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扶正活血散治疗小儿慢性胃炎30例

2013-09-06 10:56元国红陕西中医学院咸阳712046
陕西中医 2013年3期
关键词:胃粘膜扶正健脾

元国红 周 莹 陕西中医学院(咸阳 712046)

小儿慢性胃炎是多种致病因素长期作用引起的胃粘膜炎症性病变,具有病因复杂,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等特点。其发病率国内外各家报道不一,但大量资料表明,本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多。目前研究显示,Hp感染与慢性胃炎成显著正相关性。有资料称,小儿慢性胃炎病例中,Hp阳性率>60%[1],可见Hp感染与小儿慢性胃炎关系密切。

周莹导师在运用中医药治疗儿科疾病方面取得了诸多的良好疗效,尤其是在儿科脾胃病的治疗上,以健脾扶正活血为治则,总结出经验方健脾扶正活血散,其在治疗小儿慢性胃炎中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07月~2012年03月跟随周莹导师在西安市儿童医院中西医结合专家门诊学习过程中,门诊就诊及随诊的患儿中,经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小儿慢性胃炎,且符合中医肺脾两虚型辨证标准的患儿60例,年龄2~17岁,其中男41例,女1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3岁7例,4~6岁8例,7~17岁15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3岁6例,4~6岁10例,7~17岁1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健脾扶正活血散,由黄芪、连翘各30g,党参、山药各20g,白术15g,丹参12g,茯苓、陈皮各10g,清半夏8g,蝉蜕、炙甘草各6g等药物组成。大便干燥者加当归;反复呼吸道感染者重用黄芪;食欲差,纳差者加炒山楂、炒麦芽;汗多者加五味子;咽红咽痛者加马勃;咳嗽者加川贝母等。以上诸药免煎冲服(均为三九制药公司免煎中药颗粒剂),2次/d,3个月为1个疗程(7岁以上患儿用以上剂量,3~7岁患儿用以上剂量的半量,3岁以下患儿用上述剂量的1/3量)。对幽门螺旋杆菌抗体结果阳性,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胃炎的患儿,采用Hp根除疗法,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2周。

对照组:口服中成药复方黄芪健脾口服液(成份:黄芪、莱菔子(炒)、白术(炒)、山楂(炒)、山药(炒)、桑叶、大枣,辅料为蔗糖、蜂蜜、苯甲酸钠(国药准字B20020561),疗程同治疗组。对幽门螺旋杆菌抗体结果阳性,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胃炎的患儿,采用Hp根除疗法,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2周。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纳差、厌食、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盗汗、口臭、磨牙、夜眠不安、大便干燥,腹部压痛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治疗组随症加减处方。治疗前及治疗3月后分别作Hp抗体(方法为生物芯片法,检测结果为定性:细胞毒素相关蛋白、尿激酶、空泡毒素相关蛋白),微量元素及血铅测定,免疫球蛋白IgG、IgM、IgA[2],上消化道钡餐造影,以观察临床疗效及Hp转阴情况、胃粘膜修复情况。

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胃粘膜增粗紊乱现象明显修复好转,Hp抗体完全转为阴性,临床症状与病理阳性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显效:胃粘膜增粗紊乱现象有所修复好转,Hp抗体部分转为阴性,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好转:临床症状减轻;无效:胃粘膜增粗紊乱现象未见明显修复好转,Hp抗体未见转为阴性或反而阳性率加重,临床症状较前无明显好转。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结果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结果提示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统计学比较[n,%]

讨 论 小儿慢性胃炎临床上以上腹部或脐周的长期(2周以上)反复疼痛或(和)不适感为主要表现,常伴纳差、厌食等症状。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反复发作的腹痛是多数患儿就诊的主要原因,而以纳差、厌食,面色萎黄或花斑、形体消瘦、多汗、磨牙、夜寐不安、大便干燥、反复呼吸道感染等为主诉前来就诊的患儿也并不少见。流行病学和大量临床资料显示,50%以上成人Hp相关疾病患者是在儿童期感染了Hp未得到及时根治所致,我国有资料报道40%儿童在10岁前有Hp感染。且儿童Hp感染与成人具有相似性[3]。小儿慢性胃炎的发生与年龄成正相关[4],有家族聚集性,且大多有胃肠道病的家族史,其传播途径为口-口或粪-口传播。

中医文献中虽无“小儿慢性胃炎”这个病名,但在诸多文献中均有类似病症的记载,应归属于中医“腹痛”、“胃脘痛”、“厌食”、“呕吐”、“泛酸”等范畴。根据中医理论,小儿正处于生长旺盛、发育迅速的阶段,但小儿脏腑柔弱娇嫩,脾胃薄弱,经脉未盛,易为内外因素所干扰,引起脾胃功能失调,而至腹痛或胃脘痛、厌食、呕吐等。小儿脏腑娇嫩,肺、脾、肾三脏皆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因此常表现出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特点。依据中医五行理论,肺与脾为子母关系,脾之运化赖之肺之宣发敷布,精微方能濡养全身;肺之主气赖脾之运化,精微不断充养,脾胃健旺,则肺卫自固,小儿“脾常不足”,则肺气亦弱。因此,小儿慢性胃炎在临床中以肺脾两虚型多见。

周莹导师治疗本病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把握患儿临床症状,给予辨症灵活加减,采用健脾扶正活血散,免煎冲服,患儿及家长均易于接受,治以健脾扶正,活血化瘀,使祖国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方中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之功效。党参味甘,性平,具有补脾肺气,补血,生津之功效;丹参味苦,性微寒,有活血祛瘀止痛之功效,三药共用为君药。白术、茯苓、陈皮、山药助健脾扶正益气之功,为臣药;配伍连翘,味苦,性微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效,既能清热解毒,又使温补不至太过。蝉蜕味甘寒,归肺、肝经;清半夏味辛温,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消肿止痛之功,共为佐药。炙甘草味甘,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之功,为使药。诸药合用,健脾益气,扶正祛邪,活血化瘀治疗小儿慢性胃炎肺脾两虚型尤其是恢复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现代药理学研究:黄芪具有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有广泛的抗菌作用。党参能调节胃肠运动,抗溃疡,增强免疫功能。丹参具有改善微循环,能改善血液流变性,能促使骨折及皮肤切口愈合,能保护胃粘膜,抗胃溃疡,具有抗炎、抗过敏的作用[5]。白术对肠管活动有双向调节作用,有防治实验性胃溃疡的作用,能促进细胞免疫功能。茯苓能降低胃液分泌,对胃溃疡有抑制作用。陈皮有利胆、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陈皮提取物有清除氧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半夏具有显著的抑制胃液分泌作用,水煎醇沉液对多原因所致的胃溃疡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蝉蜕有抗过敏,修复粘膜的作用。山药对实验大鼠脾虚模型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有助消化作用,对小鼠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连翘现代药理学研究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其抗菌主要成分为连翘酚及挥发油,具有抗炎、解热作用。甘草现代药理学研究具有抗溃疡,抑制胃酸分泌,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及镇痛作用,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过敏作用,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等。

健脾扶正活血散紧抓小儿慢性胃炎脾胃不和、肺脾气虚的病因病机,运用健脾益气,扶正祛邪,活血化瘀之法,灵活随症加减,在临床中治疗小儿慢性胃炎取得了良好疗效。

[1]陶可胜.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治及相关疾病[J].中国社区医学,2011,8(26):10.

[2]周 莹,史艳平.小儿厌食症100例微量元素、免疫球蛋白分析及辨证治疗[J].陕西中医,2007,28(3):265-266.

[3]黄嘉莉,张凤翔.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J].陕西医学杂志,1998,27(7):423-424.

[4]张冰峰,邵彩虹.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4,4(3):136-138.

[5]高学敏.中药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321-322.

猜你喜欢
胃粘膜扶正健脾
Effect of decoction of Fuzheng Jiedu Xiaoji formula (扶正解毒消积方) plus chemoembolization on primary liver cancer in patients
Fuzheng Kang' ai decoction (扶正抗癌方) inhibits cell proliferation,migration and invasion by modulating mir-21-5p/human 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 in lung cancer cells
老年健脾操(一)
老年健脾操(二)
老年健脾操(四)
老年健脾操(三)
胃粘膜下肿物的临床特征和内镜治疗效果评价
画说中医
扶正解毒汤联合调强放疗治疗宫颈癌50例
Ghrelin对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