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管理视角下的高校教育管理

2013-08-15 00:49卜步桥
关键词:被管理者师生文化

卜步桥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 人事处,江苏 南京 210042)

文化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不治而治的方式寻求和谐。非理性管理是高效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历史的发展推动着高校教育管理从起初的经验管理发展到后来的科学管理,再经过演变到现在的文化管理,文化管理高校教育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趋势。引进这一模式的管理有助于高校文化建设,是当前教育管理的创新之举。其实,所谓文化管理就是基于文化的一种管理理念,它的理论基础是组织文化理论,作为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新阶段的代表产物,文化管理更注重的是通过有组织的文化形成达到组织有效管理的目标,简而言之就是将各种制度、管理概念、方法以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使被管理人员自觉的、有意识的遵循管理,通过调节自身行为遵守管理组织目标。从文化管理的角度上分析,管理其实就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科学的文化。文化管理是站在“文化人”的前提下重新整合先前的人类管理理论,通过重组创新将管理理论推到一个新的维度,文化管理其实是将人文管理与科学管理有效结合起来的管理创新。

一、高校教育管理现状

从整个教育发展历程来看,现在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还远远不能够跟得上管理理论发展的脚步,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文化管理的转变,发掘新的管理模式,高校有必要从现代管理学角度上分析发展、汲取经验,而这一非理性的管理经验是绝对值得借鉴的。

目前,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大多数还是以前的家长式管理,以行政职能和科学管理的方式按照级别逐级向下传达进行统一管控,这一管理模式多是静态传达,它是建立在绝对服从和奖惩的基础之上的,表达直接,言简意赅,但是收效甚微,这一过程没有创新、转变不够灵活,这样的管理模式必然存在诸多不足。现行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注重的是权利应用,即上级对下级命令式管理。这种类型的管理侧重于实用科学的管理理论,建立完善规章制度是这类管理的重心。重视理性因素的管理模式必然漠视非理性管理因素作用,将人的作用忽略,那么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被掩埋。这样的管理模式势必会出现被管理人员逆反的心理,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再者,理性的高校管理模式无非是对师生进行统一管辖制的管理,大家按统一的模式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一套惯性的思维方式。学生和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按照固有的思维进行思考,没有属于自身的认知和能力。这样的管理结果是极其悲哀的,对于未来的高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竞争而言,这一管理模式下的学生无疑会被社会所淘汰。主观看法与能动性被约束,思维必定会受到限制,高校教育的质量得不到提高。还有,目前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将智教看得太重,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忽略,这样培养出来的单条腿的“应试型高分低能儿”,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显得势单力薄。非理性教育下,出现了众多的奥林匹克知识竞赛金牌,但是能培养出多少个诺贝尔奖?随着市场的多样化,以及对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这样的管理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的。最后,信息经济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冲击着校园思潮的不断变化,作为一个最容易接受新生物的场所,倘若管理者一味地运用非理性的管理模式,只会使学生管理陷入困境。

二、文化管理对于高校教育管理之作用

理性的管理就是科学的管理,非理性的管理即是文化的管理,从现代经济的发展可以看出,非理性的发展更加符合时代要求[1]。之所以将文化管理归结为非理性管理的主要原因是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从事治理脑力活动的劳动者都是“文化人”,再者就是这一类人群是理性强、情感丰富的载体。他们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推崇科学,按照自然发展规律办事;具有较高的艺术文化修养,将个性与自由推崇到制高点,他们所追求的是个人价值和充实的精神生活。文化管理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科学重复,它里面包含着人文的发展和延续,文化管理重视文化的作用,将文化的影响发挥到最大,将以人为本发挥到极致[2]。

要从以前的理性管理向非理性管理模式转变,就要改变以前科学管理的“经济人”的思维管理模式。完成从“经济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即完成管理目标的转移,非理性的管理目标要完成的是一种自我的完善与改变。非理性管理模式倡导的是以人为本,将管理人文化,促进和谐。作为高校,其目的就是要促进教育教学、科研,更好服务于社会。将高校的教育管理目标转到文化管理上,进行文化的创新与传承,能够更好地促进“人性化”管理和教育[3]。

高校是一个很容易受到新鲜事物影响的团体,所以在高校采取非理性管理模式有其必要的条件。以人为本的非理性管理模式,是建立在人的情感基础之上的,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建立一个尊重团结、友爱互助的组织氛围,主体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才能得到最大发挥。文化管理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关怀和尊重越来越看重,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在文化管理改革下,教师自觉性需要有效的提高,尽最大限度地建立一个民族平等和严肃活泼的气氛,达到师生互爱,互相尊重的融洽氛围。文化管理的高校教育管理应该注重非权力性的管理,秉持公平、公正、真诚和高尚的原则,在了解师生需求的前提下,因势利导地将工作做到实处,积极为师生排忧解难。对于师生彼此之间存在的问题,应该适时地进行和解和协调,达到和谐共处,形成宽松愉悦的人际环境。

让被管理者参与到管理活动之中,可以让被管理者感受到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让被管理者参与到决策与目标管理之中,在无形之中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距离拉近,让被管理者自身产生一种油然心生的责任感,从而更能促使被管理者尽心尽力地为实现目标或者承诺而做出有效努力。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也是同样的,发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形成共同认知,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全体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情感和心理上的认同,从心理学角度上讲,让师生参与管理可以满足其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所长,实现需要。同样,这样做还可以提高决策的质量,集思广益的建议能使决策者更加客观地去决断,还能有效地去改善师生关系,增进互相理解、关心[4]。

文化管理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具有重大作用,能促进高校教育管理朝向一个更完善、更人性、更完美的方向发展。将文化管理有效地引进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中,就能促进高校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

[1] 李兴山.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中国高教研究,2000(11).

[2] 崔援民,黄惠群.21世纪管理学发展与现代管理方法论[J].中国软科学,1998(3).

[3] 赵忠璇.非理性主义文化管理-高校教育管理创新之路[J].贵州教育学院报,2009(4).

[4] 陈蔚峻.浅论文化管理视角下的高校教育管理[J].中国成人教育,2009(20).

猜你喜欢
被管理者师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从被管理者角度看企业管理
谁远谁近?
探究加强高中班级管理的意义及其形式
悲喜相依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