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正确竞争意识及其培养——基于制度化建设的视角

2013-08-15 00:52汪先平
宿州学院学报 2013年10期
关键词:竞争意识心理

王 蒙,汪先平

安徽财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安徽蚌埠,233000

论大学生正确竞争意识及其培养
——基于制度化建设的视角

王 蒙,汪先平*

安徽财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安徽蚌埠,233000

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竞争意识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通过研究在校大学生具体竞争失范行为,得出结论:造成竞争失范行为的原因是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竞争管理体制不规范和受外部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解决对策主要包括:建立失范干预管理机构、建立大学生心理疏导机构、创造良性竞争氛围、树立正确的竞争道德观念、正确理解竞争与合作的辨证关系。

大学生;竞争意识;培养路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竞争机制已被社会广泛接受,并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个方面。但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大学生对这一巨大变化缺乏清醒的认识,对竞争感受不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大学生毕业以后很难适应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近年来,发生在高校学生之间的各类刑事案件不断增多,特别是今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事件的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再次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关注。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不良心理对大学生竞争能力的消极影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大学生竞争心理加以规范引导,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 大学生竞争意识涵义及其特征

1.1 竞争意识的涵义

竞争是指个体与个体或群体之间试图超过对方赢得胜利的心理或行为。每个个体不惜牺牲他人利益,最大限度地获得个人利益,获得追求目标的过程。竞争能使人勤奋勇敢、充满活力,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但过度竞争也会产生很多心理副作用,如长期焦虑、脾气暴躁、情绪紊乱、身心疲劳等;由于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心理素质不是很过硬的人或多或少地产生意志消沉、精神变态等情绪[1]。这种现象在暂时失败者身上特别明显。竞争心理是人格特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交际方式、行为习惯、工作热情,乃至身体健康。大学生竞争心理主要表现为个体或个体所属的群体为了己方的利益(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与别的个体或群体展开争夺利益归属的心理。

1.2 大学生竞争意识的特征

1.2.1 目标清晰明确

大学生竞争意识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目标明确,都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而展开的竞争行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如奖学金的争夺、优秀学干的评比以及各类竞赛中名次的争夺等。目标清晰而明确,使竞争者时刻保持积极的态度和昂扬的斗志,百折不挠,最终取得理想的竞争结果。

1.2.2 情感强烈而富有激情

大学生普遍情感强烈且富有激情,在竞争的过程中,总会有胜利一方和失败一方。胜利的一方会产生幸福感和荣誉感,自尊心、自信心会得到极大的满足,同时愿意继续努力,以便取得下次的胜利;失败会使人感到痛苦,自信心遭到打击,使人产生沮丧和挫折的情绪。但失败同样也会激发一个人的斗志,奋起直追,最终赢得胜利。

1.3 个性及其身心要求独立

大学生由于离开了家庭,脱离了父母的管教和束缚,加之内心深处渴望自由的独立意识迅速复苏,有强烈的张扬青春个性的要求。然而,传统的教育方式过于注重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个性及其能力的培养,导致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独立生存能力普遍没有得到过系统的教育与锻炼,不能很好地处理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甚至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极大地暴露了其心理的不成熟性[2]。

2 竞争意识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2.1 竞争意识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大学生积极的心理能够培养其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实现自我鼓励、自我控制,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健全心智,增强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克服消极心理,树立积极的竞争心理,使他们成为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健全人格的综合型创新性人才。

2.1.1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幸福感是大学生积极心理的核心内容,追求幸福快乐是大学生的人生目标。竞争的目的同样是为了追求幸福。因此,大学生只有用乐观开朗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才能建立健康的竞争哲学,排解不良情绪,并能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乐趣,积极地应对竞争和挑战[3]。

2.1.2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正确地评价自我

认知自我就是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人最难认识的就是自己,只有对自己有了客观全面的评价,才能为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创造条件。当大学生面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时,需要拿出勇气,敢于面对和承认错误,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积极的心理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在竞争中能够扬长避短,最终达到提高自己能力的目的。

2.1.3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意味着要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式,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这要求大学生不仅具备较高的智商,同样也要具备较高的情商。积极的竞争意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等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4]。

2.2 竞争意识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2.2.1 无序竞争

很多大学生为了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不愿与同学合作,不愿与同学共享自己所学习到的新方法、新知识,以免他人超过自己,有时甚至利用一些不恰当的手段来维系自己的名次地位。比如,少数大学生为了取得较高的考试成绩,采取各种违规手段造假;在一些球类比赛中,采取恶意犯规等恶性竞争手段,以及各种学术造假、文凭造假等。再如,有的大学生不能正确理性地对待爱情,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不顾对方的感受,甚至是粗暴对待爱情,对别的追求者进行打击报复,甚至采取极端的武力手段解决问题[5]。

2.2.2 逃避竞争,缺乏自信心

进入大学以后,很多大学生不具备竞争的意识和能力,对竞争采取厌倦怠慢的态度,不愿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种竞赛及社团活动,竞争意识慢慢淡化。例如,有的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总是采取沉默的方式回避讨论,不愿把内心的想法拿来与同学分享,或因为怕说错话而患得患失,还自诩奉行的是“中庸之道”;有的同学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对学校举办的各种竞赛活动更是远而避之;有的同学性格软弱,不敢提出一些公正合理的要求;还有的同学缺乏自信,过分贬低自己的能力等。现如今的很多本科生、研究生对于学业成绩都抱有“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心态,在学术研究方面也是“求稳不求胜”,只求能够通过考核,不求有过人的成就,这样的心理就是缺乏竞争意识的表现[6]。有学者研究指出,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加,竞争意识逐渐淡化,成就动机也慢慢降低。这些现象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目标的实现都是极为不利的。

2.2.3 不讲诚信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但与之相对应的社会主义道德还没有树立起来,由此导致一些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不讲诚信、不守承诺。在校学习期间,为了某些物质或精神利益,对待同学和老师欺上瞒下、不择手段,恶意拖欠几年学费不交、助学贷款到期不按时还款。参加工作后,没有认真工作的意识,无视单位各项规章制度,为了自己的短期利益,随时单方面违约和跳槽,给单位造成巨大损失[7]。

2.2.4 违规犯纪,伤害他人

部分大学生在竞争中一遇到挫折,心理就产生了巨大的不平衡,丧失了理性,不能找出失败的真正原因,不从自身找不足,而把失败归因于外界因素不利导致的,并采取敌视和暴力行为予以打击报复[8]。近年来,校园刑事案件频发就证明了这一点。像早年的马加爵案件,今年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件,以及各种在校园里不能正确对待爱情,情敌之间互相付诸暴力,甚至动用各种社会资源来“摆平”竞争对手,这种例子在大学校园里频繁发生。

3 大学生正确竞争意识培养的主要路径

大学生正确竞争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多层次、系统性的工程,通过分析上述竞争意识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的内容可知,造成竞争失范行为的原因是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竞争管理体制不健全和受外部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这其中既有内因作用,又有外因影响。因此,在树立大学生正确竞争意识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解决问题。外部方面,主要目标是为大学生创造良性的竞争氛围以及纠正和预防各种不正确竞争行为的发生;内部方面,主要目标是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道德观和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关系。

3.1 高校应建立健全大学生良性竞争机制

学校作为大学生竞争行为的主要平台,要在对大学生竞争行为进行合理规范的同时,应首先健全自身的管理机制,才能确保大学生竞争管理工作顺利有序进行。

3.1.1 建立大学生竞争失范的干预管理机构

大学生是一个正处在青年期的群体,心智还不是很稳定,容易发生冲动行为。高校应建立大学生竞争管理机构,应将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工作重心是消除大学生逃避过激行为后果的外部条件,建立过激行为惩罚机制,培养大学生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降低过激行为的发生概率。

3.1.2 建立大学生心理调节疏导机构

如何调动大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潜能去实现既定目标,是建立大学生良性竞争管理机制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竞争的残酷性在于有获胜的一方就不可避免地有失败的一方,如何克服失败产生的挫折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去科学分析产生挫折感等负面情绪的原因,并得出有针对性地解决对策,对有效管理大学生竞争行为十分必要[9]。可成立专业的心理疏导机构,如心理健康咨询室等。该机构要拥有一批受过专业培训、具有丰富心理辅导经验的教师或辅导员。通过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消除大学生在爱情、学业、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心理障碍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减轻心理负担,发挥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自觉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素质,为今后投入激烈的社会竞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机构的建立,可以使竞争个体更准确客观地分析认知自我,在竞争过程中更容易加强沟通与合作,最终提高竞争的成功几率。

3.1.3 积极为良性竞争创造氛围

大学生竞争失范行为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影响,大学生不良竞争行为也是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行为的一个缩影。因此,要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实践活动,让其在社会实践中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就要为大学生创造积极的竞争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入的,如何创造一个良性积极的竞争环境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性工程。高校教学环境包括校园文化、校园硬件设施、学习氛围等[10]。第一,高校的校园文化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诚信做人、开拓进取,以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为目的。第二,校园硬件设施建设主要是增设竞争道德宣传栏、警句牌、灯箱等,精心设计宣传语,在校园里培育良好的竞争文化氛围。通过校园广播、板报、校报等载体,向学生传播良性的竞争文化。通过显性灌输和隐性灌输,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第三,高校应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规范办学行为,为广大师生树立良性竞争形象。第四,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坚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形象,处处为学生做表率,以崇高的师德感染、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塑造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竞争道德。第五,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大力倡导诚信教育。诚信是大学生就业的金字通行证,任何企业都不会拒绝一个诚实可靠的员工,并且诚信还是一个员工能在一个企业长期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要让学生尽早地明白这个道理,才能更快地适应社会,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

3.2 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竞争道德观念

当代大学生多数已具备了强烈的竞争意识,但对于竞争的目的还不是十分明确。长期的激烈竞争甚至导致他们变得心胸狭隘和极端自私自利。因此很有必要重新认识我国社会的竞争目的。我国现在所倡导的竞争,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竞争,所坚持的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它既不是自然界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竞争。社会主义竞争的根本目的是经济大繁荣、社会大发展、解放生产力、造福全社会。当代大学生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全面发展,但实现自我价值要与造福社会、服务社会的目标相一致,否则,就变成了极端功利主义。因此,理解竞争目的的社会性内涵,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使大学生在参与竞争时能够保持客观理性的头脑,直面充满挑战的人生,从知识、经验和品德等方面不断积累,积极做好竞争准备。

3.3 正确理解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关系

竞争与合作早已不是新鲜的命题,但当代大学生依然有必要正确理解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关系。只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的竞争,只能使大学生的眼光变得狭隘和极端的利己主义,而且竞争带来的巨大的精神压力也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11];反之,只重视合作而不强调竞争,则又容易使学生缺少动力,容易产生疲倦懈怠,自身不能得到全面发展。在高校里,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他们既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在高校内部,无论是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之间都要形成既公平竞争又团结合作的良好局面,才能为大学生做好榜样,使大学生在隐形灌输中受到感染,养成遵规守纪、团结合作的习惯。在竞争过程中,竞争与合作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比如一些团体项目——篮球比赛、拔河比赛和优秀集体评比等,可以使团体成员内部产生共同的凝聚力,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为所属的团体能够在竞争中取胜贡献力量。在这种条件下,竞争与合作成正比,团体之间的竞争越激烈,团体内部的合作越高效。可见,团体之间的竞争可以促使团体内部成员之间加强合作、促进沟通,增进相互理解,进而高效地开展合作,提高整个团体的竞争力,竞争促进了合作,合作又推动了竞争。竞争与合作相互转换,集体在竞争中增强凝聚力,大学生在竞争中培养合作能力。人的道德观是人心灵的指南针,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生活和行为方式。因此,培养良好的竞争道德观对当代大学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竞争素质,才能够理性看待竞争,才不会因为竞争的激烈和结果的落差而产生心理不平衡和各种心理疾病,更不会滋生消极情绪而丧失奋斗的勇气。

[1]岑延远,聂衍刚.论个体竞争性的心理学研究 [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3):125-128

[2]曹荣清.竞争的心理特点与功能 [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1999(1):65-68

[3]白学军,王丽红.当代大学生竞争情绪体验特点研究 [J].宁波大学学报,2008,21(4)108-109

[4]刘靖炜,刘爱书.大学生竞争态度与五大人格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 ,2008,16(4):382-385

[5]陈国鹏,李鹃,陆芳.竞争态度量表 [J].心理科学,2003,26(2):332-333

[6]张恩惠,彭庆红.大学生竞争失范行为的社会工作矫治 [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4):21-22

[7]白群.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若干问题研究 [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6:32-39

[8]何绍红.浅谈大学生竞争素质的培养 [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6):21-23

[9]王晶晶.大学生竞争与合作能力状况的调查研究 [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1):36-38

[10]高远.大学生竞争心理品质的培养 [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2(6):60-62

[11]孔读云.论大学生自我意识及其培养 [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2007:24-28

G444

A

1673-2006(2013)10-0024-04

10.3969/j.issn.1673-2006.2013.10.007

2013-06-25

王蒙(1988-),江苏南京人 ,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通讯作者:汪先平(1963-),安徽六安人 ,硕士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周博)

猜你喜欢
竞争意识心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感谢竞争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