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仪式活动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策略

2013-08-15 00:53,朱
关键词:仪式德育情感

乔 凯 ,朱 平

(1.蚌埠医学院 药学系,安徽 蚌埠 233000;2.安徽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德育在教育系统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如何提升高校德育的实效性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探讨和致力解决的难题。我们认为,造成高校德育工作成效不高的因素,既包括外在环境的因素,也包括学校自身的因素。前者需要全社会的努力,短时间很难解决,而后者则需要德育工作者进行认真的反思。除了德育内容上现实性与针对性不强之外,还在于仪式等德育载体和路径上的缺失。“我们现在比以前任何时候都需要重振仪式和典礼,将其作为我们精神的燃料。”[1]11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仪式能够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情感等产生不可替代的正向功能。因此,厘清仪式及其形态,挖掘高校仪式活动的具体德育功能,明确高校仪式德育功能实现的条件,无疑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仪式的界定和形态

在现实生活中,仪式是一个使用度颇高的词语。大至国际事务,如国家领导人的迎送和会晤,国家之间各类协议的签署;小至个人事务,如毕业、结婚等典礼的举办。人们把仪式或仪式把人们引进到了社会文化、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人的一生中都是在仪式中度过的,社会生活也是由仪式来链接和展演的。但是,仪式的高频度使用并不代表都是正确地使用。事实上,人们把仪式作为一个贬义词使用的现象也屡见不鲜,甚至很多教育研究者和具体工作者也错误地赋予仪式以负面的形象。到底何谓仪式?我们试从学理上加以厘清。

(一)仪式的界定

“仪式作为一个研究的专门性词语出现在19世纪,它被确认为人类经验的一个分类范畴。仪式理论在当下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专门知识,甚至学术界还出现了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刊物,如《仪式研究》(Journal of Ritual studies)。”[2]3-4这也使得不同学科的学者可以在同一个学术平台上发表对仪式问题的见解。虽然如此,我们要给“仪式”这一概念下一个明确定义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前的定义一般都是从仪式的特征来下的,但被某个学者所强调的特征可能会被另一名学者拒绝,因为后者很容易找到一个现实的例子来证明某种仪式不带有这种特征。”[3]3问题的症结在于,仪式已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巨大话语,所以不可能有一种具体的特征能够在所有的仪式中都存在。为此,有的学者认为要对仪式这一概念进行准确界定是不可能的。但这样的态度于事无益。如果我们不想给仪式下一个普适的定义,只是为了具体研究的需要而建构定义则是可能的,通常这也是学术研究的明智做法。

考虑到研究的需要,美国人类学家格尔兹对仪式的定义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他把仪式理解为一种“文化的表演”,是“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4]1。我们认为,仪式是由文化所规定的具有周期性的社会行为,是一定群体价值、意义和信念的呈现与表达。本文在借用“仪式”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把在大学这一场域举行的具有重复性、象征性和程序性的教育活动统称为高校仪式活动。

(二)仪式的形态

仪式有很多种类,学界对此进行了很多探讨,然而很少有人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常见的只有一些简单的划分,如世俗仪式与宗教仪式,季节仪式与过渡仪式,反抗仪式与强化仪式等。加拿大学者格雷姆斯对仪式分类的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我们试对此进行探讨。格雷姆斯按仪式行为的差别把仪式分为“仪式化行为”、礼节、典礼、巫术、礼拜和庆祝。我们认为,格雷姆斯的仪式分类把仪式现象泛化了,动物的仪式化行为不能称之仪式行为,礼节是行为规范,只能算是仪式的一个组成要素,亦不能作为仪式的一个类别。

基于仪式的特性和目的,我们可以把高校仪式活动分为四种类型:一是通过型仪式,如团员发展大会、党员发展大会、成人仪式、高校学位授予仪式等。人生仪式是这类仪式的原型。人生仪式按特纳的理论可分为三个阶段:分离、阈限和聚合。在人生仪式中,我们正是通过分离仪式来打破原有的社会关系,与旧有的身份产生距离;通过阈限仪式来确认新的身份,脱去原有的身份,认知相关权利和义务;通过聚合仪式重新调整和建立社会关系,尽快适应新身份的转变。二是纪念型仪式,如升旗仪式、红歌会等。祭祀活动是这种仪式的原型。祭祀古已有之,它是“民众向民间神祗乞求福佑或驱避灾祸的一种行为惯例,它世代传承,具有相应的仪式制度。”[5]200三是欢庆型仪式,包括联欢会、表彰会等。这类仪式的原型是狂欢仪式。欢庆型仪式是指人们在天时、物候或约定俗成的固定时间中开展的庆祝活动。“这种仪式是通过某些或某一类行为来释放人们在这种特定时刻的期望、喜悦等特殊情感,最终使人类的某一类迫切期望、强烈喜悦等激情得以表达和展现。”[6]四是竞争型仪式,包括体育运动会开幕式、智力竞赛、演讲比赛等。战争仪式是这类仪式活动的原型。“战争仪式是一个群体为了保持自身成员的竞争力、增加危机意识和寻找新的精神领袖而模仿战争行为的礼仪。”[6]

二、高校仪式活动的德育功能

很多学者曾敏锐地觉察到仪式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和容纳的特有品质,如迪尔凯姆、马林诺夫斯基、道格拉斯等。仪式具有多种功能,但它与不同的仪式形态有关。同样地,在一个以教育为旨归的领域里审视高校仪式活动的功能,我们应该结合形态和特点来讨论仪式的功能。

(一)角色转换。大学中具有角色转换功能的仪式主要是通过型仪式。大学生在面临社会角色分配与转变的时刻,经常会有仪式与之相伴随。法国著名学者范热内普认为,“在任何社会中,个体的生命都是从一个年龄阶段到另一个年龄阶段,从一种职业群体到另一种职业群体的过渡……每一个事件都有仪式,仪式的基本目的就是使个体能够从一个明确的社会地位到达另一个界定同样十分明确的社会地位。”[7]19人在角色发生变化时通常会存在一定的适应困难甚至认同危机,“而各种‘通过仪式’的功能就是减少这种危机的影响以保持思想、情感和认知上的平衡。”[8]大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需要参加新生入学典礼,顺利完成学业需要参加毕业典礼,如表现优异者还有机会入党,又要参加党员发展大会和入党宣誓仪式。

(二)情感激发。大学仪式能够产生道德约束和价值指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其具有情感激发功能。每种仪式都有它的情感基调,如入党仪式的情感基调是庄严与敬畏;颁奖典礼的情感基调是欢快和表扬;纪念仪式的情感基调是缅怀和崇敬。大学仪式的语言、音乐、器物等要素都要与它的情感基调保持一致,这些视觉、听觉和触觉等信息进入到大脑皮层下区域的感觉中心,与大脑中海马所存储的记忆联系起来,激活身体系统产生情感反应,进而让特殊时刻所体验的情感在内心建立起来,此时理性并不参与其中。换句话说,仪式是被动的情感参与,而不是主动的理性认知。当仪式中的参与者说着同样的话语、做着同样的动作,他们就会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并时刻保持和唤醒人们集体高于个人的意识。

(三)文化传承。大学中的纪念型仪式明显地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纪念型仪式保证了信息的重新收录,使得内涵传媒性地显现出来,可称之为文化的传承纽带。“这种传承是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上进行的,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历史的延续,在空间维度上则表现为地域的拓展。”[9]从时间看,重要节日、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活动都是在特定时间通过周期性的仪式操演来再现、回顾与传承历史。在具体的仪式过程中,时间符号得以赋予特殊意义,它引导学生回顾历史,强化记忆。从空间看,校史馆等纪念场所除了占有客观的位置,其中的物件还被赋予了特定意义。当学生走进校史馆这个特定的空间,尘封的历史记忆就能够得到强化,一种特有的情感会油然而生,关于校训、校徽的理解也会进一步加深。

(四)道德教化。礼仪主要指仪式中的一系列行为规范,是仪式的重要组成要素,其具有很强的道德教化功能。杜威曾论证过礼仪与道德的关系,“礼仪的起源和道德的起源是同步的,礼仪的发展与道德的发展也是同步的。与此相应,礼仪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德形态,它的本质特征与普遍的道德形态是一致的。”[10]148礼仪蕴涵的内容,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礼仪既是人们交往的伦理守则,又是集体的观念意识,规范着个体的言行举止。

三、高校仪式活动德育功能的实现策略

从根本上讲,我们研究高校仪式活动的德育功能,最终的落脚点还应归之其德育价值的实现。因此,如何充分发挥高校仪式的德育功能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考虑到当前高校仪式活动开展的现状,我们认为要正确认知仪式,科学筹划仪式,精心组织仪式。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仪式活动的德育功能达到有机统一,从而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一)正确认知仪式,是实现其德育功能的前提。仪式作为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能产生应有的教育功能,完全有赖于组织者和参与者对仪式价值的理解及对其产生的认可。[11]其中,高校组织者对仪式的认知更是直接决定其功能的发挥程度。目前,很多组织者认识到仪式的价值并加以认真组织实施,也有些管理者没有认识到仪式的功能而导致流于形式。我们认为,仪式不是简单的校园活动,它可以承载学校历史、彰显社会文化,并规范学生的行为、引领学生的思想。同时,参与者的认知态度对仪式功能的发挥也至关重要。如果师生把仪式视为具有神圣性的一种活动,其功能就会得到充分地实现;反之,师生缺乏对仪式的敬畏,规范、隆重的仪式也会变得肤浅和苍白,其教育功能更无从谈起。

(二)科学筹划仪式,是实现其德育功能的基础。大学仪式要达到预期的教育功能,必须在准备环节做好科学的筹划。首先,仪式的开展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很多仪式尤其是通过型仪式都有相应的时间要求,提前和推迟都不能实现意义的渗透、角色的转变。其次,仪式本身需要设计,空间的选定、道具的使用、角色的安排、音乐的配备等都要周密思考。再次,需对参加仪式的师生进行思想动员和宣传发动,确保他们对仪式内容和程序都有较清楚的了解。实际上,组织者在学校仪式的准备环节做的还不够,尤其是很少对参与者进行动员和宣传,导致他们没有思想准备,进而影响仪式的教育效果。

(三)精心组织仪式,是实现其德育功能的保障。仪式教育功能的实现更多地体现在过程之中。“仪式过程由一系列相互衔接的程序组成,并通过一系列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符号表达出来。”[11]在一定程度上说,大学仪式的展演就是对这些象征符号进行有效编码、现场呈现、实现同化的过程。“这些象征性符号的意义解读和功能发挥依赖于规范化和程式化的系统展演,使其在特定的‘时空’中得到有效而充分的传递,使身处其中的参与者受到濡染,形成深切的心理体验,”[11]达成情感的激发。只有精心组织好仪式过程,现场所需要的欢快、热烈、庄严、崇敬的气氛才能被营造出来。师生置身于这样的场景中才会受到感染和熏陶,其观念行为、思想态度和情感意识才会伴随着仪式的进程而发生变化,高校仪式活动的德育价值才能最大程度地得以实现。

[1][美]特伦斯·E·迪尔,肯特·D·彼得森.校长在塑造学校文化中的角色[M].王亦兵,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2]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3]王霄冰.仪式与信仰——当代人类学新视野[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4]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6]余清臣.学校文化的载体:仪式建设[J].教育科学研究,2005(8)∶22-24.

[7][法]阿诺尔德·范热内普.通过礼仪[M].张举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8]倪辉.大学仪式的形态、特点及功能:道德教育的视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29-33.

[9]刘美娟.历史记忆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 [D].太原: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0:43-46.

[10][美]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1]刘礼明.大学仪式的缺失与重构[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5)∶116-122.

猜你喜欢
仪式德育情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十岁成长仪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仪式感重要吗?
情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