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杆跳高过杆训练器开发研究

2013-08-15 00:52单保海张克峰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过杆训练器收腹

单保海,张克峰,朱 岩,刘 涛

(黑龙江东方学院体育部,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

普通高校业余撑杆跳高运动员由于训练周期较短,且同学一般,不具备撑杆跳高的训练基础,难以掌握复杂的撑杆跳高技术动作。撑杆跳高技术中的难度动作——过杆技术,更是运动员训练过程中最难解决的技术环节[1]。但由于“过杆技术”处于各技术环节的末端,因此在训练当中往往难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因此,为使学生快速掌握技术动作,突破该撑杆跳高技术中的重点,强化该环节的训练,有必要有针对性地开发专门的训练仪器对其进行辅助训练,缩短高校业余撑杆跳高学生的技术掌握周期,快速提高运动成绩。

1 过杆环节的技术分析及需求

撑杆跳高包含助跑、起跳、穿腿、过杆、落垫等诸多技术环节。该环节主要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起跳后,运动员迅速摆体并顺势完成收腹、收腿及以双手握点为轴的摆动,直至撑杆处于即将立直的位置。第二阶段:运动员迅速展髋、穿腿,将身体上送,同时顺势完成转体动作。第三阶段:运动员借助手臂推送,完成第二腾空,达到腾跃的最高点,然后迅速收腹、收腿,并及时抛杆后仰,最后进入落垫阶段。

第一阶段的训练需求主要针对运动员推杆起跳后摆体时的收腹、收腿动作。此时,要求手臂肱三头肌、胸肌、腹肌及股直肌等位置的肌肉群参与发力。第二阶段,主要涉及运动员展髋、穿腿及转体动作。此时,要求手臂、背肌、腿部及腰腹部肌肉群参与发力。第三阶段,运动员推臂送体、收腹、收腿完成杆上过杆动作。此时,要求肱三头肌、腹部肌肉群、大小腿肌肉群参与发力。

2 撑杆跳高过杆训练器系统

“撑杆跳高过杆训练器”为我校针对撑杆跳高“过杆环节”的技术动作特点,从强化手臂、锻炼腰、腹肌群力量及协调配合的角度,自行研制开发的撑杆跳高辅助教学用具。该设备有铁质底座(2m×2m钢板、活动铰链、弹性钢管)高度可以在2.2~2.8m之间任意调整。此外,距顶端约50cm处为135°弯角,以便于运动员手握。其设计原理是模拟运动员由起跳后的“悬垂穿体”动作开始依次实施“展体穿腿”、“旋体推杆”等技术动作练习的全过程。使用时,先让练习者小幅度助跑加速,起跳瞬间握住训练器的握柄(杆上部倾斜的位置),然后顺势起跳并完成收腹悬垂。当杆随着人体重心前移达到即将立直时,运动员迅速收缩背肌,向上转体穿腿。当身体重心上行到一定高度时,手臂迅速发力推杆,使身体继续上行,再依次进行收腹、收腿及抛杆动作。使用时,将该“训练器”放置于撑杆跳高垫的穴点上,可保证运动员能够在撑杆跳高的跑道上进行助跑练习,也可借助垫子前伸出的两块保护垫为运动员提供更好的保护。对于没有撑杆提高竞赛用垫子的单位,也可以将其放在方块垫子的一侧进行使用,同样可以达到训练效果。该训练器主要为强化撑杆跳高运动员“过杆环节”的一系列动作而设计,因此在使用时应保证练习者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训练基础。

3 过杆训练器的特点分析

“撑杆跳高过杆训练器”针对“过杆环节”具有一定训练难度和存在一定的危险系数而设计,因此在解决该项训练环节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3.1 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本设备由一块钢板底座、一个钢质铰链、连接桶及弹簧钢立杆构成,其造价成本低廉,易于安装及拆卸。同时由于配件数量较少,也极大地减少了使用过程中的故障率及维修成本。

3.2 可抛开其它环节直接对“过杆技术”进行模拟

本装置的训练模式可以有效省略撑杆跳高起跳前若干步骤,从而直接进行过杆技术的模拟训练,有效减少了助跑环节诸多外界因素对运动员前期动作的干扰和影响。撑杆跳高训练中,可以针对特定技术环节进行专门训练,对于强化和提高“过杆环节”动作具有重要意义。

3.3 有助于训练手段、方法的更新

借助于训练器对运动员进行撑杆跳高模拟训练时,由于大幅度减少了助跑环节的运动员体能消耗,可以在保持同样训练量的情况下,将运动员的体能更多地分配给“过杆环节”,增加该部分训练的次数和强度,从而颠覆以往的训练模式和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3.4 有助于节省体能,降低危险系数

由于不用进行高速助跑就可以模拟过杆时的各种技术动作,体会撑杆弹性势能蓄积、释放的过程,因此可以有效降低因体能及高速助跑等带来的安全隐患,全面提高训练当中的安全系数。

4 训练及检测试验

4.1 实验对象

选择16名撑杆跳高运动员参加本实验(年龄22~25岁,平均年龄22.3±1.2岁)。首先将所选运动员分为两个组别,并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进行测试。通过对各项测试结果进行T检验发现,各项目P值均大于0.05,差异性不显著,这说明选择参与实验的两组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不大。

4.2 实验设计

本实验于2012年5月~10月进行。设定第一组为常规训练组(简称常规组),第二组为使用仪器辅助训练组(简称器械组)。在运动员进行过杆训练动作练习时,为使实验数据客观、科学,两个组别每次均采用相同训练时间及过杆量进行练习。训练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五16:30~18:30,周六至周日9:30~11:30。每次训练准备活动15min,放松活动10min。每次训练的过杆量为18~20次,试跳间歇时间为4~5min[2],训练量可随训练周期的不同而适当调整。

4.3 实验方法与要求

4.3.1 常规组练习方法与负荷要求

常规组运动员采用正常持杆助跑等常规训练手段(完整过杆训练技术)进行过杆训练。

4.3.2 器械组练习方法与负荷要求

器械组在前3周训练时,每次训练前半段使用“过杆训练器”练习过杆技术,后半段同常规组技术练习形式一致;4~6周,按每两次变换训练手段形式,穿插使用“过杆训练器”练习动作发力及体会身体的过杆形态;7~8周,每次训练后期使用“训练器”进行全身肌肉协调发力练习,并通过强化训练达到增强腰腹肌、臂肌及腿部肌肉专项力量的目的。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基于考试成绩的对比分析

经过一个周期的训练,10月15日对两组运动员进行了综合考核评价。结果表明,器械组的各项成绩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因为两个组别的训练时间及训练量等因素均相同,因此可以推断两组学生实验后的这种成绩差异,主要是由训练过程中采取两种不同训练方法所致。

4.4.2 运动员过杆环节技术动作评定分析

对两个组别运动员的过杆技术进行细致观察后发现,器械组运动员在过杆时,身体各部位肌肉的发力连贯顺畅,穿腿、转体一气呵成;常规组运动员穿腿转体时则表现为明显的向斜前上方蹬踏式的穿腿,转体动作出现不连贯,甚至是利用腰部力量硬性发力,从而实现转体。再者,器械组杆上明显具有二次腾空动作,整体流畅度也优于常规组运动员。

5 结论

(1)高校业余撑杆跳高运动员,一般没有撑杆跳高训练的基础。而且在校期间训练周期较短,所以达到系统的掌握撑杆跳高技术具有一定难度。通过“过杆辅助训练器械”的运用,对于突破训练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效果显著,对于解决高校撑杆跳高运动员周期短、无基础等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2)该“过杆训练器”的使用,有针对性地将“过杆环节”的动作提炼出来进行强化练习,对于撑杆跳高技术中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胸大肌、腹肌、斜方肌、背扩肌及腿部肌群的肌肉力量训练,特别促进是各肌肉群之间的协调配合,具有显著的效果。

(3)通过“过杆训练器”的使用,对于提升有效练习量、加速技术的动力定型以及全面提高训练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1]单保海.高校撑杆跳高训练“过杆技术”中使用教具教学的实验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25(5):100-102.

[2]赵连甲,吕强.有关跳高训练几个问题的研究[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9(2):47-52.

[3]王祥.谈谈撑杆跳高训练[J].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1997,7(2):47-48.

[4]谢慧松.现代田径运动专项速度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5]高健,陈传东.我国高水平撑杆跳高运动员专项速度训练现状的分析与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7(5):87-89.

[6]于兴文,等.我国男子优秀撑杆跳高运动员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7(3):21-27.

猜你喜欢
过杆训练器收腹
对中学生背越式跳高助跑起跳技术分析
连续被动式运动训练器转速切换协调控制方法
虚拟维护训练器在飞机维修课程中的应用实践
瘦肚子的走路法
瘦肚子的走路法
简易游泳姿势训练器在教学中的应用
剖腹产后多久可以使用收腹带
体校撑竿跳高教学质量提高探究
背越式跳高的简易练习方法
让体育课“跳”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