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视野重新审视民族音乐学

2013-08-15 00:49朱维婷
关键词:音声音乐学民族音乐

朱维婷

(湖南科技学院 音乐系,湖南 永州 425199)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

从中国视野即从中国民族音乐的角度重新审视民族音乐学,是结合民族音乐学在中国发展的历程,对民族音乐学作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民族文化。“仪式音声”是现在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和研究对象。仪式音声,通俗点说,就是各民族在举行各式各样的仪式时演奏的音乐,显然,这些音乐不是流行乐,而是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和智慧的民族音乐。因此,从中国视野重新审视民族音乐学是我们当前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只有认清了民族音乐学,认清了民族音乐,让人们不再对它有偏见,懂得去欣赏它,我国的文化瑰宝——中国民族音乐才能发扬光大,一直流传下去[1]。

一、民族音乐学与中国视野下的民族音乐学

(一)民族音乐学

在世界范围内,民族音乐学最早是以“比较音乐学”为名而出现于音乐论坛的。英国人埃利斯1885年发表《诸民族之音阶》,对不同民族的音阶进行比较研究,人们称之为比较音乐学。1944 年,拉赫直接用《比较音乐学》作为他的书名,由此,比较音乐学便成为许多音乐理论家的研究对象。中国的民族音乐学也是从比较音乐学开始的,它已有五六十年的历史,在世界民族音乐学范畴具有独特的地位。

中国的王光祈早在1926年就著有《东西乐制之研究》,其后又有1929 年的《东方民族之音乐》和1934年的《中国音乐史》;日本的田边尚雄于1936年创立了东洋音乐学会,1948年著《东方的乐器及其历史》;匈牙利作曲家、音乐家巴托克和音乐学家柯达依对匈牙利的民歌进行收集研究,并分别出版了《匈牙利民歌》和《论匈牙利民间音乐》。他们的研究促成了民族音乐学的正式建立。20世纪40年代中国成立了“民歌研究会”,围绕民歌而展开了对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延安时期对民歌的采集工作也沿袭传统,被称为“采风”。当时采集工作的重点在陕北一带,从50年代开始,搜集整理和普查工作全面展开,搜集方式多种多样,规模也十分庞大。参与这项工作的除专门的研究机构外,还有各地的文化局、音协分会、音工组、艺术馆、文化馆、艺术院校、文艺团体等。因此,建国以后的几十年中,各地都出版了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料[2]。

(二)中国视野下的民族音乐学

Nketia曾经给民族音乐学下过一个较为扼要精辟的定义:“这是一个结合音乐本体结构和音乐上下文语境为方法手段的、对音乐的学术研究。这些手段可以有不同的应变,运用于不同的音乐。”民族音乐学研究“文化中的音乐”,寻求人的音乐认知,探究什么是人的音乐和人是怎么制造和接受音乐的。民族音乐学关注的不仅仅是音乐,还有人的思想行为。当代中国对民族音乐的研究应该包括对音乐的探索,更应该包括对人文、历史、地域的研究,这些学科与民族音乐学相辅相成,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民族音乐学。同时,研究民族音乐必须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各种习俗,在仪式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不同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音乐特色,它的音律、调式、旋律、节奏、曲式、体裁、乐器、乐队、唱法、音色……等都带有特殊的印记,如非洲的黑人音乐,以打击乐器为主,乐句短小单纯,不断重复。歌唱多以一领众和的形式进行,多半有大段说唱。随着文化不断地全球化,文化的融合速度不断加快,我们不能固步自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借鉴他国民族音乐的优秀成果和成功经验。我们需要面向全世界,把自己置于世界文化的发展中,在与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不断的交流、融合中丰富、创新自己的音乐文化。这不仅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将为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基于中国视野的民族音乐学体系构建

民族音乐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灵魂,是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珍贵的财富,是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在音乐领域的积淀,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民俗、民情,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帮助学生了解、继承和发展祖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素质,开创民族音乐文化的繁荣局面,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有着深远的意义。民族音乐学这个术语的提出是建立在对音乐的新认识的基础上的。它的思维角度是探究音乐“是什么”,音乐是“怎么样”产生、传播的,由此来解答音乐“为什么”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环境中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和形式。从思想和意识观念方面来理解音乐,是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打破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而迈出的新步伐。我们可以借此认识到音符背后所蕴藏着的更本质的东西,来接近人类的现实生活[3]。

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是,“仪式音声”是我国的宝贵文化,是先人智慧的结晶。目前社会上一些人认为,中国在发展,我们应该摒弃旧时代不好的“仪式音声”,不要再进行什么祭祀,要摒弃仪式中那些难听的音乐,接受现代的文化。有些海外学者认为,中国内地的民族音乐学研究至今还在沿用早已“过时”的理论,大陆学者中也有人常说,我们这里是民族音乐学,你们那里还是民族音乐理论(大意是民族音乐学先进,民族音乐理论落后)。中国民族音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上至封建宫廷以封建礼制为主旨的音乐创作与表演,下至庶民百姓围绕着生死祸福举行的宗教及各类民俗活动,都十分丰富。借助音乐强调精神层面的信仰与具有固定行为模式的仪式,也构成了民族音乐比较稳定的传承生态。我们需要平等看待中国的民族音乐学,当然我们也需要汲取先进的理论知识,结合中国的文化背景以及国情,对中国的民族音乐学进行研究,并且融入现代的音乐体系和知识,建立起民族音乐学体系。与此同时,也要加深对国外民族音乐的研究,这样可以扩大我们的视野,学习人类音乐的多样性,理解音乐的特殊性,而且,只有在全面了解世界各民族音乐特点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明确中国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特点和位置[4]。

在科技、文化都迅猛发展的21世纪,我们需要把握住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让它遗失在我们的手上,我们要努力地将它发扬光大,让所有人看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更要让我们的子子孙孙看到祖先的传统。

[1]曹本冶.“仪式音声”的研究:从中国视野重审民族音乐学[J].中国音乐学,2009(2).

[2]周凯模.“仪式音声研究框架”之解读——兼议曹本冶《思想~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J].音乐艺术,2010(3).

[3]赵志安.民族音乐学历时性研究述见[J].中国音乐学,2001(3).

[4]李延红.民族音乐学的“历史研究”[J].音乐艺术,2006(3).

猜你喜欢
音声音乐学民族音乐
文化中的乐种研究
——评陈辉《浙东锣鼓:礼俗仪式的音声表达》
音乐学人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鄂西民间手抄唱本音声符号“”考释
陶渊明“不解音声”是个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