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语言不放松——浅谈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

2013-08-15 00:49孙艺红
中学语文 2013年27期
关键词:语言艺术语言语文

孙艺红

语言是传授知识,启迪智慧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教师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腐朽为神奇,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就要在平时的实践教学中注重教学语言。

一、润物细无声——情感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富有激情的语言才能感人,才能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在课堂内产生一种强烈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使学生的思想高度集中到黑板上、书本上,而不至于使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

综观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我们常有这样的感慨:他们的高明之处更多的是在于,用满面春风的语态,饱含真情的语气,洋溢激情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从而产生一种情感共鸣的语境,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以至于转化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确如此,教师充满激励的语言,能让学生不断地获得走向成功的动力。例如在我市的 “教坛新星”评选大赛上,有位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表现时说到:“真是与众不同,多么富有创意的思考啊。你有一双智慧的眼睛,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真了不起!”

因此,真挚的情感、和谐的语言可以叩击学生的心灵,敲开他们的心扉,把他们感情的琴弦拨响,把美感的种子埋在他们心里,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二、好之者不如乐知者——风趣美

英国学者在《幽默教学:一门表演的艺术中》指出:“理想的教师应当达到艺术化的教学水平,善于利用幽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得更好。”趣味性的语言极富魅力,它像欢跳的山泉,叮叮咚咚地流进青少年的心房,又像那和煦的春风吹开他们张张笑脸。古人说:“启其蒙而引其趣”。这就是说经过启发引导,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而此时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俗语等均可引入课堂,随心所欲,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但值得注意的是,含蓄、温故知新式的幽默固然能推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粗俗的幽默或挖苦性过强的“趣语”,也会弄巧成拙地损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同样,“喧宾夺主”式的过多打趣也会因影响了知识的传授而引起学生反感。语言的有趣是为了学生掌握知识,获得能力,绝非大讲笑话之类,更不能以低级趣味迎合学生来换取笑声。所以,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运用中还要注意一个“度”。

三、大珠小珠落玉盘——声音美

声音美就是教学语言不仅要音色美,而且要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况的需要而富于旋律感和节奏感,使之产生时高时低、时升时降、抑扬顿挫的的音韵美。我国汉字中语言的“言”和音乐的“音”是同源字,金文里,“言”像人张口说话之形,“音”在口上加一横,表示音从口中发出,两个字都与音响之意有关。可见语言不但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

声音是最能感染人的。“我们听一个人讲话,胜于看一个人长得是不是好看。”著名女作家三毛的这句话可见其一斑。郭沫若先生之所以赞誉著名播音艺术家夏青的播音是“三分诗,七分读”,就是因为他的播音很美,字字圆润饱满,句句有骨有锋;低音雄浑、宽厚,高音明亮、刚劲;有无穷的感染力。声音可以激起人们的悲喜,也可以唤起人们的爱憎。由是观之,以“舌耕”为业、以美陶冶学生性情的语文教师对教学语言的声音美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因此,语文教师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兴趣盎然,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况是在变化着的,其感情色彩也不可能处处相同,喜怒哀乐憎爱臧否之情常常变幻其中,因此授课时,应当有高低升降,抑扬顿挫的语调变化,从而使语言产生一种参差有致、和谐统一、生动活泼、令人愉快的音韵美。这主要表现在要用课文“美读”来感染学生。教师在朗读课文时,要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力求读出感情,读出境界,读出境外之境、味外之旨,言已尽而意无穷。这种“美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极大兴趣,从而促进师生之间思想感情的沟通与共鸣。语言丰富多彩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它要求对不同的教材内容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还要具有灵敏性和随机性。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讲议论文,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要严密,有力度;讲说明文,应多用说明介绍解释的语言,要朴实,有条理;讲抒情文,应多用深情的语言,要华丽,有激情。朗读课文,高兴、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声音就低一些。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前一部分写的是百草园里的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后一部分写的是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深受约束的生活,两部分表达的内容和感情色彩截然不同,因而在讲课时,不论是范读,还是讲授,都要用两种不同的语调和语速,前一部分用欢快、活泼的语调,速度可稍快一点,后一部分用低沉、苦闷的语调,速度可稍慢一点。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

语文教师只有不懈地追求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具有较好的语言修养,才能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情趣横生。教师锤炼自己的言语,让它美妙动听,应该是我们每个教师的必修课!愿更多的教师能关注这一领域,愿课堂语言的合理运用成为缤纷教坛一朵常开不败的夺目奇葩。

猜你喜欢
语言艺术语言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语言是刀
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浅析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习近平的语言艺术探析
我有我语言
提高语文课堂语言艺术刍议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