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从脾胃论治研究概况

2013-08-15 00:44吴秋霞方显明广西中医药大学01级硕士研究生南宁530001广西中医药大学南宁530001
江西中医药 2013年3期
关键词:脾胃论胸痹脾胃

★ 吴秋霞 方显明 (1.广西中医药大学01级硕士研究生 南宁530001;.广西中医药大学 南宁530001)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1]。属中医学胸痹、心痛、真心痛等范畴。中医学认为冠心病病位在心,但心与脾胃密切相关,致病之实邪多由脾胃亏虚而来,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辨证论治当注重健脾益胃。笔者复习相关文献,将近10年来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的研究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探讨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胸痹的病机归结为“阳微阴弦”,近代多数医家对此认识多倾向于本虚标实:本虚责之脏气亏损,尤以心脾为主;标实则与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相关。高氏[2]认为,冠心病的发生缘于心肝脾肾功能失调,感受寒邪,以致瘀血痰浊阻碍气机,阻塞心脉致胸痹心痛。孙氏[3]认为,冠心病基本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脾胃损伤为病机的关键,其根本原因在于脾胃功能失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脏腑失和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引起冠心病的发生。邓氏[4]认为,冠心病从脾胃论治的病因病机为气血运行失和,脾胃失调,痰瘀相关。其中心阴心阳亏损是冠心病的内因为本,痰与瘀为标,痰瘀相关是冠心病的重要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依据。蔡氏[5]认为,“痰湿”是冠心病发生的始动因素,发病早期以“痰湿”为主,而“脾为生痰之源”,常用自拟健脾化痰方治疗冠心病。

2 发病机制

2.1 与脾胃相关的机制

脂类代谢异常与脾胃失运有关。高脂血症是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血脂代谢涉及整个消化系统,即中医理论中的脾胃。消化系统功能异常导致血脂代谢紊乱,血脂增高,形成动脉硬化而引发冠心病,属于中医脾胃虚弱、运化失常范畴[6]。

情志因素与冠心病发病有关。脾胃与情志活动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精神、心理活动异常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6]。

Hp感染导致冠心病的机制可能如下:Hp可影响脂质代谢及血管内膜损伤,诱导血小板活性增强,诱发免疫反应,在局部造成粥样斑块不稳定,同时促进凝血及血栓形成,易致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7]。

神经支配心胃功能。现代医学认为,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都有分支联络到胃和心,从而支配心胃功能,故胃部疼痛刺激常引发心脏疾患,而心病发作常表现为咽、齿、胃等部位疼痛[8]。

2.2 与多系统相关的机制

有报道[9],大脑皮层感受应激刺激后,发出信息到下丘脑,下丘脑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同时激活交感神经系统、HPA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释放应激激素,后者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现代研究证明,“心”的功能不只是解剖学所指心脏的功能,而是对精神-神经-内分泌-免疫-靶组织这个机体最重要调控网络的整体概括,脾的本质包括现代医学消化吸收、水盐代谢、能量转化及血液、神经、内分泌、免疫、运动等多系统功能在内,是以消化系统及相关联系为主的综合性概括[4]。

3 临床治疗研究

3.1 辨证分型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冠心病从脾胃论治的证型分类各地尚未统一,如王氏等[10]分为4型:宗气亏虚型,脾胃失和、心不养血型,湿邪内蕴型,胸阳不振、痰浊内蕴型。路志正分为七型:心脾两虚型,中气不足型,湿浊阻滞型,痰热壅阻型,气阴两虚型,脾肾阴虚型,脾胃虚寒型[11]。

王氏[12]认为可分为5型:脾胃虚弱、气虚不运型,气虚血少、心脾两虚型,脾阳虚衰型,脾虚湿盛型,肝脾失调、肝胃不和型。

3.2 治法运用

3.2.1 益气健脾,补血养心法 寇氏等[13]应用健脾养心汤(黄芪、党参、淮山药、当归、川芎、玉竹、茯苓、酸枣仁、丹皮、肉桂、干姜)治疗3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结果: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6.67%,心电图总有效率56.67%,硝酸甘油停减率76.19%,认为健脾养心汤有缓解心绞痛发作、改善心肌缺血作用。陈氏等[14]将12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采用归脾汤治疗,对照组60例予以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期间除心绞痛发作较严重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外,停服硝酸酯类药物。结果:心绞痛及心电图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补气血、益心脾之归脾汤疗效优于单纯活血祛瘀之复方丹参注射液。杨氏[15]用归脾汤化裁治疗冠心病(心脾两虚证型)65例,结果:显效5例,有效18例,好转32例,无效10例,疗效满意。

3.2.2 益气健脾,化痰通脉法 徐氏[16]遵仲景之法从调理脾胃、斡旋中州入手,擅用祛痰健脾畅脉法,以瓜蒌薤白半夏汤,或温胆汤合冠心Ⅱ号方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每获良效。刘氏[17]将107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对照组51例,对照组予口服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具有健脾化痰泄浊功效的党参、陈皮、茯苓、泽泻、半夏等治疗,2组均对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包括扩冠、抗凝、降压药物),但不给予其它降脂药物治疗。2个月后评价疗效: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血脂各项指标较对照组均有改善(P<0.05)。郭氏[18]采用化痰通络汤(法半夏、橘红、茯苓、枳实、丹参、党参、甘草等)治疗35例胸痹心痛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33例予复方丹参丸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3 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法 曹氏等[19]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与对照组50例,均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调脾通络颗粒(党参、黄芪、瓜蒌、茯苓、丹参、白术、法半夏、红花、川芎、薤白、当归、麦冬、赤芍、炙甘草),对照组加用血府逐瘀口服液,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心电图疗效、血脂指标及Hs-CRP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认为以调脾化痰、活血通络立法组方的调脾通络颗粒优于传统的活血化瘀药物。刘氏[20]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64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益气健脾活血方,此方由四君子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化载。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75%,认为益气健脾活血方可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张氏[21]以常规西药配合益气活血化瘀、疏肝健脾补肾中药汤剂作为治疗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1例,并与常规西药治疗的60例进行随机对照,结果:治疗组在缓解心绞痛、改善心电图、减少硝酸甘油用量、调节血脂代谢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P<0.01)。

3.2.4 益气健脾,痰瘀同治法 杨氏[22]提出了以血瘀和痰浊为核心的胸痹辨证论治体系,治疗应从脾入手,以脾论治,针对气虚痰瘀的病机,创立了益气化痰、活血通络之法,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邹氏[23]将治疗组36例采用益气化痰活血中药治疗,对照组36例服用消心痛、维生素C。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2组总有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张氏等[24]将120例劳力性心绞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以阳虚痰瘀型胸痹作为治疗组予蒌实化瘀汤(全瓜蒌、枳实、半夏、桂枝、党参、黄芪、桃仁、红花、川芎、丹参、蟅虫)治疗,对照组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结果:本方能明显减少心绞痛的发作,改善临床症状。

3.2.5 和胃降浊,健脾助运法 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是国医大师路志正的代表性学术经验,他主张调理脾胃当重升降,精心匹配升降开阖相反相承的药对以加强脾胃运化功能,如化湿时用荷梗升脾阳,藿梗降胃气;治痰时用瓜蒌滑利豁痰浊,薤白辛散开胸气,均能较快缓解胸痹症状[25]。李七一认为,冠心病若见痰湿停胃,胃气上逆,胃中浊气循经注入心脉,阻塞心气,痹阻心阳,治宜降浊和胃,临床习用保和丸合平胃散加减[26]。藿香正气散具有芳香醒脾、化湿和胃之效,张文来运用此方治疗一例食滞中阻,气机不畅,痰阻脉络,胸阳不展而致胸痹的患者,获效满意[27]。

3.3 验方治疗

临床证实,从脾胃论治治疗冠心病的验方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朱氏等[28]采用益气健脾、通络止痛法,自拟益气活络汤治疗55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获效满意。盛氏[29]认为行气活血法治疗胸痹收效奇速,但复发率过高。宣阳通痹为治本之举,所谓脾胃乃后天之本,从中焦论治胸痹才是重中之重,故应用心胃同治法,自拟参景固本汤(红景天、红参、麦冬、五味子、太子参、炙甘草、桂枝、生龙骨 (先煎)、生牡蛎(先煎)、赤芍、黄芪、党参、茯苓、焦术、藿香、佩兰、黄连、瓜蒌、薤白)治疗2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电图改善情况:显效122例,改善67例,基本无改变或加重者11例,临床症状总有效率98%。辜氏[30]自拟桂芪柴夏丹红汤联合西药作为治疗组,治疗阳虚痰瘀互结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49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消心痛、阿司匹林、阿西莫司等药治疗。2组治疗后,治疗组在症状疗效、心电图疗效、TC、MCP-1指标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

3.4 中成药治疗

从脾胃论治冠心病采用中成药的临床报道也不少。王氏等[31]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丹萎片联合西药治疗组及西药对照组,每组33例,结果:治疗组临床总体疗效、心绞痛疗效、中医证候、客观指标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张氏等[32]对9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心康胶囊(党参、红花、瓜蒌、砂仁、毛冬青等),观察期间停服硝酸酯类药物,结论:心康胶囊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绞痛、早搏、高脂血症、高黏血症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路氏[33]对40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服具有益气活血、化痰通络功效的心通口服液(黄芪、党参、麦冬、何首乌、淫羊藿、葛根、当归、丹参、皂角刺、海藻、昆布、牡蛎、枳实)作为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显效28例,有效9例,无效或加重3例,总有效率93%,优于对照组(P <0.05)。

4 调脾胃防冠心病

冠心病患者的预防很重要,而预防中以调理脾胃尤为关键。周氏[34]治疗胸痹擅于从心脾同病、中阳不足论治。他认为脾阳不足为本,心阳不振为标,故以调治脾胃为主法,通过温理中焦以振奋心阳。孙兰军预防冠心病发作常用的经验方为:土炒白术,酒炒白芍,木香,五灵脂,炙甘草,焦三仙。临床上具体应用时根据具体病情随证加减用药[35]。

5 结语

综上所述,冠心病从脾胃论治具有丰富的理论及实践基础,且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即见心之疾不独治心。邓铁涛教授提出的“五脏相关学说”,也认为疾病非独一脏之病,乃与五脏失调有关,是整体平衡失调的反映。具体到心系疾病的治疗,他强调“心脾相关”、“痰瘀相关”,善于从脾论治冠心病[36]。故调理脾胃以防治冠心病不失为有效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同病异治”的辨证思想。但在临床具体运用中,从脾胃论治适用于冠心病何种中医证型?其辨证分型的标准或依据是什么?它与其他治法比较有何优势?这些问题仍有待于今后深入探讨与研究。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74.

[2]王瑞哲,高雪枝.高雪枝教授治疗冠心病经验介绍[J].现代中医药,2012,32(2):10.

[3]曹守沛.孙志广教授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3):457.

[4]赵益业,林晓忠,张敏州,等.邓铁涛教授以心脾相关学说诊治冠心病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7,39(4):5-6.

[5]张晓天.健脾化痰方在冠心病防治中的治未病思想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9):91 -92.

[6]谢兆华.从脾胃论治胸痹心痛[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4):557-558.

[7]张春芳.幽门螺杆菌与冠心病的相关关系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514 -515.

[8]鲁燕侠,蔺兴遥,崔佳,等.心胃同病与心胃同治探究[J].中医药学报,2003,31(1):8 -10.

[9]李卫晖,李凌江.精神应激与冠心病的发病机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135 -137.

[10]王佳,陈晓虎.冠心病从脾胃论治[J].吉林中医,2010,30(3):211-212.

[11]武飒,李平,高荣林,等.路志正从脾胃论治胸痹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3):340 -343.

[12]王香存.谈冠心病心绞痛从脾胃论治[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0(3):44 -45.

[13]寇俊平,孙英元.健脾养心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例[J].现代中医药,2011,31(4):5 -6.

[14]陈炎泉,马耀国,赵丽霞.归脾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6):586 -587.

[15]杨占兰.健脾养心法治疗冠心病65例[J].中医药学刊,2004,22(5):947.

[16]姚怡,王海云.徐凤芹教授从脾胃论治胸痹的临床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5):606-608.

[17]刘小桃.健脾化痰泄浊法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56例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2,4(12):55 -56.

[18]郭德胜.化痰通络汤治疗胸痹心痛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22):108.

[19]曹守沛,钱春发,宋耀鸿.从脾胃论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2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1,43(12):13 -14.

[20]刘美华.益气健脾活血方治疗胸痹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6):206 -207.

[21]张学群.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1例临床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22):70 -73.

[22]张健,杨关林.试述胸痹心痛与脾胃辨证的关系[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6):130 -131.

[23]邹晓华,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心绞痛36例[J].陕西中医,2011,32(7):813 -814.

[24]张兆元,孙军.自拟萎实化痰汤治疗阳虚痰瘀型胸痹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2006,25(11):646 -647.

[25]李小可.国医大师路志正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经验发挥[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123 -125.

[26]王道成,李七一.李七一教授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经验介绍[J].中医药导报,2010,16(4):11 -13.

[27]张文来,周正华.藿香正气散的临床活用验案3则[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11):1 980.

[28]朱冬霞,柳庆明,朱辉.益气活络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5例[J].新中医,2010,42(3):47 -48.

[29]盛辉.心胃同治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200例[J].中医临床研究,2009,1(3):54 -55.

[30]辜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阳虚痰瘀互结型冠心病心绞痛49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8,14(3):17 -18.

[31]王师菡,王阶,李霁.丹蒌片治疗痰瘀互阻型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8):1 051 -1 055.

[32]张珊爱,伍芳.心康胶囊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8):916-918.

[33]路文军.心通口服液治疗气虚血瘀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9):3 703.

[34]袁园,过伟峰.周仲瑛教授从五脏辨治胸痹的经验[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32(3):47 -49.

[35]寇子祥,孙兰军,赵英强.孙兰军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4):472-473.

[36]吴焕林,李新梅,罗文杰,等.邓氏冠心胶囊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2006,47(1):24 -27.

猜你喜欢
脾胃论胸痹脾胃
从脾胃论治喉源性咳嗽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活血化瘀法论治胸痹
脾胃不和的人,夏季饮食应该注意什么?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浅析《脾胃论》学术思想及其医案举隅
研读经典——《卑胃论》心得
从脾胃论桂枝汤的解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