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术专著责任编辑的作用与地位

2013-08-15 00:54俞文初
传播与版权 2013年3期
关键词:专著文后书稿

□ 俞文初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许多科研成果和学术成就以专著的形式出版传播。近年来,我国出版社出版了许多学术专著,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上海译文出版社也出版了一些学术专著。作为审读和加工学术专著的责任编辑,笔者认为其地位和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在此仅就有关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著作责任编辑的地位与作用阐述一些个人的观点。

一、学术专著的特殊性

学术专著作为图书,具有与其他图书相同的性质,如形态(封面、纸张等)相同,在具体出版流程中要经过三审、三校等。然而,学术专著的出版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内容专业性强;书稿结构清晰、条块分明,体例必须统一,且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必须正确;出版时间性强;出版费用需要落实到位。这些特点对学术专著的责任编辑提出了比一般图书编辑更高的要求。

1.第一个特点——内容专业性强。学术专著是某个学科或某个领域中某些专家学者对其研究成果的表述,专业性非常强。也就是说,读者必须具备这个领域的基础知识才可能理解其中的内容。例如,笔者审读过的两本学术专著:《加拿大与新西兰文学研究在中国》和《中国非英美国家英语文学研究导论》,这两本学术专著要求责任编辑要具有一定的文学知识,要了解专著中出现的作家生平及其主要作品。此外,还要求责任编辑有一定的文学批评理论基础。

由于内容专业性很强,不是本专业的编辑审读专著书稿会有很大的难度。例如,笔者曾经在上海大学出版社审读过一本叫《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法》的专著,由于笔者大学学的是化学专业,而此专著需要精通著作权法知识,所以笔者审读起来非常困难。即使是本专业出身,由于所学领域或研究方向的不同,责任编辑审读学术专著时也会遇到不少困难。例如,笔者在审读《加拿大与新西兰文学研究在中国》时,由于缺乏对这两个国家文学发展的了解,就觉得十分生疏,更不要说审读《中国非英美国家英语文学研究导论》时遇到南非、尼日利亚、印度和加勒比海国家的英语文学了。笔者的切身感受是,责任编辑此时就像一个学生,而作者却是老师。老师让学生干什么,学生就要干什么。总之,责任编辑在内容编辑方面有被边缘化的倾向。学术专著在出版过程中,责任编辑地位的下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2.第二个特点:书稿结构清晰、条块分明,体例必须统一。这个特点是为了便于读者看到目录后能一目了然,阅读正文方便,并且查找出处快捷。例如,《加拿大与新西兰文学研究在中国》是将加拿大文学与新西兰文学分成上下两篇,每篇都按照中国对这个国家文学研究的时期分类。学术专著文后的参考文献是根据国家标准编排的。

3.第三个特点:学术专著的出版有一定的时间性。由于很多学术专著的出版涉及作者评聘职称,所以有时候出版周期很短。学术著作的篇幅往往很长,页码很多,出版后常常是“砖头”一般的图书,因此责任编辑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审读和加工书稿,这也增加了及时出版的难度。例如,《中国非英美国家英语文学研究导论》打印出来的纸质稿件A4纸有419页,而排出的校样竟达到642页,三审三校就花了半年多的时间。

4.最后一个特点:学术著作出版费用需要落实。由于学术专著读者面窄,受众少,印数一般都较小,所以责任编辑一定要与作者商量落实好出版资金,以保证学术专著能够及时出版。

从以上这些特点来看,作者由于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在内容上作者往往处于强势和支配地位,而责任编辑由于专业知识结构的原因常常处于被支配地位,在学术内容上缺乏对等的话语权,所以有时显得非常被动,甚至会有可能被边缘化而无法提出令作者信服的审稿意见,会出现作者说什么就是什么的现象。编辑参与到作者写作中,与作者共同创造作品、对作者起指导和评判的作用会大大下降,甚至会消失。例如,对于《汉英对比翻译导论》的审读,由于责任编辑不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更不是学翻译专业的,结果有不少读者就提出了汉语与英语之间的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转化和对比,翻译怎么能对比呢?这是书名造成了歧义。特别是有这样一种情况,作者自费出版学术专著,或者出版基金由作者申请成功并提供时,有的作者会觉得编辑可有可无,责任编辑只是给书稿改改文字和句子的差错。由于缺乏学术专著所需要的知识,有的编辑也会觉得自己可有可无,只是对书稿改改文字而已。这些现象或想法在笔者看来是完全错误的。

二、学术专著责任编辑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学术专著的责任编辑应该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只会改文字和句子错误的编辑只能算是“编辑匠”。随着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大批文字功夫好的编辑,更需要有相当学术造诣的专家型或学者型的编辑。编辑的学者化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出版社的编辑一般都是研究生以上学历,这就为编辑的学者化或者说成为专家型编辑奠定了良好基础。学术专著的特点更需要责任编辑成为专家型或学者型的编辑。笔者以为,担任学术专著的责任编辑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协助作者起好书名。要让作者写好学术专著,首先要帮助作者确定一个合适恰当的书名。《加拿大文学及新西兰文学研究在中国》的作者最初在构思这本书稿时起的书名是《加拿大文学及新西兰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发生、发展及范式》。当时笔者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看了以后觉得书名拗口、冗长。根据作者对本书的构思,笔者与作者商量决定改用现名。《中国非英美国家英语文学研究导论》的作者当时起的书名是《中国英语文学研究导论》。笔者审读全书后提出,书稿是对非英美国家的英语文学研究,改为《中国非英美国家英语文学研究导论》较为恰当,作者采纳了责任编辑的建议,将书名改为现名。对于最终书名的修改,作者非常认可。

2.帮助作者优化书稿的结构和体例。要做好这项工作,责任编辑就必须参与到作者的写作中,这也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在编写《加拿大文学及新西兰文学研究在中国》时,根据作者的构思,责任编辑向作者提出建议:将加拿大文学研究与新西兰文学研究分为上下两部分,每个时期都加上年代,每篇都放上引言和结语,作为提纲和总结。此外,责任编辑在作者写作过程中要经常抽审书稿,以便及时统一体例。

3.帮助作者规范并统一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学术专著经常出现文后参考文献,这是此类图书的特色之一。但是,读者经常发现已经出版的学术专著类图书文后参考文献不规范、不统一。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的混乱使读者查阅起来十分不便。国家专门颁布了GB/T7714—2005标准,即《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以便统一并规范参考文献的著录。作者是虽然专家,但却不一定知道如何规范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这时,责任编辑在书稿格式规范化方面就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责任编辑可以在写作过程中参与其中,帮助作者规范地编写文后参考文献,就省去了交稿时对文后参考文献做大量修改的工作。

4.在正式审稿前先阅读一些所涉及的作者生平和作品。责任编辑在正式审稿前先阅读一些学术专著中涉及的作者生平和作品对于审稿极有好处。例如,加拿大作家阿特伍德是《加拿大文学及新西兰文学研究在中国》的重点研究对象,责任编辑就在审稿前先了解了她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及成就。至于曼斯菲尔德,她是英国作家,出生在新西兰,但作者把她当作新西兰作家。责任编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虽然作者坚持自己的观点,但他对编辑的建议表示了感谢,对编辑的职业素养加以称赞。此外,在审稿过程中,为了熟悉新西兰文学,责任编辑阅读了自己的老师虞建华教授的专著——《新西兰文学史》。责任编辑在审稿前还帮助作者申请了出版基金,为了申请其他项目基金,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会同有关部门数字印刷了几本样书。

在整个出版过程中,责任编辑与作者渐渐建立了信任和友情,作者经常找责任编辑就书中的内容进行交流,编辑逐渐取得与作者对等的话语权。笔者坚信,如果长期担任某一领域学术专著的责任编辑,并且朝着编辑学者化的方向努力,那么自己也将会成为这个领域的学者、专家。

综上所述,学术专著责任编辑的角色不应该是被支配的、从属的,其地位不应该是被动的。学术专著的责任编辑应该是作者的合作者和助手,是第一读者,因为责任编辑要对书稿的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作出评判,对其是否可以出版作出决断,具有“生杀大权”。从这一点上来说责任编辑应该是作者的老师。因此,学术专著的责任编辑就好像是制片人和导演,而作者则是演员,责任编辑的作用与地位是作者无法替代的。当然,要起到这样的作用,责任编辑就要在相关领域不断进修和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要成为作者的朋友,建立起作者的信任,使其愿意与责任编辑合作。

猜你喜欢
专著文后书稿
本刊文后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细则
本刊文后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细则
专著
American Families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本刊文后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细则
建筑类书稿“齐、清、定”之细谈
小知识·专著、编著、编书、教材的界定·编书
谈谈书稿中有关伪满洲国表述的几个问题
专著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