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假单胞菌医院分布及药敏分析

2013-08-20 08:23
中外医疗 2013年2期
关键词:培南内酰胺酶铜绿

韩 晶

安阳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河南安阳455000

铜绿假单胞菌是比较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属于革兰氏阴性非发酵菌,院内感染重要病原菌之一。特别是一些重症及免疫低下病人,例如ICU,呼吸科,脑外科一些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病人,血液病人,烧伤病人,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具有先天和后天获得的多重高度耐药性。因此,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对控制院内感染有重要意义。为探讨该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为探讨该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为临床控制医院感染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依据,该研究参考美国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抗微生物敏感性执行标准对 2010年5月—2012年4月间1 036例从各临床科室送的标本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了药敏试验并做了耐药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菌株来源于该院临床各科室送检的标本,包括从痰液、脓液、血液、胸腹水、尿液等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

1.2 方法

细菌采集、分离,均按照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鉴定和药敏使用SENSITITRE ARIS2X微生物自动鉴定分析仪,并按照美国实验室标准化协会的标准判断结果,质控菌株为ATCC27853铜绿假单胞菌。

1.3 统计方法

药敏分析采用WHONET5.4系统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铜绿的检出情况

2010年5 月—2012年4月共检出铜绿假单胞菌1 036株。其中在各科室分布情况:ICU 51%,外神经科14.3%,呼吸科11.9%,普外9.1%,其余科室不足5%。在各标本中所占比例,分别为:痰液62.4%,分泌物 25.1%,尿液3.0%,血液1.5%,其它标本9%。

2.2 铜绿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率

铜绿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率,见表1。

表1 铜绿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率

3 讨论

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各个地方。也存在于人体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部位,为条件致病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繁殖能力强,生长条件要求低,致病力也很强[1]。铜绿假单胞菌主要从痰中分离,表明改菌主要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研究结果显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易引起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机械通气是引起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重要原因,气管插管会破坏咽部正常屏障,导致细菌进入支气管肺组织。雾化器、湿化器、输氧管的污染可使定植于呼吸机的细菌形成气溶胶进入呼吸道造成感染。由于ICU和呼吸科是使用机械通气最多的科室,所以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率最高的病区,因此应严格掌握插管指征[2]。

随着很多新型药物,免疫抑制剂和一些介入性治疗技术的应用使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和耐药性都有增加的趋势。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复杂,有多重耐药的特性,能天然抵抗多种耐菌药物,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主要产生多种抗菌活性酶,象β-内酰胺酶,金属酶,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修饰酶。还能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如外膜孔蛋白D2(oprD2)缺失。另有生物膜和外排机制也是导致铜绿耐药的重要原因[3]。药敏结果显示,磺胺耐药率最高,达到75.1%,其次为庆大霉素为48.8%,黏菌素及多粘菌素耐药率低,但因其肾毒性较大,临床上已很少使用。头孢塞肟和头孢派酮耐药率也较高,分别为48.2%和41.6%,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为10%,相对偏低,这可能与酶抑制剂能和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结合并使之失去活性,因此保护了酶复合制剂中的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使之免受酶的水解而保持药物的抗菌活性的原因[4]。阿米卡星和头孢他啶耐药率也较低,均不超过15%。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体外活性较好,分别为2.9%和7.7%。碳青霉烯类是一类高效广谱抗菌药,对大多数β-内酰胺酶稳定,也和第三代头孢菌素无交叉耐药性,与青霉素结合蛋白的亲和力很强,并有强大渗透力,杀菌活性强大的特点。虽然具备这些优点,但临床应用也需谨慎,避免过度使用引起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的产生。曾有报道,研究发现大量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易引起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5],但该院上述两种药物耐药率并不高,提示该院对碳青霉烯类药物尚未过度使用。

综上所述,医院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性非常严重,为了预防控制临床铜绿假单胞菌导致的感染,应加强此细菌的耐药监测,及时联系临床,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可靠依据,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1] 黄连江,梁小亮,张晶,等.该院近两年来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分析[J].吉林医学 2011,32(3)475-476.

[2] 文细毛,任南,吴安华,等.864例次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特征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6):2416-2418.

[3] 黄智明.外科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0,24(2):85-86.

[4] 施凯舜,赵先胜.医院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4):2005-2010.

[5] 刘行起,曾桂芬,费燕楠,等.397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4):4018-4019.

猜你喜欢
培南内酰胺酶铜绿
产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研究现状
槲皮素改善大鼠铜绿假单胞菌肺感染
共代谢基质促进铜绿假单胞菌降解三十六烷的研究
注射用多尼培南体内抗菌活性研究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的最新研究进展
产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Cica-Beta Test试剂盒检测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金属β-内酰胺酶的评估
铜绿假单胞菌金属酶及整合酶的检测
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牛奶中β-内酰胺酶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