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及其理论特征

2013-08-15 00:49包玉山白雪晖
关键词:理性主义卢卡奇哲学

包玉山 白雪晖

(内蒙古民族大学 学生工作处,内蒙古 通辽 028043)

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终结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

经济决定论与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基本上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学说,强调生产力、经济等客观因素。他们为什么倾向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解成决定论呢?弗兰尼茨基指出,考茨基以及当时的许多社会主义者不是通过对黑格尔的辩证法的研究,而是从当时的唯物主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出发,中介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列宁也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正是问题的这一‘方面’(这不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是问题的本质),普列汉诺夫没有注意到,至于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更不用说了。”[1](P410)这些判断一语中的,“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缺乏深刻认识,几乎是第二国际所有理论家和领导人的一个突出的缺陷。正是由于自身理论准备的不足,第二国际的领导人对于资产阶级的主流意识形态缺乏必要的认识,这直接导致了实证主义与新康德主义的思辨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的侵入,从而在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修正”[2](P30)。笔者认为,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和争论,才引发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新思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和争论,也就构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根据和前提。

“十月革命”与对“第三条道路”的探索。“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各国的无产阶级,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在1918~1922年,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匈牙利、巴伐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相继爆发了以暴力夺取政权为宗旨的无产阶级革命,但这些革命均以失败而告终。如何解释这一失败?这一失败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历史的必然?人们首先必须接受这个事实。人们在事实面前陷入了沉思,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首任总统马萨克的回答具有代表性,他说,要建立一种能与列宁主义相抗衡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就是说,要建立一种新的学说,它既区别于列宁主义,又适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言外之意,列宁的那一套革命理论不适用于欧洲的社会现实。1923年,卢卡奇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在这部著作中,卢卡奇分析了影响无产阶级革命的因素,他认为,物化不仅使社会现实和社会进程支离破碎,而且还使人们丧失了历史的总体性。卢卡奇以此为理论依据,提出了阶级意识的问题,并对传统的无产阶级革命观进行了修改。葛兰西则从分析东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点入手来修改传统的无产阶级革命观。这是一种根本性的转向,与列宁主义有着明显的区别。就是这种对革命的探索,催生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应该说,这种探索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它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理论特征

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流派,而是一种内部充满分歧、思想观点相差甚远的社会思潮或思想运动。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对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模式的艰难探索,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阐释和新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理论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主体性倾向。从卢卡奇开始,包括萨特在内,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大部分代表人物都强调人的主体性,认为人的主体性是社会历史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强调人的主体性,在本质上就为张扬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开辟了道路,这也就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比客观因素或外在因素更重要。通过这种理论的推演,自然地便在逻辑上否定了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及斯大林模式中的“只见物不见人”的错误思想倾向。

个体性倾向。强调人的主体性实际上是与关注人的个体存在相关联的,因为人的主体性就是人的个体存在在现实世界中的显现。其实人在社会历史中就是以个体性而存在的,即人就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活生生的、现实的、具有专名的人,不是那种抽象的、共名的人。关注人的存在状态,提升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旨趣。这一特点在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流派当中更具有代表性。应该说,把人作为理论的出发点,这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就是“现实的人”。但在对人的存在的分析上,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又相去甚远。

非理性主义倾向。非理性主义倾向与个体性倾向紧密相连,因为讨论人的个体存在,必然要涉及人的存在的感受和体验,而感受、体验、情感、意志、需求、欲望等因素都是与理性相对的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恰恰是非理性主义在现代社会着重强调的方面。因此,在某些理论阐释上,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非理性主义哲学便形成了契合点。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非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如萨特、梅洛-庞蒂、列裴伏尔、赖希、弗洛姆、马尔库塞,等等,他们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同时又是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也就是非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这不是偶然,这是时代精神的折射和反映,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基础。

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评价

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不是简单的是与非、对与错的问题。英国学者安德森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总体上持批判的态度。笔者认为,安德森的评价是合理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发展马克思主义,但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西方马克思主义最终在某些方面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这是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

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有两点应当给予肯定。一是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领域。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更多关注的是政治和经济领域,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则在哲学、美学、文学等领域深化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二是从精神视角研究和批判资本主义,这为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同时也为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思想提供了启示。

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局限性,如果从人与社会发展的视角来考察,那么,西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大部分成员,对于人的异化的消除持一种并不乐观的态度,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并没有摆脱抽象的人性论。当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唯心主义的哲学性质更是应当给予彻底批判的。

[1] 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 张一兵,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理性主义卢卡奇哲学
包豪斯理性主义设计思想刍议
菱的哲学
从理性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利益观的形成理路研究
卢森堡思想对卢卡奇的影响研究综述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浅析乌尔姆学院理性主义的来源
卢卡奇研究综述
伟大心灵在妥协中的信念坚守
——读《卢卡奇再评价》
论梁遇春散文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想
西方现代性背景下的东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比较——以二战期间毛泽东、卢卡奇、马尔库塞文化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