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颍州府区域研究——颍州府的历史沿革、地域形成、文化景观及发展意义*

2013-08-15 00:54卢海龙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颍州州府阜阳

卢海龙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阜阳236000)

一、颍州的历史沿革

颍州在历史上,或分或和,迁改变化不一,研究起来颇为复杂,颍州总是以不同名称和不同形式出现在各种史书、方志中,有“汝阴”、“阜阳”、“顺昌”等名称,经历过几次行政单位的变更,或“国”,或“州”,或“府”,或“郡”,或“县”。探讨历史上颍州的沿革情况绝非易事,只有考察清楚颍州在历史的更迭才能对颍州府的研究有所助益。

《禹贡》记载颍州所在地乃是“豫州之域”,地接中原。周朝实行分封制,颍州所在地是周朝胡子国的国都,是一个文化发达的地域。战国时期,南方的霸主楚国统治了颍州所在地。嬴政一统天下,设汝阴县,属陈郡。两汉时期,属豫州部汝南郡。三国时期,置汝阴郡,后废。北魏朝,孝昌四年置颍州,颍州之名自此始,并以汝阴县为治所。南北朝时期,颍州乃为兵家所争,名称朝置夕改,但大多以汝阴为名。隋朝初年,又改颍州为汝阴郡,后又改为汝阴州。《旧唐书·地理志》中记载武德六年,复称颍州,天宝元年改颍州为汝阴郡,乾元元年再次复称为颍州,名称虽几经变化,但治所一直是汝阴县。五代承袭唐置称颍州。颍州升为府是在北宋,宋神宗以颍王承袭帝位,于是升颍州为顺昌军,1116年改顺昌府。建炎四年,金兵占领顺昌府,绍兴和议后复称颍州。元、明以来,颍州属地不一,元代属汝宁府,明代曾隶属临濠府、凤阳府,并在颍州设颍川卫。

满族军入山海关,顺治二年占领颍州,作为淮西重镇,清朝罢颍川卫,颍州仍属凤阳府。雍正二年,颍州升为直隶州,直属安徽省。雍正十三年,安徽巡抚王纮上奏升颍州为府,雍正批准,并另设县治颍州故地,雍正为此新置县取名为阜阳。颍州升为府后,下治阜阳县、颍上县、霍邱县、亳州、太和县、蒙城县。同治三年增设涡阳县,取阜阳、亳州、蒙城及凤阳府所辖宿州地。

二、清朝时期颍州府域的形成及与人文地理的关系

颍州“襟带长淮,控扼陈蔡”,位于中原要地黄淮海平原,地理位置优越;“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交通便利,四通八达,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民淳讼简物产美,土厚水甘风气和”,农业发达,物产丰美,经济发展条件优越。但自宋元以来,黄河决堤,河水泛滥,使整个皖北地区的环境恶化,河流泥沙堆积,河运不便,土壤也因为洪水泛滥变得贫瘠,再加上自然灾害的盛行,颍州的地理优势在慢慢消退。颍州府就在这样的江河日下的形势下诞生了。

清朝雍正十三年四月四日,颍州直隶改为府治,安徽巡抚王纮向皇帝上报:“颍州界接豫省,地方辽阔,钱谷而外,刑名事件数倍他属。即本州地方之事,犹虑竭蹶不遑,何能再顾属邑,似应将颍州升为府治。”改府的最大原因是因为颍州治安形势恶劣,地域辽阔的颍州应分设多个机构来管理。颍州府域的形成一则是因为地域过于辽阔,管理不便,二则是因为该地民风好争斗。刑名案件多,升为颍州府新设县有利于地区的管理。

以下详细分析颍州府形成的原因和颍州人文地理之间的关系:

1.地域辽阔

《颍州地理志》记载颍州“川原平旷,土壤饶沃”。《颍州府志·舆地志》也记载“颍地周围两千里,率皆平原旷野,较之名山大泽之藏,关隘厄塞之固,似犹有所未备”。颍州所处为淮北,处于鲁、豫、苏、皖的交界之处,交通虽然便利,但一直归属不定。这种边界交错的地区是政治力量控制薄弱的地方,政教所施,鞭长莫及。中央的政治力度不够,地方必定是财力不济,地方政府无法维持该地区的基本治安,人民为了自保习武,所以该地区尚武之气很浓。再加上颍州幅员辽阔,地势低平,便于农业的发展,但是颍州并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前进,还是保持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经济格局保守,难以有大的发展。

2.民俗之变

宋代欧阳修盛赞颍州“民淳讼简物产美,土厚水甘风气和”,在各朝代的史书中记载颍州之民都是“禀中和之气,性理安舒”,从这里走出了许多的历史名人,所以才有苏轼“士风备于南北,人物推于古今”的赞誉之词。时间的推移,历史的更迭,南北交战,社会风俗与习俗都在悄悄地发生改变。在《汉书·地理志》有记载:“汝南之别,皆急疾有气势”,汝阴地区的人大多都是率性而为,颍州区域人才辈出,文武全才者众。但书籍中也有记载皖北地区“民好争斗”,虽然该地区长期以来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本应士礼仪之邦少争斗之态。但因为地理位置的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尚武之气浓厚。从陈胜吴广起义,秦末项羽、刘邦揭竿而起再到汉末军阀混战,都在皖北这片富饶的土地上进行,这个区域给战争的发展提供了温床。历史上多少次农民起义及战争都在这个地方无休止的上演着,元末韩山童、朱元璋的红巾军起义也是在这片土地上发生,最后取得了胜利。长年的混战,一方面令人们痛苦不堪,但另一方面,也让人们养成了一种“习战尚武”之气。所以才会有“民好争斗”的情况出现。苏轼《上神宗皇帝书》曾写道“其民皆长大,胆力绝人,喜为剽掠,小不适意,则而飞扬跋扈之心。非止为暴而已。汉高祖、项羽、刘裕、朱全忠皆在徐数百里里间,其人以此自负,雄杰之风,积以成俗”。

3.环境影响

环境的变化能给人民带来很大的影响,曾经的沃土,因为河流沟渠少治理,土壤因此变得贫瘠,再加上自然灾害、黄河泛滥,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劣使当地的人们左支右绌,困厄不堪。清朝时期颍州地区的自然灾害尤为频繁,可谓十年九灾,民不聊生。颍州人民不仅深受黄河决堤带来的痛苦,还要忍受淮河泛滥的困境,灾难不息。除开河流泛滥,颍州还是各种自然灾害最为频繁和严重的地区。

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单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不能满足当地人民生存的需求,再加上清朝时期,土地兼并之风盛行,本来依靠农业生产的农民连土地也失去了,豪门望族掌握了颍州地区大部分田地,又上演了一幕幕“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时代悲剧。农民失去了土地,或流徙他乡,或转为佃农,社会矛盾也随着自然灾害的频繁而日益加剧,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民好斗的心理又日益加剧,所以才会有安徽巡抚王纮提到的“刑名事件数倍他属”。

正是在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双重影响下,颍州府才应运而生,有了一个统一的行政单位,才能够更好地管理各地县,才能把身处各地域边缘的阜阳县、颍上县、霍邱县、亳州、太和县、蒙城县统一起来集中管理。

三、清朝时期颍州府文化景观分布及其背景

上文也曾提到颍州地区名人辈出,欧阳修盛赞,此地乃是物华天宝;苏东坡称誉,此地乃是人杰地灵。地区文化景观的形成一则是有名人名家,二则要有历史故事能够传播地区的美名,而颍州成名于史,自然是因为在颍州从来不缺故事和名人。清朝时期颍州府的文化景观分布于颍州府及其下属县级地方,其中颍州府所在阜阳城的古迹最多,颍上县、亳州城、蒙县也零散分布了许多文化景观。而在这些文化景观中,最享有盛名的是颍州西湖。

1.颍州西湖

提及西湖,最为人熟知的是杭州的西湖,还有苏轼被贬惠州而建的西湖,再者就是颍州的西湖。颍州的西湖在宋代尤为有名,自宋以后,无数人怀着朝圣的心理一般都寻觅当年颍州西湖胜迹。

许浑关于颍州西湖的清词丽句让颍州西湖走向人们的视野,而颍州西湖本来水域不深也不宽,晏殊被贬颍州,开辟了十顷之余之地为湖,晏殊在西湖旁修清涟阁,后人改名曰“去思堂”。欧阳修亲手植下两株杨柳而有双柳亭,除此之外,西湖上几座桥也留下了欧阳修的痕迹,宜远桥、飞盖桥和望佳桥;后欧阳修回朝写下《采桑子》13首,首句大多以“西湖好”开头,写尽了西湖的风光。苏轼却是追先贤而来,游历西湖,追忆恩师。苏轼在颍州赈灾救民,施政有德行,颇受当地人们的爱戴。后苏轼调知扬州,游瘦西湖,也时常把颍州西湖拿来与之比较。

欧阳修致仕择居于颍州,在清朝时期,当地人们为了纪念欧阳修,专门修建了欧阳公祠,当地乡绅特别注重当年欧阳修在颍州的一段经历,因此根据欧阳修的文章和经历重修了六一堂、聚星堂、西湖亭等建筑,这位文坛巨搫让颍州西湖名扬天下,据《阜阳县志》记载,颍州西湖亭台楼阁之盛可与杭州西湖相媲美。清朝的统治者多次重建或修缮西湖周边的文化景观,在颍州府升府时就曾修葺古亭,修建水亭和画舫,以保护这一特有的文化景观。

2.古城池

颍州是一座古老而有历史的城池,有着悠久的历史。《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古颍州城有南北两座,乃汝阴旧城,万历重建之,开四门,东为宜阳、西为宜秋、南为迎熏、北为临颍,还有四楼,克敌、凯歌、向蒙、望霍。这些建筑在清朝时期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还有春秋时期的旧建筑,女郎台。春秋古迹,宋代犹存,到颍州的文人都曾到女郎台凭吊,临楼望湖。

3.刘公祠

南宋抗金名将刘锜建立,至今尚存,该祠堂在光绪年间重修修葺。在南宋绍兴十年,刘锜誓死抗敌,以少胜多,取得了顺昌大捷的胜利,并使金兵一举攻灭宋朝的计划胎死腹中。战后本来准备乘胜追击,奈何南宋朝廷急于求和,只能痛失直捣黄龙的好时机,顺昌百姓为了纪念名将刘锜,修建生祠纪念。后人到颍州还多到此凭吊,清人葛焘曾写下一首《刘公祠》以纪念英灵。

清朝时期的颍州府的文化景观主要还是以名人为主,再加上古城有悠久的历史,历史上姜子牙、管仲、鲍叔牙、嵇康、吕蒙、甘茂、甘罗、刘福通等人皆是颍州人士,除此之外,自宋以来,颍州的才人都是辈出,所谓风俗成,人才出,颍州有历史的熏陶,地域的培育,还有教育资源的完善,才能有人才辈出,才能在人才辈出的时代保持着这些文化景观不至于消失。还有就是清朝政府和当地政府人员大力地支持才能使颍州的文化景观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仍然风姿绰约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四、清朝时期颍州府政区地理发展的意义

颍州“襟带长淮,控扼陈蔡;东连三吴,南引荆汝,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淮海内屏,东南枢辖”,《正德颍州志》是这样记载的,可见颍州的地理位置确实是很优越的。虽然自宋以后,颍州的发展渐渐不如往昔繁盛,但其区域战略位置重要如初。所在区域是淮河南面的屏障,统管着皖北东南方向的进与退。颍州府政区的形成能够统一有效管理颍州区域,使该地区的发展能够重新整合以求新的发展。清朝升颍州为府,在该地区增设了行政管理的力量也就是希望通过有效的治理,能让颍州府及其下属的地县有更好的发展,形成一个新的地域发展带动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颍州府处于苏、鲁、豫、皖四省交会之处,边界交错,分割管辖,但是颍州府形成后,就不再是分割管辖了,颍州府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整合区域内的资源,颍州府处于中原文化的末梢,是南北文化交汇的集散地,颍州代表徽文化乃至于是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交流重要之地,为安徽省及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交流奠定了地理上的基础。

颍州府悠久的历史,有其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不仅是安徽的文化,也是一种融合的文化,虽不能代表安徽的文化,在与外界的交流与互动中弘扬了安徽的文化,也补充了安徽的文化,在南北文化交流的同时,吸收南北文化而融合成一个新的颍州府文化。

[1]史州.安徽史志综述[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2]王敛福.乾隆颍州府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3]正德颍州志[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影印本,1963.

[4]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5]孙玉华.宋至清颍州文人及其著述小考[J].阜阳师院学报,1996,(3).

[6]赵超磊.阜阳旧志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2.

猜你喜欢
颍州州府阜阳
从州府到乡村 这里走出过云南大学的首任校长辉煌之后的寂寥 云龙宝丰村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得颍意甚奇
合肥至霍邱至阜阳高速公路今年开建
安徽阜阳颍上:“产业花”结出“脱贫果”
再至汝阴三绝
曹議金東征甘州回鶻史事證補——浙敦114號《肅州府主致沙州令公書狀》譯釋
康熙辛卯本《池州府志》的编纂特点与文献价值
商合杭铁路阜阳西站信号系统特殊点的运用
婴儿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