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典医籍中灸法治疗热证的探讨

2013-08-15 00:44罗薇絮指导周志刚江西中医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南昌330006
江西中医药 2013年7期
关键词:灸法内经经络

★ 罗薇絮 指导:周志刚(江西中医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 南昌 330006)

历代关于热证可灸与热证禁灸的争论已久,存在此争论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灸法的作用机理认识不同。热证施灸,是指用灸法治疗中医八纲辨证中病性属热的征候。包括外感热病、内伤热病以及外科痈疽疮疡等多种疾病中所出现的热性病证。对于不同热证,其施灸机理各有不同。[1,5]《灸赋》中阐述热证可灸的机理说到:“虚热用灸,元气周流;实热用灸,郁热能疗;表热可灸,发汗宜谋;里热可灸,引导称优。火郁宜发……同气相求,开门逐贼,顺气行舟。”以下将针对古典医籍中对于热证是否可灸的机理进行简单的探讨,并在相关方面加以举例说明。

1 “热证禁灸”论:《伤寒论》——最早提出热证禁灸

热证禁灸最早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书中曰:“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2]又曰:“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因燥吐血”。指出了无论是阳盛的热证,还是阴虚的热证,都不可用灸法治疗——阴虚内热之体用灸法易伤津耗液,阴血愈伤会造成焦骨伤筋的严重后果;阳盛而热之证,反灸之,是实以虚治,会血随火炎而妄行。

除了《伤寒论》中有热证忌灸之载,《内经》中还提出“热者寒之”的中医治疗原则,并且就灸法的产生而言,《内经》中有所记载,乃由于“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由于艾火之温热之性,可以治疗寒性疾病,故北方流行灸法。由此可见,以灸治病,首先利用的是艾火的温热之性。上述原因,故使古今诸医用灸治寒证居多,言热证可灸者少。

2 “热证可灸”论

2.1 《内经》开热证用灸之先河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据统计,《内经》中主要论述针灸内容的篇章共57篇(《灵枢》37篇,《素问》20篇);以阐述中医基础理论为主要内容并涉及针灸内容的还有11篇(《灵枢》8篇,《素问》3篇)。灸法作为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中自然也有不少体现和论述。相对于系统的针刺理论而言,灸法论述则较为零散且简略。《灵枢·官能》一句“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凸现灸法地位和价值。

《内经》一书中记载了灸法的产生,乃由于北方寒冷,艾火之温热之性恰好可以治疗寒性疾病,故北方流行灸法。由此可见,以灸治病,首先利用的是艾火温热之性。《内经》在阐明灸法渊源时,灸法能用于寒证即有明确论述。正是因灸艾之温热之性,灸法能用于寒证。《内经》中多次提到“陷下则灸之”,灸法能用于阳气虚损之证,认为灸有升阳举陷、补中益气、回阳固脱、救逆复脉的功效。“热证”可否用灸,《内经》并没有明确的条文,但《灵枢·痈疽》中有灸治“热盛则肉腐”之痈证的记载。“发于肩及臑,名曰疵痈,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藏,痈发四五日,逞焫之。”“发于胁,名曰败疵,败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痈脓,治之……令汗出至足已”,此可谓开热证用灸之先河。

《灵枢·背腧》曰:“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3]此语被认为是灸法补泻术的起源,灸徐而火力温则有补虚之功效,灸疾而火力猛则有泻实的作用。灸分补泻,灸能泻实,这也为后世热证可灸观点奠定了理论基础,如上文热证用灸讨论。

2.2 《黄帝明堂灸经》——热证可灸,以热引热

《黄帝明堂灸经》明确提出热证可灸,如“灸劳宫治小儿口疮。龈烂臭,秽气冲人”、“小儿二、三岁,忽发两眼大小俱赤,灸手大指次指间后一寸五分口陷者中,各三壮,炷如小麦大”、“小儿口有疮蚀,龈烂臭,秽气冲人,灸劳宫二穴”、“小儿热毒风盛,眼睛疼痛,灸手中指本节头,三壮,名拳尖也。炷如小麦大”、“小儿龟胸,缘肺热胀满,攻胸膈所生。又缘乳母食热面五辛,转更胸起高也。灸两乳前各一寸半,上两行三骨罅间穴处各三壮。炷如小麦大。”等。因为艾灸治疗热证,其机理是以艾叶通利经络为前提,借助火力的帮助,以腧穴为施灸点,以经络为传导来实现的。实热证用灸法可以“以热引热”使热外出,艾灸使经络通畅,邪离经络而去,则热自退;虚热证可通过灸法助阳,使经络通畅,阴阳气血之虚因鼓舞而致经络充盈,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阳生阴长,则热亦退。“热证施灸”具有温阳利气,气行则瘀散,血得温则行,故艾灸能消瘀散结。因此,艾灸疗法并非是“以火济火”,而恰恰是“热能行热”。故火热之证,灸亦所宜。

2.3 《丹溪心法》——阴虚用灸,生阳长阴

《丹溪心法》是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的一部重要著作,综观《丹溪心法》,全书贯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这一观点恰好是丹溪“阴虚用灸,生阳长阴”的理论依据。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滞,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通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灸法正是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从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其外,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之所以用于阴虚证的治疗,是因灸有补阳之功效,“阳生则阴长”也。

以《素问·至真要大论》“正反逆从”的治法为指导,[4]论中说:“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何谓逆从?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阴阳学说上来讲更容易理解,阴阳之间相互转化,物极必反,促其向相反方向转化,阳极则阴生,阴极则阳生,这也是自然规律。阴阳学说是属于中医的认识论,而正反逆从的治疗原则,是属于方法论,对中医学说与治疗方法的理解,是不能脱离这种基本原则的。在《丹溪心法·瘟疫五》提出“大病虚脱,本是阴虚,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补阳,阳生阴长故也。”此法体现了朱丹溪已将灸法治疗阴虚之证的运用纳入了其理论体系。虚热证用灸,可以助元气,元气充盛,则生化有源,使元气不断转化为阴精,助气以补阳,达到阴阳平衡。气虚发热用灸法,取其甘温除大热之意,以热补气,使脾胃气盛,运化正常,虚热自除。

2.4 《医学入门》——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

自《内经》传述开始,古代医家对于灸法的应用认识有着一定的限制性,认为灸法仅适用于虚证、寒症,而对于热证、实证,灸法一直被列为禁忌,然李梃却有其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灸法同样具有补虚泄实作用,可应用于热证、实证。《医学入门》中提到“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6]他认为灸法不仅具有温的作用,同样具有通的作用,能通达正邪之气,以扶正祛邪,提出“热症可灸、实证可灸”的治疗原则,是后世应用灸法治疗热证的理论依据之一。李氏认为针法虽有补泻之功,但不能达到补至虚之效,唯有灸法才能温补元阳、行气养血、疏通经络,从而对灸法应用于至虚之证倍加推崇。实热证病机属阳气偏胜,实热证用灸,热能通经活络散结,热祛神安,从而达到除瘀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正如《医学入门》曰:“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

3 灸法治疗热证的准则

中医学强调经气的作用,经气在人体内是以经络为通道,具有维持人体生命机能活动,抗御病邪,发挥治疗作用的精微物质,认为百病之生,皆由于气。李时珍曾经说过,经络隧道,若非内视反观者,是难以说出道理的。灸法通过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和熏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以达到防治疾病为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灸法以经络为传导,温通气血的作用,这正体现了内视反观的道理。取灸法温通之性,可治疗经络、体表的病症,也可治疗脏腑的病症;既治疗很多慢性病,又治疗一些急症危症。

综上所述,艾灸可治寒、热、虚、实诸证,其实只要进行深入探讨,辨证施灸,不难发现灸法治疗热证并不违背灸法的治疗原则。灸法在治疗热证的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灸法可以热引热,使热外出,达到泄热之效。有人认为“火郁发之”是热证施灸的理论根源。《医学入门》曰:“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火就燥之义”即同气相求,以热引热之义。而灸法正可以使血脉扩张,血流加速,腠理宣通,从而达到“火郁发之”散热退热与祛邪外出的目的。其次,灸法可助阳,达到阳生阴长的目的。虚火者,不论阳虚发热还是阴虚发热,皆由水火不济,非火之有余,乃火之不足也。《丹溪心法》曰:“火病虚脱,本是阴虚,用灸丹田,所以补阳,阳生则阴长也。”阳虚发热者是由于内伤脾胃,使脾气不能升清,反使清气在下以生寒,胃气不能降浊,而反使浊气在上以生热。而灸法可温运中焦之气,调其升降之枢,使清浊各归其源,而使热除。故古有脱血者益气,甘温除大热等治疗原则。再次,针法虽有补泻之功,但不能达到补至虚之效,唯有灸法才能温补元阳、行气养血、疏通经络,从而灸法可用于至虚之证。灸法不仅具有温的作用,同样具有通的作用,能通达正邪之气,以扶正祛邪,李杲在《医学入门》中提出“热症可灸、实证可灸”的治疗原则,是后世应用灸法治疗热证的理论依据之一。此外,灸可散风拔毒,用以治疗火热毒邪,痈疽疮疡。如《诸证灸法切穴·外科》载“未溃而灸,则能拔散郁毒,不气开大;已溃而灸,则能补接阳气,易于收敛。”《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也曾提到痈疽七日以内未成脓者,不论阳毒阴毒,均宜用灸法治疗,可使“轻者使毒气随火气而散,重者拔引郁毒,通彻内外。”由此可见,灸法治疗热证有相关的理论依据,在临床上医者应辨证施灸,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灸法,运用适当的补泻手法和灸量,从而进一步验证说明灸法可以治疗热证。

[1]林莺,许金榜.热证施灸机理探讨[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16(1):28-29.

[2]郭爱松,金宏柱.《伤寒论》“热证忌灸”探析[J].陕西中医,2007,28(1):121-123.

[3]杨晓琳,李平.艾灸泻法作用的探讨[J].吉林中医药,2007,27(10):121-123.

[4]周次利,蔡圣朝,吴焕淦,等.周楣声灸法思想探析[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3):141.

[5]赵中亭.论“热证忌灸”与“热证可灸”的文献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24(143):109-111.

[6]明·李梃.医学入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99.

[7]赵中亭.论“热证忌灸”与“热证可灸”的文献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24(143):109-111.

猜你喜欢
灸法内经经络
灸法治疗功能性便秘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远离斑秃 不再尴尬——用家庭灸法辅助治疗斑秃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经络考证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
论《内经》肝为罢极之本及其现代应用
《针灸大成》中“杨氏医案”的灸法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