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农业生态园区规划设计

2013-08-21 06:51陈建新任秀莉
山西建筑 2013年4期
关键词:生态园生态农业园区

陈建新 任秀莉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0 引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优美,农业经营类型多样,农业文化丰富,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因此在我国发展乡村旅游具有优越的条件、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1]。农业生态示范园与传统的农业园区的建设理念不同,它结合了传统农业与旅游业,以农村生活文化和农业文化为核心进行规划设计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的一种可赏、可尝、可娱、可劳等活动的农业,让旅游者充分体验新型的现代农业。农业生态园具备丰富的科学研究价值,笔者以武汉市江夏区法泗镇农业生态示范园为研究实例,对农业生态园的建设和发展进行初步探讨。

1 项目区概况

法泗镇坐落于武汉市的南大门江夏区地处武汉“1+8”城市圈南部枢纽,居武汉经济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合围之中,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素有“楚天首县”之誉。项目区占地7 477亩,总计492户,人口2 344人。建设之前,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农民收入水平、农村居住环境都十分落后。江夏区在城乡统筹上再下功夫,通过工业化反哺农村城镇化进程,结合南部地区的生态特点,江夏打造“两型”现代农业,重点发展了都市农业、循环农业、特色农业等个性鲜明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和农业循环经济产业群。目前,在江夏南部地区,已形成12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11万亩花卉苗木基地、47万亩名优水产养殖基地。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新农村、新社区、新家园”的要求,顺应农民意愿,结合公司实际,确立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发展战略,对周边法泗村、大路村和珠琳村3个村13个小组逐步推进土地流转建设新农村。

2 规划目标和原则

2.1 规划目标

法泗镇农业生态示范园将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总体上把握法泗镇农业现状,遵循景观生态原理,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坚持多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将第一、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农业多种功能,将江夏法泗镇农业生态园打造成为集“观光、种植、养殖、休闲、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效现代化生态农业基地,达到生态平衡、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企业发展和地方财政增益。

2.2 设计原则

2.2.1 生态原则

生态农业园应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景观资源,将人类活动行为对环境的冲击与破坏减少到最低,采用先进农业实用技术对当地的特色资源进行开发,同时也使生态体系与自然资源均衡发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园区规划的生态原则是创造恬静、适宜、自然的景观环境,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平衡美好目标的基本原则,是提高生态园区景观质量的基本依据。

2.2.2 经济原则

农业生态园是利用农村生活、农业活动、农村景观资源规划设计成为一种民众体验与休闲的游憩产业。园区规划设计过程中将经济生产与园区建设相结合,例如园区中的各类采摘园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进行规划设计时要以景观设计基本理论为指导,在采摘期方便游客进行采摘活动,在非采摘季节时其特有的景色也能吸引游人,以达到更好的经济效益。

2.2.3 系统整体性原则

农业生态园区作为一个功能整体,是环境主题和环境个体之间交互运动形成的一个生态系统,系统整体原则要求农业生态园景观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的连贯、各个景观要素之间的协调、各个景观实体要素之间的整体性把握,以及生态农业园区区域内景观的整合。

2.2.4 地域乡土化原则

乡土化是体现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农业景观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因此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充分的利用各地区当地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文化,即当地的建材和植物材料,创造一种浓郁的地方传统风格。

2.2.5 参与性原则

农业生态园区具有广阔丰富的空间,其极富有参与性。城市到处是高楼林立,大家缺少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园区的采摘区让游客体验到劳动的乐趣、收获的喜悦,给大家创造一种娱乐休闲的生活方式。

3 市场SWOT分析

3.1 优势分析

3.1.1 交通区位优势

交通条件是发展沟域,繁荣地区经济的动脉,也决定了当地承载入境人员的能力。作为武汉市的南大门,江夏区地处武汉“1+8”城市圈南部枢纽,东与鄂州、大冶毗邻,南与咸宁交界,西与武汉经济开发区隔江相望,北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接壤,具有近距离吸纳两大国家级开发区产业辐射的区位优势[2]。城乡路网发达,城区距天河机场、汉口火车站、武昌火车站、武汉客运港均在30 km左右,水、陆、空运联系全国、通达八方。这里区位优势突出,交通极其便利,素有“楚天首县”之誉。

法泗镇境内东西、南北两条公路交叉延展,加快了区与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往来,同时,项目选址怡山湾位于拟拓宽20 m的009县道马法路沿线;东面距离京港澳高速公路10 km,107国道15 km;西南面距离扩建中的军、民、货三用机场30 km,多种交通枢纽加速了区与省之间的人员往来与货物运输。有利的区位优势为打造城市旅游新亮点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1.2 产业优势

在怡山湾生态农庄基础上,法泗镇生态农业已初现雏形。在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新项目,配置新产业,科学布局,优化整合,已初步形成养殖基地,年出栏5万头生猪和年出产30万kg鲜鱼;种植基地,年产莲藕160万 kg,有机蔬菜425万kg和林果730万kg。在养殖区依托生猪养殖的基础已建设好四座大型沼气池,“猪—沼—菜、猪—沼—渔、猪—沼—莲藕、猪—沼—果、猪—沼—电”的循环经济模式已颇具规模。

3.1.3 政策优势

《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及《政府工作报告》都把加强新农村建设列为了工作重点,武汉市2012年将开设7个乡镇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打造城乡一体化。法泗镇隶属其中江夏区107国道沿线绿色家园生态工程,“十一五”期间,法泗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年年攀升,总额超过亿元以上。五年来,全镇“家园建设”的投入资金超过2 000万元,道路建设的投入资金超过4 000万元,村级办公场所的建设资金超过500万元,法泗大桥、三叉港桥、新河船闸、新河节制闸的建设资金超过2 00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型建设资金超过1 000万元,机泵站维修改造、涵闸配套、当家塘建设等小农水建设资金超过500万元,先后完成了学校的标准化建设、教师周转房工程、福利院建设工程、卫生院达标工程建设。

3.2 劣势分析

目前法泗镇仍存在着农业生产规模的不经济、生产手段和耕作方式的落后、劳动力和土地及自然资源的浪费与不合理使用等现象,从而制约了法泗镇农业实现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3.3 机遇分析

2011年,国家将全面进行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倾斜会带来相应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法泗镇改造正处在新农村建设的活跃期,正好可以借着国家发展农村的契机,使法泗镇改头换面,改善民生,提高地区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地区的和谐发展,同时更好地引导农民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 总体规划

江夏区法泗镇新城区规划项目由养殖种植生态农业体系建设、现代农产品加工和新农村与生态游环境打造三类组成。其中:生态农业体系包含依托原有生猪养殖基础发展的养鱼基地、莲藕、有机蔬菜、林果基地和生态农业游览区;现代农产品加工包含各种环保型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新农村环境为现代农村新家园建设区。法泗镇农业生态示范园总体上把握了当地的农业生产现状与土地利用情况,在不破坏原生态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布局,目的在于实现生态农业景观化[3]。

4.1 功能分区

根据总平面的地理环境、自然特征以及功能布局,整个总体设计分为三个分区: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法泗镇新城区(见图1)。

4.2 景观规划

图1 法泗镇农业生态示范园总平面图(1: 2 000)

4.2.1 交通组织规划

在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园区之间拟铺设马法二路,方便农产品和加工产品的分流输出。考虑到农产品输出量大,且多为大型货车,马法二路规划为道宽24 m,双向四车道,沥青混凝土铺设。

规划区内道路系统机动车车流量一般不大,主要用于满足人员的疏散与换位。道路修建完成后,将出现双向车道,适合小型车辆的穿行,同时也有1条公交线路方便居民和区外游客进出。根据农业生态园地貌、地形、功能分区和节点的分布,同时结合园区管理的需要,整体考虑,统一规划来突出农业生态园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特点。园区主干道宽约7 m,连接园区的各个出入口,形成园区骨架系统;次干道宽为4 m,连接到各产业园景观节点;专用道为园务管理使用;游步道围绕生态园而建,宽1.5 m~2 m。

4.2.2 植物景观配置

植物配置应结合生态性的原则,营造四季有花,四季都有季相特色的生态景观。植物品种的选择以“适地适树”为依据,以生产性植物为主,观赏性植物为辅,绿化与美化相结合[4]。种植的具有体验功能的作物如采摘果树、花棚、蔬菜等不仅要考虑到其本身的经济价值,也要考虑到其本身的观赏价值。植物的搭配方式要根据其色彩、高矮、色味等特点来配置,植物品种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同时注重植物的多样性,既达到各功能区绿化植物与农业作物的协调统一,又要避免设计中产生消极的影响。

4.2.3 建筑景观配置

建筑设计体现法泗镇地区民俗文化,注重建筑的整体性,在表现不同建筑单体的个性的同时,注意建筑群体意识,形散而神不散。建筑景观配置原则为:1)建筑物格调应与生态园主格调协调一致,即以生态建筑为建筑物设计和建造标准;2)在建筑风格上形成生态园自己的特色;3)生态园的亭、廊和其他配套设施,可用简单、生态的框架,配上各种藤本植物,形成外观、色彩多样的各种生态建筑[5]。

5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日新月异,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农业生态园应运而生,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兼顾到大家生活环境的建设,创造一个生态绿色的家园。法泗镇农业生态示范园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在全园以建立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为目标,结合农林牧渔等各相关学科,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链条,为现代农业生态园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依据,对于园内的经济作物的种植,采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有机绿色栽培方式,主要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完美统一的体现[6]。三种效益的统一发展为生态农业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模式进行了新探索,同时为其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为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 郭焕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A].第二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2] 向先亮.税收计划管理研究——以武汉市江夏区税收计划管理为分析对象[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011:5.

[3] 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论“反规划”[J].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院专版,2005,29(9):64-68.

[4] 姜卫兵,陈 字,姜 鹏.论观光农业园区的景观表达特性[J].中国园林,2003(3):52-54.

[5] 倪 川.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浅析——以福鼎秦屿镇冷城村农业生态规划为例[J].福建林业科技,2012(3):33-35.

[6] 王为农.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4(3):31-34.

猜你喜欢
生态园生态农业园区
当周生态园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中德生态园的“活力”示范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阿尔乡沙漠生态园
一位90后的生态农业梦
西安航天城文化生态园揽月阁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