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职业发展、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以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为例

2013-08-20 00:58彭远菊杨维杰崔文锐卢兰丹
科技视界 2013年5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职业高职

彭远菊 杨维杰 崔文锐 卢兰丹

(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云南 普洱665000)

《职业发展、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课程的前身源于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我国是一门新兴课程,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1]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念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的主渠道, 是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了解就业政策、掌握求职技巧、提升就业能力的有效方法。

国务院办公厅在2007 年初发出的《关于切实做好2007 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7]26 号)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为贯彻落实其精神,教育部办公厅在2007 年底下发了《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 号),明确提出“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严格按照“教高厅[2007]7 号”文件要求,于2008 年春季学期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纳入了全院公共必修课,通过这几年的课程教学以及学生就业工作中呈现出的问题与不足,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职教课改、高职人才培养理念,课程组于2011 年向学院提出了“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申请,学院经过在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中研究讨论后,决定在2011 级学生中按照课改进行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

1 课程改革的背景

自1999 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后,在短短的五六年中,大学招生扩大了将近3 倍,“大众化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称:2013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史上最多、将达到699 万、累计未就业人数将继续增多。 如此大的就业压力,引发了高职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他们有着对就业诸多的困惑、迷茫、焦虑;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社会职业状况以及就业心理调适。

我院在2008 年、2009 年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时,将课程安排在顶岗实习前的一个学期,课程内容包含: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求职信息搜索、简历制作、攻克面试、求职陷阱防范、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求职心理调适;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就业形势更为严峻,2009 年国家出台了《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公告中明确指出“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为在学生中普及创业意识教育、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自主创业政策,2010 年我院在课程内容上增加了“创业教育”。

通过几年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就业工作部门、教学课程组发现了该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离校前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确实对学生们即将的求职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很多同学由于在校期间没有对就业进行深入思考和规划、或者只是简单的想法没有付诸行动,离校前的就业指导课程显得有些仓促、有点治标不治本,必须纠正学生“到毕业才关心就业”的思维习惯,进行全程化、系统化的课程教学,让学生能真正成为“就业的主人”。(2)“就业指导”以单一的公共课程教学形式开展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 应结合专题讲座、素质能力拓展选修课、技能竞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等来补充公共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3)课程教学侧重于理论、指导性与操作性不强,则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无法真正引导学生对就业的思考、实践。

2 课程改革情况

2.1 构建全程化、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四+2+N)

2.1.1 四个项目、四个学期的公共必修课

就业指导强调的是贯穿于培养和就业全过程,为毕业生就业而开展的一切指性导工作,强调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开发人的潜能,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第一需要的教育指导。[2]全程化就业指导教育就是在学生整个学习阶段将就业指导课贯穿其中,通过整个学习阶段对学生进行一系列就业指导教育,着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云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云教高[2008]59 号)和《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管理办法》(热院[2008]15 号)等文件精神要求,深化我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我院于2010 年实施了教学模式的改革(采用“2+1”模式,即两年的基础课、专业课学习加上一年的实习实训教学),于2011 年学院研究讨论并批准了就业指导课程组提出的课改申请,将就业指导课程更名为《职业发展、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并分阶段(四个学期)、分项目(四个项目)进行授课,四个项目分别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职业生涯规划”安排在第一学期上,让学生对大学生三年有个较为清晰的学业规划, 对职业生涯有所定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与求职陷阱防范”安排在第二学期上,让学生熟悉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政策并增强求职陷阱的防范意识;“创业意识教育”安排在第三学期上,让学生们了解创业政策,培养创业意识;“求职技能、求职心理调适和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安排在第四学期上,指导学生进行简历设计、面试,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调适、角色转换。

2.1.2 2 门素质能力拓展选修课

表1 《职业发展、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安排表

《职业形象设计与训练》、《KAB 创业教育》 两门素质能力选修课都安排在第四学期,是对公共必修课的一种拓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职业形象设计与训练》主要通过职业形象设计基本理论和实践训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职业形象设计的方法和专业技巧,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规范,提高综合能力;《KAB 创业教育》主要传授创业知识、锻炼创业能力、培养创业精神、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2.1.3 N 个专题讲座

N 个专题讲座,是对公共必修课、选修课内容的延伸、补充与拓展,按照我院课外学分的要求,学生听8 次讲座记为一个学分、方可毕业。 由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各系部组织针对不同职业发展方向的就业政策相关讲座(专升本、参军入伍、自主创业、公务员考试、“四个项目”计划等);由资深教师开展针对职业素养方面的专题讲座(学分制与大学生素质培养、角色意识及人生、职业素养的内涵及提升、成功的八大要素等);邀请企业专家举办产业、行业分析的专题讲座(咖啡产业、茶产业、园林就业前景);邀请成功毕业生就业典范,结合自身情况谈择业、就业、创业,与学生们分享就业中自己的所做、所思、所获。

2.2 融入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职业发展、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课程应当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与学”融为一体。因此,《职业发展、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课程必须以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来吸引学生、打动学生。将讲授法与案例分析法相结合,骈弃传统的老师只讲理论,没有实例或者贴近学生实际的实例;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形象、直观、生动分析,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借助多媒体的功能,利用生动形象的图片、丰富多彩的影相资料,增加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结合教学内容、专业和行业的特点,运用任务驱动和行动导向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任务完成中掌握知识、技能;将专业认知、课程实训、综合实训、专业实训、社会实践融入到就业实践基地、就业工作岗位;运用场景模拟法,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预演未来职业生涯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服务意识以及职业角色;通过采用活动体验和讨论相结合的办法,结合课程教学任务设定团队训练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团队活动的参与过程中理解团队的作用、强化团队精神、建立团队合作意识。[3-5]

2.3 多种活动形式作为课程教学的补充

要培养学生主动就业的意识, 单纯的课程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多种活动形式作为有效的补充,比如:就业技能竞赛(面试大赛、简历设计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设计大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专业兴趣小组建设、社会工作、模拟面试等,通过训练及实际操作演练,激发其内在动力和积极性,挖掘其自身潜力,在操作中学习,在训练中反思,在演练中成长,提升毕业生求职能力。[6]开设就业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矫正自我认知偏差、职业认知偏差、社会认知偏差,正确认识职业自我,学会职业心理测评、职业世界与职业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学业规划;培养学生的一些基本的心理技能应对就业压力,建立适度的期望值,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针对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提供求职心态调适和就业心理的疏导,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在就业问题上遇到的各类求职困惑,增强就业自信心。[7]

2.4 强化创业教育

学院根据学生特点及教学改革情况, 经历了创业教育从无到有、从零星开展创业教育讲座到进入课程教学,从创业意识教育和普通教育到素质教育和创业对象主体教育的三个阶段,逐渐形成了课程系统服务学生就业创业的教育需要。 通过教学实践的探索,第三学期针对全体学生开展“创业意识教育”,使学生在全面认识就业、培养正确的就业观的同时,了解创业并普及创业意识,鼓励和激发一部分有创业心志的学生培养创业理念并开始为今后的创业做前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经过创业意识教育,筛选出部分有意愿创业的学生,在第四学期开设《KAB 创业教育》素质拓展选修课,讲解企业组建、管理与经营的基本知识,传授创业风险评估与规避、创业技巧和创业精神等内容,逐渐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结合专业和兴趣爱好的创业项目进行系统分析,以商业游戏模拟创业活动并培养创业者基本素质与能力, 为学生今后成功创业奠定坚实基础。另外,我院积极营造创业文化和创业氛围,通过学生在专业兴趣小组、创业基地中探索创业途径,感受创业过程,在学校环境培植接近真实的创业环境,锻炼提高学生应对各种困难和问题的能力,提升创业能力,促进创业就业成功。

3 课程改革后的效果

3.1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就业指导课改后,不仅实现了全程化就业指导教育,而且能使各种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促动了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为各种就业技能竞赛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学生参与竞赛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学生主动参与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专业兴趣小组的兴趣明显提高,为专业实践课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将学院有限的资源得到了充分的运用,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业能力。

3.2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教育,能在学生们刚进入大学时就引导其进行合理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学业规划,学生群体的职业生涯观念觉醒觉醒,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对自身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能较为客观地认识自我和社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立足当前的社会形势、正视当前的就业现实、摆正自己的位置,对未来的职业目标有较为清晰的定位。 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科学手段融入课程教学,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促动了他们理性的规划;通过参与多种就业相关活动,在做好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的同时,拓宽了自己的视野,找了自己努力的方向。通过四个学期不间断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同学们能在紧而不松的状态中,不断地提醒自己、约束自己、鞭策自己,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就业理念,掌握就业的基本途径和技巧方法,增强就业竞争意识,提升就业竞争能力,为顺利实现就业、进行创业创造条件。

3.3 推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 号)中指出:改革培养模式,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发展、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现阶段作为公共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8]高职学生就业的状况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发展、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会及时了解社会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随时关注市场的变化,捕捉最新的市场信息;同时,学校会结合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特点,对专业和课程设置做出及时的调整,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更新,实施灵活的修课制度和弹性的学分制度,构建高职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这对推进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起着积极的促动作用。[9]

4 结语

就业指导课程是一个系统化、连续化的课程体系,具有丰富而复杂的内容,也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体系,随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系列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师资队伍的不断专业化,相关就业指导经费的配套,必将提高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质量,从而,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

[1]李会先,李松林.“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30):133-135.

[2]李永灿,周杨锋,张永仟.高职院校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创新[J].人力资源管理,2008(14):123,127.

[3]刘欢.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现状及对策分析[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1,9(4):31-34.

[4]姚晓辉.大专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研究[J].科技信息,2012(7):314,351.

[5]郑纯.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15):89-91.

[6]罗玉华,黄彦萍,游敏惠.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2):60-63.

[7]贾睿琦,马文萍.后金融危机时期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2):1-2.

[8]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 号)[Z].

[9]冯晓艳.《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意义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9(20):204-205.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