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少数民族双语数学教育质量的主因分析

2013-08-15 00:51央倩卓玛
数学教育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教育学双语少数民族

扎 洛,央倩卓玛

(1.青海师范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8;2.天峻县第一民族中学,青海 海西 817200)

1 问题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中国的少数民族教育得以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有了质的飞跃.就青海而言,到21世纪初,已形成了村办学前教育、乡办小学、县办初中、州办高中、省办大学的少数民族教育布局.学校规模、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模式得以普及,但就教学质量而言提升却非常缓慢,个别地方和学校的教学质量甚至出现了下滑,与当地普通教育质量相比,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更加明显[1~12].其中双语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导致了学生的理科学习兴趣偏移和文理方向选择的失衡,成了体现理科双语教学质量的晴雨表.究其原因,众说纷纭,归总就是双语模式的选择问题,地域环境的影响问题、教学资源不平衡问题,少数民族学生在智力上与汉族学生的差异性问题,藏族学生的思维习惯化和方式问题,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对日益丰富的科学事物的准确翻译问题等.那么制约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质量的主因到底是什么?固然地域、教学资源等对教育质量的提升有影响,地域环境原因没法彻底改变,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地广人稀、大分散小聚居的现实还将长期存在;有些高海拔地区的学校每年的寒假长达 3个月,学生在校的学习周期与知识衔接上的矛盾依然存在;信息闭塞,基础教学资源的不均衡现象仍然存在,但在国家教育布局调整,优势教育资源整合,基础教育设施投入加大等政策的不断出台和落实的前提下,地域环境恶劣、教学资源不均衡等对民族地区双语教学质量的影响将逐渐减小.对于教学模式选择的问题上,是选择第一类教学模式(教学用语为民族语言文字为主,加授汉语文)还是选择第二类教学模式(教学用语以汉语为主,加授民族语文)无论地区教育行政部门还是一线教育工作者都已达成共识,都认为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采用学生最熟练、有助于思维习惯和思维转换的语言文字做教学用语,同时加强辅助语言和文字的学习.即使个别地区存在的行政干预,随意变更教学模式的现象,主要还是提升教育质量心切,依然处于尝试和寻找适合当地双语教学的摸索阶段,在正确认识当地教育现状和问题根由之后,教学模式的选择也就迎刃而解了[13~23].至于少数民族学生在智力上与汉族学生有显著差异的问题在诸多文献中都给予了分析和研究,除却地区教育基础和家庭、社会教育环境的影响因素外,不存在显著差异,是非民族基因问题.那么使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质量难于进一步提升的主因究竟是什么?藏区文理科高考的比例大约为7:3,与全国的比例刚好相反,为何文科考生多而理科考生少,数学为何成了民族学生们害怕的科目,数学成绩为何普遍低下,数学为何成了学生放弃理科学习的原因等诸多问题困扰着研究者,带着这些问题研究者对青海省开展藏汉双语教育的学校进行了调研.

2 研究方法及时间

根据欲了解的情况制作了青海省民族中学基本情况调研表,拟定了访谈提纲,采用了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法.调研时间为2012年4—6月,历时两个多月.

3 研究对象

青海省共和县民族中学、贵德县民族中学、贵南县民族中学、兴海县民族中学、同德县民族中学、称多县第一民族中学、称多县第二民族中学、刚察县民族中学、天峻县第一民族中学、化隆县民族中学、尖扎县第一民族中学、尖扎县第二民族中学、囊谦县第一民族中学、囊谦县第二民族中学、曲麻来县民族中学、同仁县麻巴民族中学、同仁县民族寄校、同仁县民族中学、循化县藏文中学、治多县民族中学等 20所初级中学,果洛藏族自治州由于放虫草假(每年5月10日左右至6月10日左右学校放假采挖冬虫夏草以增加牧民收入)未能采集数据外,基本涵盖了青海省实施藏汉双语的所有初级学校.

4 基本情况

青海是多民族聚居省份,现有53个少数民族成份,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全省有6个民族自治州、7个民族自治县、28个民族自治乡,民族区域自治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8%.据全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全省常住人口 562.6万,少数民族总人口264.3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6.98 %,其中藏族137.51万人,回族83.43万人,土族20.44万人,撒拉族10.71万人,蒙古族9.98万人,其他少数民族2.25万人,基本形成大散居、小聚居的分布状态,是除西藏、新疆自治区之外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省份,居全国第三位.5个世居少数民族中,藏族和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聚居区的中小学实行藏(蒙)汉“双语”教学;土族和撒拉族有语言无文字,中小学实行汉语教学,汉语环境较差的边远农区小学用本民族语言辅助教学.从发展总量上看,民族教育在全省教育中占有很大比重,截至 2010年底,全省各级各类民族学校1 170所,少数民族在校生56.06万人,占全省学生总数的50.88%,超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民族教育覆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个学段.

5 基本数据

这20所初级中学共有375个班级,17 879名学生,其中:一类模式班级 195个,二类模式的班级 180个;男生9 114名,女生8 783名;汉族40名,藏族17 768名,蒙族48名,其他41名;学习用语是双语的有15 038名,单语(汉语)2 859名.这20所初级中学的13个学科共有1 074名教师,其中:数学教师190名,汉语文教师167名,藏语文教师235名,物理教师74名,化学教师38名,生物教师32、政治(思想品德)教师71名,历史教师60名,地理教师43名,英语教师99名,体育教师2名,音乐教师13名,美术教师20名;汉族教师204名,藏族教师824名,其他民族教师46名;专业对口的686名,不对口的388名.研究生学历27名,本科学历670名,专科学历369名,中专(中师)及以下8名.

6 结 论

在访谈和问卷调查中了解这些初级中学毫无例外地遇到任课教师与专业不对口的问题,专业不对口的比例平均达36%以上,就连数学这样的主课也是190名双语教师中非数学专业教师达74名之多,39%的非数学专业毕业的教师在教授数学课程,43名地理老师中地理专业毕业的只有6名;政治、历史、生物等课程的更不用说.

学历结构从量和面上看这些初级中学教师的学历结构基本趋于合理,但学历结构并非是知识结构的“映像”,大多数教师是中专(中师)毕业,经后期在职学习获得非相应专业(专业不对口)的学历.研究者在访谈时老师们也坦言,自己担任的课程自己也弄不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只好照本宣科,拿着教科书在读,没法吃透教材,教材中的知识他们也似懂非懂.由于专业老师的缺乏,多所学校只能由相近专业甚至非专业的教师担当专业课的教学.如此看来,双语专业教师队伍不仅数量不够,而且专业素质不高,由这样一些“门外汉”教授专业学科知识,不能否定这些教师的热忱和奉献,但仅靠热情是不够的,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甚至要有汲水造水的功能,做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制约青海藏汉双语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的主因是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如果有一支数量充足、专业合格的各科双语师资队伍,双语教育的质量就会从根本上得以保证,随着数学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民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都将得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理科学习兴趣一定会被充分激发,这样,民族地区文理教育失衡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藏区文理科考生的比例就会趋于正常.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了,教学模式的选择问题就会是遵循教育规律的科学选择.如果双语师资的双语能力强,精通汉藏两种语言文字,两种语言文字就会实现教学互补.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会根据需要而发展,只要有需要就一定会产生相应的词汇来表达,因此不存在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没法表达科学的问题,比如藏传佛教的研究热在全球方兴未艾,专家学者们惊叹佛教经典的翻译和论述如此精辟,佛教经典讲述的可是人类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活动,是哲学,这些深奥的哲学问题都能表述清楚,客观现实存在的事物还有表述不清的吗?

7 对策建议

为解决制约少数民族双语数学教育质量的主因——教师队伍.鉴于目前各学科双语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低下、编制有限,又滥竽充数者多的问题,建议:

(1)充分发挥少数民族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的作用,加大各学科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2)尽快出台各学科双语教师资格认定办法.双语教师资格认定除了满足中国教师资格认定的所有条件之外还需通过类似于MHK4级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等级考试,比如藏文水平等级考试(ZSK),以及学科背景考查,不能因为双语教师自身的水平原因导致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永远落后于普通教育,要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

(3)编制规划部门除了要及时核定各校的编制外,核定编制时要充分考虑双语教学的难度和工作强度(几乎是普通教学的双倍).

(4)支持和引导地方师范院校和民族师范院校积极开设少数民族教育所需的各类专业.现有的帮助提升教育质量,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没有的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创办.

(5)加大对双语师资的置换培训力度.如果不采用置换方式培训,那么那些水平稍好一些的双语师资将无法脱离教学岗位参加培训.

(6)利用“国培计划”加强专业不对口教师执教学科教学能力提升培训.

[1] 周莹,唐剑岚,黄国稳.初中生数学认识信念的SEM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8,17(2):31-35.

[2] 张维忠,孙庆括.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初中数学教科书比较[J].数学教育学报,2012,21(2):44-48.

[3] 阿呷热哈莫.如何准确理解双语教育概念[J].中国民族教育,2012,(3):37-38.

[4] 孙建华.浅析影响当前双语教育的主要因素[J].当代教育科学,2003,(17):28-30.

[5] 戴庆厦,关辛秋.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1):112-115.

[6] 巴桑卓玛.西藏基础教育阶段双语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18-20.

[7] 刘国庆,盖云英,王勇.“双语教学”在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创新[J].大学数学,2006,(4):23-25.

[8] 丹珠昂奔.关于新时期的民族语言问题[J].民族翻译,2008,(1):3-12.

[9] 黄秦安,刘达卓,聂晓颖.论数学欣赏的“含义”“对象”与“功能”——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欣赏问题[J].数学教育学报,2013,22(1):8-12.

[10] 徐文彬.试论数学文化视域中的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13,22(1):13-17.

[11] 王名扬,徐沥泉,徐利治.论一种缘自认知心理学及教育学研究的数学认知过程[J].数学教育学报,2013,22(1):33-36.

[12] 范忠雄,马少仙,王锦莉.甘肃哈萨克族和蒙古族六年级学生数感差异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3,22(1):44-46.

[13] 申玉红,杨启祥,周长军.云南德宏傣族服饰中的数学文化[J].数学教育学报,2013,22(1):66-69.

[14] 代钦.多元文化形态下的中国数学教育——对中国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的一些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13,22(2):1-4.

[15] 贾旭杰,孙晓天,何伟.关于民族地区数学课程难度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13,22(2):33-36.

[16] 徐利.杜郎口模式下的数学课堂教学[J].数学教育学报,2013,22(2):99-102.

[17] 申玉红,杨启祥,周长军.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研究成果综述[J].数学教育学报,2012,21(2):17-19.

[18] 孙晓天.关于中国数学课程传统的分析与思考——以小学数学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12,21(3):1-6.

[19] 巴桑卓玛.藏汉中小学生对数的认知水平研究——以四年级与八年级学生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12,21(4):44-47.

[20] 何伟,贾旭杰.民族地区理科教育向纵深发展的思考暨教育部民族地区中小学理科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J].数学教育学报,2012,21(4):100-101.

[21] 戴风明.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缺失与对策[J].数学教育学报,2011,20(6):74-76.

[22] 徐永琳,范忠雄.藏族地区藏汉双语数学教育现状与对策[J].数学教育学报,2011,20(4):67-70.

[23] 嘉仓·梁广交.论授课语言对阿坝牧区藏族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J].数学教育学报,2011,20(4):71-74.

猜你喜欢
教育学双语少数民族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对我国音乐教育学 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