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警联手布法网 重拳出击堵漏洞

2013-08-15 00:42刘磊明陈凌志
税收征纳 2013年11期
关键词:农副产品发票资料

刘磊明 陈凌志

对农产品的税收管理,一直是困扰税务机关的一大难题。特别是随着金税工程的推广和运用,偷逃税从制假、贩假、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向利用自制抵扣税凭证和普通发票偷逃税转移。加强对利用自制农副产品收购发票偷逃税的现状、原因和控管分析和研究措施显得尤其重要。

税务稽查是税收征管的最后一道环节,去年以来,黄冈市国税局稽查局联合公安等多个部门,对农副产品收购行业进行税收区域整治,达到了“检查一个行业,整改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的目的,实现了农副产品收购行业税收秩序的明显好转。

一、扫“盲点”,掌握农副产品企业家底

黄冈市是农产品产出大市。究竟大在哪里呢?在整治活动中,市县两级稽查局组织专班摸清从事农产品收购、销售和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材料生产加工企业的征管户数、行业分布、经营规模、农产品收购发票开具和纳税情况。

1.摸清分布情况。经过多方摸排,基本弄清了我市此类企业概貌,数据表明,我市现有农产品收购加工企业140户,主要集中在黄梅、麻城、武穴三县市,三县市涉农企业合计89户,占全市农产品收购加工企业总户数的64%。

2.掌握经营类别。全市涉农企业主要涵盖11个行业大类,收入规模较大的主要集中在棉纺纱加工、棉织造加工、农副食品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4个行业,近三年销售收入合计1322911万元,占全市销售总收入的79%以上。

3.了解纳税状况。全市农产品收购加工企业近三年收购发票开具共计1,183,409.27万元,其中黄梅、麻城、武穴、黄州区农产品收购发票开具金额较大,4个地区开具金额为875,486.01万元,占全市总开具金额的74%。这些细致的调查统计为深入开展整治行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二、释“疑点”,排查涉税问题线索来源

农副产品收购加工企业业务是否真实,是否涉嫌虚开发票,偷逃税款呢?围绕这一疑问,我们立足把“疑点查细、线索查透、证据查实”作为工作目标,在实施检查中,不断用各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去展开农副产品收购行业检查,进而找出涉税问题的线索。

1.实施科学测算,行业比对找疑点。根据农产品企业的设备功率、库存容量、能耗水平、产出投入比、收购单价及数量等参数,测算被检查企业的经营生产能力、实际收购业务量,找出企业是否存在超出其实际生产经营能力,不按规定开具农副产品收购发票,因产出投入比异常,虚开农副产品收购发票,或者提高收购单价将收购农副产品所支付的运输费用,挑选整理人工费等费用合并收购单价中,多抵扣进项税额等问题。

2.追踪蛛丝马迹,经营场地找漏洞。在检查分析企业账簿资料的同时,检查人员还深入到企业生产现场和仓储地,对企业产出情况实施调查,并与账面所反映的信息进行对照,寻找企业有无将收购环节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旧包装物及下脚废料直接销售而不做收入的问题。如在检查某公司时发现,为扩大抵扣范围,使成本费用合法化,将差旅费、运费、伙食费及不能取得专用发票的其他材料等,一并计入农产品收购价格填开发票。

3.巧用信息技术,调取数据找软肋。目前,黄冈市大部分企业实现了微机化管理。检查中采取组织计算机技术较好的精干人员在依法调取被查企业账簿资料的同时,突击调取被查企业的企业负责人、财务主管、出纳员、保管员、销售主管及销售人员等有关人员计算机中的涉税资料,从中发现企业隐匿收入、虚开农副产品收购发票疑点,寻找案件突破口。如在调取辖区内某公司纸质账簿资料的同时,分管电子数据调取的人员首先将带有省局提取企业电子记账数据程序的U盘直接插入操作软件计账的计算机,在几分钟内就完成了账薄资料电子数据的调取工作;另一分管电子数据调取的人员将该企业财务部门全部四台计算机中的WORD文档和EXCEL文档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将其中与纳税有关的资料全部进行了复制。

在检查过程中,面对税务人员熟练的查账技能,该企业财务人员大为吃惊,神情十分紧张,并采取断电、拔U盘等手段阻挠我们的调取工作。经稽查局副局长耐心地向企业财务人员宣传税收政策、讲解不配合税务机关检查的危害性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企业相关人员才配合我们检查调取账薄。

复制相关资料后,检查人员将复制的记账资料以及文档资料制作了两套。一套由企业财务主管人员签字、盖章并封存,由税务机关保管,另一套用于对该企业进行税收检查。检查人员对调取的电子账薄资料和复制的文件进行了筛选、整理,将有价值的资料文件进行了打印存档,并将有疑点的资料数据与企业的账薄资料进行认真的比对、核实。经过检查,成功地从企业的有关电子信息资料中找出了其用提高收购果品单价的手段虚开农副产品收购发票,虚增成本,多抵扣进项税额的线索,在确凿的证据面前,该企业法人终于认识到税法的严肃性,主动找到检查人员坦白偷税事实。

三、破“难点”,突破税务稽查取证难题

1.联合多种力量,破解收购对象的身份难核实难题。农产品收购对象应该是千家万户,企业的收购对象是否是真正的农业生产者,其身份真实性很难核实。仅靠稽查部门一家很难做到,只有联合多部门力量才能完成。对内,加强了与征管、税政、法规等部门协作,检查中遇到的税收政策、法律法规疑难问题提请有关部门研究解决;检查中提出的涉及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政策缺陷的整改意见及时反馈。对外,建立了与地税、公安、工商等部门联动的协作办案机制,定期交换涉税信息,提高了检查质量和效率。在案件查办过程中,发现疑点应及时提请公安机关提前介入,防止不必要的干扰,确保检查顺利实施。如在某企业稽查时,该企业8个月时间开具收购发票4800余份,涉及收购对象800多人,十多个村,几十个组,如何查实这些对象的真实身份,的确是大难题,真正查起来工作量会相当大,经与公安机关取得联系,将这些企业收购码单上的身份证,到市公安局户籍科逐一上网查询,取得公安户籍第一手证明材料,最终证实:身份信息无法查找的59人,姓名不符的3人。

2.通过内查外调,破解收购业务的真伪难查证难题。检查发现,一些加工企业既不管对方是否符合开具收购发票的条件,通通开具收购发票;有的加工企业为扩大抵扣范围,使成本费用合法化,将差旅费、运费、伙食费及不能取得专用发票的其他材料等,一并计入农产品收购价格填开发票,部分企业在收购发票使用中经常出现项目填写不齐全、张冠李戴、售货人信息不全、身份不真实现象等。针对这些情况,一方面全面走访调查收购对象,查实购进业务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对企业开具的农产品收购统一发票信息进行汇总,根据汇总显示的信息,先通过公安机关确定收购发票上农产品销售者身份信息的真伪,再通过村委会和财政机关确定农产品销售者的种植面积和最大产量,与农产品收购统一发票信息进行比对,大致确定收购业务的真实性。

3.坚持多措并举,破解税务检查的铁证难获取难题。在农副产品收购行业检查证据取证过程中,跳出“就账查账”的圈子,采取先从内部调查,再由外围取证的办法,顺藤摸瓜,一查到底,确保获取确凿的证据。按照这种工作思路,检查人员将采集的农副产品收购发票数据集中汇集到制作好的EXCEL表上,然后经过同类项排序,挑选出其中开具金额数量比较大、开具次数比较频繁,且农副产品销售者为本地区的个人作为证据获取重点对象,经过当地公安机关和村委配合,逐乡、逐村、逐人的进行身份落实,并同时对其承包土地的数量及农副产品的产量进行调查取证、询问其销售的数量及价格,为查处被查企业虚开或不按规定开具农副产品收购发票取得有力的证据。

四、大“盘点”,农副产品专项整治成效显著

1.依法检查,整顿秩序。在农副产品专项整治工作中,采取组织企业自查申报和国税稽查部门重点检查的方式,自查阶段累计自查140户,累计自查补缴税款184.55万元,其中增值税86.42万元,所得税9.29万元,冲减留抵88.84万元,弥补亏损18.3万元。入库税款41.44万元,加收滞纳金0.90万元。检查阶段累计检查35户,累计检查补缴税款194.69万元,其中增值税190.73万元,所得税3.96万元,冲减留抵149.26万元,弥补亏损17.8万元。入库税款194.69万元,加收滞纳金1.92万元,罚款4.1万元,移送公安机关查处6户,打击了涉税违法,彰显了税法权威,严明了税收法纪,堵塞了收入漏洞,进一步规范了农副产品的税收管理秩序。

2.信息反馈,以查促管。及时整理检查信息,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税源管理单位,同时提出稽查建议,为强化日常税收管理提供依据。一是提请管理部门严格税务登记进行把关,严格审核采购对象的真实身份才能登记,对无场地无业务人员一律不予以办理税务登记;二是严格执行户籍询查制度,稽查人员定期据点核实其业务的真实性;三是发票发售严格执行定量控制、以旧验新制度,堵塞农产品收购发票使用中的漏洞;四是对半年内申报异常及零、负申报的纳税人一律注销;五是督促纳税人加强财务核算,对核算不健全的企业或有意销毁证据、走逃的单位,按行业最低税负率进行补税罚款,并移交公安机关追究责任。

3.积累经验,完善机制。如此大规模的对农副产品进行集中整治,为黄冈市历年来首次,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在整治中,我们边摸索边检查,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如通过联合税政、法规等部门,取得第一手案源资料,加大对涉税案件的会审力度,形成了案源传递机制和案件会审机制;通过公安部门核查农副产品采购对象身份信息和协助办案,形成了税警联合办案机制;通过查处案件,进一步提高了办案人员的办案水平和服务意识,也提高了纳税企业的纳税遵从度。

猜你喜欢
农副产品发票资料
基于改进LeNet-5卷积神经网络的发票识别研究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关于发票显示额外费用的分歧
湟中弘大农副产品购销有限公司
全国增值税发票查验平台启用
农副产品品牌建设的思考
资料哪去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