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电视台新闻记者如何提高新闻采编能力

2013-08-15 00:54颜志强
传播与版权 2013年3期
关键词:新闻记者新闻报道大众

□ 颜志强

电视传播能够直观迅速地表现视觉效果,能够调动观众自发产生的神经感知力,抵御观众年龄、文化以及语言差异性的影响,电视传播的受众群体是其他媒体无法媲美的;另一方面,电视传播彰显贴近群众的特征,能够直观真实地报道社会大众生活风貌,能够提高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及精神层面文化的需求程度。可见电视传播的最大特点就是贴近群众,受众就是新闻报道的灵魂。正因为新闻报道需要群众性的参与,这就要求基层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编过程中要着重体现群众观念,将树立群众观点作为工作中的主要目标。只有真心实意地服务于社会大众,才会在基层新闻报道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贴近百姓,更新风貌

首先,基层记者想要做好社会大众新闻采编工作,必须要对传统新闻报道的方式进行大力整改。工作核心要转移到受众群体所关注的焦点上,以生动形象的新闻报道方式将其展现出来,要做到“以小见大”、“活化焦点”。这也是基层新闻记者采编的工作方向,同时也预示着基层记者从传统基层新闻采编工作模式中跳跃出来,向鲜活的基层新闻采编工作目标开拓的过程。基层记者的主要采编意图就是将受众鲜活的新闻整合起来报道,那么工作最重要的出发点就是真实性,而真实鲜活的新闻一定是来源于基层的,所以记者想要挖掘最具真实性的新闻就要深入基层,发掘出最生动的基层新闻语言视角,才能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基层新闻,也才能体现其新闻价值。这样的新闻可以展现电视传播的公信力、号召力、吸引力等,也只有这样深入基层得到的“接地气”新闻,视角才能“抓活角”,促进新闻语言、荧屏画幕生动鲜活。

其次,为了更好地贴近百姓,既要考虑到新闻的时效性,又要考虑到受众的接纳性,基层新闻记者就要从民族特色区域文化入手,这是受众群体喜闻乐见的新闻信息,这样的工作形式恰好符合了新闻报道所提倡的“三贴近”原则。所以,基层记者在生活、工作中要注意在身边的信息中整合百姓新闻资源,走基层、深入了解、关切生活。新闻报道的社会大众信息篇幅直接影响的是人民群众对社会新闻、电视传播声音回馈,基层记者的镜头焦点越是贴近普通百姓生活,得到的社会新闻反馈信息才会越真实、服众。

二、创新制作,增加渲染

电视节目的可视性非常重要,图像的拍摄、编辑、制作是电视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采访工作中基层新闻记者应该在注重新闻时效性的同时,增加现场采访的操作力度,提高基层新闻的画面感;可以适当采用同期声采访,能够突显基层新闻真实感、可视性;在新闻文字编辑中,尽量多添加一些素材资料,以避免新闻画面感单一、呆板;最后在整合基层新闻后期编辑工作时,可增添一些背景音乐、动画片段,使新闻的画面感更丰满。

基层新闻制作大多偏重于短片报道,基层记者为了更好地表达出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往往更多地使用本色表达的形式。制作上的求真图快就会使记者在工作中忽略了采访技巧的重要性,在后期制作中又没有跟进技术效果,给受众的感觉就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因此,基层新闻的后期制作同样非常重要。后期编辑工作者最好也具备一定的基层记者经验,这样在编辑材料的时候才能分清主次,在撰写编后语的时候才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基层新闻要推陈出新、以小见大,其报道的路线要紧贴百姓生活脉搏,在新闻中着重体现百姓参与性,使社会大众产生对基层新闻的信服感。真正具有时效性的基层新闻是可以让百姓在新闻中真实地感觉到自己生活的酸甜苦辣、一颦一笑已经融入新闻素材当中,在信息中能够发现自己的缩影,所展现的都是百姓所想、所做、所获。这样就要求记者要对百姓日常生活有敏锐的观察力,带着责任感、使命感去了解和反映大众的实际生活状况,在实践中探索适合基层、民生特点的采访视角,针对一些社会现象采访不同层次的市民,让他们说出心中的声音;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不必急于给出自己的意见或者结论,百姓的看法、意见、声音会使报道更精彩。

三、注重素养、以民为本

基层新闻记者要注重自身新闻工作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新闻业务素质,致力于培养新闻敏感性、采编技巧,使自己的职业质素更加扎实牢固。想要成为一名综合职业素质较高的基层新闻记者,最重要的是经验的积累、生活的感悟、活跃的思维、新闻的敏感性、工作的勤奋度。综合来看,就要求基层新闻记者在平常的生活中也能以敏感的观察力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而这需要漫长的自我培养过程。在新闻事件中要敏锐地判断实效性,可以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探索发现平淡无奇的小事件背后深藏的惊人秘密,这些也都是需要基层记者具有一双洞察事实的眼睛。所以基层新闻记者要多走访、深调查、潜钻研、多提问、详思考,拥有一颗“发现”的心,能在平常中发现特殊、在简单中寻找规律、在模式中寻找漏洞。只有这样创造出来的基层报道,才不仅仅是文字的诉说,而是在为社会大众执行生存的责任。

基层新闻记者还具有一定的身份优势:身处基层,能够深入地了解百姓生活特征、对本区域的地域性文化特征详知、对家乡用语能够熟练应用。记者就可以从当地的民生民情出发,将百姓生活中的麻烦、困难、关心事作为基层新闻的报道题材,立足于社会大众服务情怀,创新新闻素材采访、编辑报道形式,进而使基层新闻切实变成百姓喜爱的电视节目,做好党和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新闻采编人员尤其是基层新闻记者,要在注重自身职业素质培养的同时,坚持以民为本的观念取向,以高标准、严要求的职业律条来提升自身的社会使命责任感,在工作实践中累积采访经验树立独特的采访风格。坚持深入基层的工作状态,真正了解社会群众的生活状态才能与事实的本质缩短距离,只有贴近群众、深入生活才能真实地反映社会基层的需求,才能创作出真正体现新闻时效性、真实性的接地气的报道。

[1]徐炯.用心更多,才能收获更多——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几点思考[J].新闻记者,2011(11).

[2]刘云山.扎实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J].中国记者,2011(9).

[3]张建红.“大民生”:电视民生定位的突破与升华[J].传媒,2011(2).

[4]何士华.当前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几个误区[J].新闻世界,2010(8).

[5]蔡雯.美国新闻界关于“公共新闻”的实践与争论[J].新闻战线,2004(4).

猜你喜欢
新闻记者新闻报道大众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大众ID.4
上汽大众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