20g,赤芍25g,当归20g,玄参15g,生石膏30g,白鲜皮20g,蒺藜20g,生甘草6g。外用清水冷湿敷,每日2次。

二诊:一周后皮肤潮红、瘙痒、肿胀明显减轻,但面部丘疹未消退,脱屑较多。守上方加金银花20g,荆芥15g,防风15g。湿敷后,予紫草油膏外用。两周后,面部皮疹基本见好,脱屑明显减少。一个月后面部皮肤逐渐恢复正常。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23-0724.

[2]丛慧,刘晓,崔志新.中药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临床观察[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2,18(3):13.

[3]徐宜厚.徐宜厚皮肤病用药心得十讲[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132.

10.3969/j.issn.1672-2779.2013.22.114

:1672-2779(2013)-22-0148-02

吴义红

2013-09-05)

猜你喜欢
血虚热毒风热
石榴补血糖浆对血虚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足趾及耳尖放血治疗风热客睑型睑腺炎验案1则
风热感冒会出现5个症状
血虚≠贫血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血虚≠贫血
热毒宁注射液中金银花和青蒿干燥工艺过程的批放行标准
热毒宁注射液栀子中间体生产过程中4种成分的测定
热毒宁注射液临床药物配伍禁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