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城市住区设计弊端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3-09-06 10:06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住区空间设计

林 蓉

(厦门理工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系,福建厦门 361024)

我国当前城市住区设计弊端分析及对策研究

林 蓉

(厦门理工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系,福建厦门 361024)

分析在城市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过程中,我国城市住区建设中出现的种种弊端,通过研究回顾我国城市住区的居住形态演变历史,深入剖析其形成原因。重点关注城市住区和相关的设计元素之间的整合关系,有针对性地提出城市住区多样性设计对策。

城市住区;居住形态;空间整合;多样性

一、研究背景

在过去20多年中,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城市住区建设都方兴未艾,而与之并行的住区理论研究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并且不断更新。目前,多元化已经成为住区理论的研究方向,发展重点从侧重物质空间环境,转向对人性化分析和社会内在机能的重建。当前,由于我国城市转型和社会转型,房地产行业开始出现住房类型由纯物质需求转向文化需求的过渡趋势,逐步走上理性发展道路。中国的城市住区建设中最常出现的弊病有:忽略住区人性化设计,差异性和针对性考虑不足,住宅建筑风格个性表达欠缺,设计缺乏内涵,空间组织与城市大环境不融合等等。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单位大院”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不可避免地成为中国的城市住区的主要营建方式,各个“单位大院”之间相对独立,形成各自内部功能相似、相互之间不相往来的小社会。1980年,邓小平指示“建筑业也是可以挣钱的”,在住房观念上带来了巨大变化,住房作为商品导致了土地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住宅投资者不再单一,建设者亦走向多元。社会的巨大转型带来了居住结构的变化,十年来我国居住形态在宏观上经历了从数量性短缺到结构性短缺的巨大变迁过程[1]。

进入21世纪,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住区在真正意义上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其内在价值开始提升和呈现。住宅要求高品质,住宅标准走向多元化、舒适化,住区设计和研究也因此而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这样的变化趋势下,城市住区开始走向多领域研究,它不仅属于建筑学领域,更延伸到一些交叉学科,如城市社会地理学、环境心理学、人类生态学等[2]。重建城市住区建设系统,“人性化设计”理念深入人心,“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当前城市住区设计中,追求住房类型的多样性设计,住区局部空间与城市大环境的整合,创新性设计思想的提出,旧区改造与更新等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二、我国城市住区居住形态历史演变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结构转型、经济发展迅速,我国城市住区居住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以时间为序,简要回顾和分析我国城市住区在各个阶段的空间形态、优缺点和产生原因(见下表)。

中国城市住宅阶段性空间形态回顾及分析

续表

三、我国当前城市住区设计中的弊端

进入21世纪,住区品质得到逐步的提升,但与此同时,在大量的住宅设计与实施中,设计中固有的一些“先天性不足”也被放大和加剧了。

(一)居住小区模式单一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单位大院”式空间组织模式,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中国城市住宅区的设计和使用,这一点从国家标准的居住区设计规范相关规定中可以得到证明:如以居住人数确定居住小区和居住区规模,相应的公共建筑也有依居住人数计算的标准配套面积和使用内容;又如根据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来确定整个用地范围,城市住区以单一的居住功能为主等等。这些都导致在中国城市的居住区里,出现单一的生活模式和僵化的公共设施,从而导致了单调的生活模式。

(二)住区规模过大

在中国的城市人口密度普遍较高的情况下,城市住宅区中大多设计为中层和高层住宅楼,一个居住小区的占地面积常常超过20公顷,一个居住小区的居住人数将近有10 000人,多个这样的居住小区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个更大规模的居住区。这些居住区自成系统,对外独立,成为更大意义上的“居住单位”。据统计,我国20世纪90年代兴建的城市住区,大部分约在10公顷(约320m×320m)以上[6],而且小区之间常直接拼接,不设城市支路。正是由于这种设计模式导致了城市分区过于庞大和土地商业价值的减少,抑制了住宅空间和城市空间的相互融合。城市整体交通格局分区过大,城市支路数量过少而经常堵塞,造成交通微循环差。大量的“大马路”车流量大,车行速度快,穿越难度高,致使居民生活不便,马路两侧街区很难取得顺畅的联系。

(三)封闭的城市住区

规模过大,直接诱导城市住区走向一种自我封闭、自我完善的格局:为了取得安静的环境,许多住区把为数不多的穿过地块的城市道路加以改造、甚至去除;住区空间仅考虑自己独立的内部空间,不重视与城市空间的交流和整合,致使沿街空间变得冷漠;更有甚者,出于区内安全保卫考虑,设置小区围墙、隔断,使空间变得更加封闭。居住小区对自身独立和封闭的追求,人为地割裂了城市系统的完整,传统的社区与邻里关系逐步弱化,社区活力逐步丧失。

典型的例子如厦门金尚小区。金尚小区由多层住宅组成,已用地面积22.5公顷,总建筑面积28.61万平方米,居住总户数2 976户,居住人口约10 416人(厦门市人民政府网)。设计方案采用了适应封闭管理,小区组团的结构方式,由两条十字交叉的主干道划分为“国”、“泰”、“民”、“安”四个组成部分,中心部位设置大面积广场共享空间。其中,南北向主干道为城市道路,通行多路公交车。为了便于管理,小区周边以围墙封闭,四个出入口设门岗。近期出于小区环境安静考虑,将多路公交线路取消外移,并于道路两侧增设停车位,使原有南北向城市道路彻底变成了小区道路。金尚小区规模不小,但由于其封闭性,使得其周边地区并未受到其辐射影响,成为独立的“剩余空间”,仅余交通功能,与小区联系薄弱,大大削弱了住区与城市的联系。

(四)城市支路生活功能丧失

城市支路作为低级别的城市道路,它承担的交通流量不大,车速也不快,它分布在大量的生活区域内。例如街坊之间的道路,住宅片区内的大多数公共生活空间,如商店、社区中心、社区医院、游戏场所、街心公园等,就附着在这样的道路上。因此,城市支路可以说是生活和交通两种功能的结合体;同时,它还作为一种中介媒体,连接了道路两侧的城市空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复合形式,为城市生活带来特殊的内涵。然而,在我国现有的城市道路系统中,城市支路的这种特殊作用往往难以发挥出来。在我国大部分城市设计中,道路常常只具备了交通功能,起到的只有“通”和“达”的作用,并没有认识到城市支路作为公共生活和公共空间的容器的作用,它不仅是一个城市毗邻部分之间的胶粘剂,更是填充在城市建筑体之间的积极空间,在它的内部,容纳的是积极的多元化城市生活,是它给社区带来了活力和生气。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看到了当前中国的城市住区的种种缺点。但应该更引起我们重视的是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影响:能源紧张、土地资源浪费、城市运行效率低、生态环境退化、地域文化丧失等,这些深层次影响折射出我们毫无节制地使用城市资源的随意态度。

四、我国当前城市住区弊端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转型造成的结构性矛盾

当前我国面临社会转型的急切要求,主要表现在:单位社会化与“去单位化”过程;加速城市化与城市郊区化的趋势;社会分层与社会结构的断裂。社会转型的主要特征是结构组织的矛盾:社会基层组织的重构、城市空间的重构、社会阶层的重构。居住形态与这些矛盾密切相关,因而也必然面临着结构性的矛盾[1]。

居住形态出现的主要结构性矛盾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居住区与城市空间的沟通与联系

居住区是选择封闭的围合方式还是选择开放性地面对城市?住区里的一些共有资源是居民专属还是可以和城市人群共享?面对越来越多私家车的出现,公共交通如何与之均衡?

2.面对居住人群的功能处理

小区道路人与车的分流问题;集中绿地的设置与小面积绿化的平衡问题;是按照规范规定的依面积、人数指标配套公建,还是可以灵活地根据市场来调节?同一区域内的居住人群选择,同质和混合各有优劣等等。

3.住区形态与住区管理

对现有城市居住区的规划手法,与住宅的产权关系以及与管理约束密切相关;居民的公共参与也对住区的形态有很大影响;业主委员会、居委会、政府、开发商、物业公司的管理方式同样影响着住区的设计和使用。

以上所述结构性矛盾成为我国城市住区设计不完善、使用不成熟的关键原因。

(二)城市规划结构影响

一般来讲,进行城市住区的设计和建造,要依据事先制定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路网结构,来划定用地范围、确定用地规模。可以说,是城市的路网间距决定了大部分城市住区的用地边界线。由图中示例可以看出,城市住区的规模受到城市规划的模式和城市自身的肌理的影响(图6[7])。

现有的城市住宅区规模控制,依经济体制不同,可分为两类:

西方国家大多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私有化,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土地可以在市场买卖。在城市里,临街面可以为商业等公共建筑带来便利和商机,为增加临街面长度,采用较小的城市分区,形成细密的道路网格系统,不仅方便了各类活动的进行,还提高了土地价值。这种城市结构类型称为网状型结构,它拥有较大的通行能力,在路径上,居民出行可以有多重选择,由于就近提供的各种服务,大大减少了居民自驾车出行的必要性;这样可以同时使城市有限的土地面积最大化使用,节约城市资源,提高城市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性;网状型城市结构还为居民带来了宜居性,居住区密度提高、交通顺畅、公共服务设施便利,土地的使用功能多样化,利用步行改善公共交通、提升活力;与此同时,网状型城市结构还可以加强居住区的地域性,延续传统历史和文化,突出社区形象。

中国的土地供给和道路供给分属不同系统管理,各自独立,以适应不一样的目标群体:从交通角度考虑,道路的通行能力越顺畅越好;而从土地供需角度来看,则希望内部尽量不受外来影响,可以对用地进行自由地划分;在这样的要求下,街区趋向“大”,马路趋向“宽”。这样的城市结构使路网密度下调,居住用地内部道路与城市道路分离,仅有的为数不多的“大马路”大量承载了各种功能:文化、商业、景观、交通等等,造成人车拥堵,街道缺乏围合感,街区文化遭到破坏,传统尺度和功能不复存在。

随着中国城市开发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城市空间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过去的居住区设计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生活。因此,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提出多样化的设计结构已成为迫切要求。

(三)居住区开发模式的影响

在我国,城市居住区的开发建设模式,一直都是集中开发,规模相对比较大。早期,在由政府运作的国家投资开发模式下,住区规划基本能够协调城市和居住之间的关系。近来,房地产商成为住宅的主要开发单位,以商业利益为导向,造成了居住区和城市相互隔离的现状。

(四)社会心理趋势带来的变化

中国社会现在正处于转型时期,老百姓买房子,不仅仅是买一个住的地方,他们还期盼借此买到一个身份和个性的象征,希望和别人拉开差距。此外,在转型时期,社会不安定、贫富悬殊也是致使住区走向独立封闭的原因。

以上所述是中国当前城市住区里弊病的成因,新的城市住区设计理念因此更具挑战性,城市住区多样性设计对策的提出也因此更加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五、城市住区多样性设计对策的提出

(一)新认知

首先,我们要抛开单一居住功能的旧观念,城市住区应成为“社会—空间统一体”,即由居住、生活和活动三者综合在一起的一个整合空间。从本质上来讲,就是着重处理“人”和自然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处理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居住区规划则应该综合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物质环境等各方面内容。

第二,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在城市住区理论的研究与探索中,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仅仅重视物质空间环境,到全面关注物质、地域、社会、行为等多向空间特征。在城市住区营造的理论研究中,目前尤其应针对城市住区的“社会—空间统一体”特征、日常生活领域、主体间交往及其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等与城市住区营造密切相关,而在我国基本处于空白的核心理论领域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与探索,逐渐建立科学、完善的城市住区理论框架体系[2]。

(二)建立新的评价标准和原则

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转型期,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价值体系混乱,城市化快速,住区建设发展迅猛。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建立新的适合现有社会发展,适合市场经济运作规律,体现人性化、指导性、灵活性与可操作性兼具的评价标准和指导原则意义重大。

(三)完善动力机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城市中,政府力、社会力和市场力是推动城市居住空间发展演化的三种基本社会力量(图7[2])。在城市住区营造中,我们应该抛弃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以政府为主导的模式,同时避免走向“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市场控制”模式,着眼于凸现居住者的主导地位,综合性地发展壮大“社会力”的模式,包括居民参与、社区组织、中介组织等多种形式。我国的公众参与关键在于体制的制约和观念的重视程度,它应该被纳入到规划设计管理的决策体制中去。

六、城市住区多样性对策研究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房地产开发方兴未艾,它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房地产业的发展程度大大影响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居住及相关产业发展、国家财政收入等各方面内容。在住区房地产开发中加入多样性思路,可以拓展固有的开发模式,设计出针对用户需求、促进城市发展合并同时满足开发商利益的楼盘,并逐步形成具有当前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城市住区设计的多样性对策的关键词,在于“整合”,它关注住区及其相关设计元素之间的关系,关注文化性和地域感、关注住宅的灵活度与实用度。在多样化策略的关注中,社区凝聚力得到提升,居民共同体意识得以增强,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公共事务,有利于和谐社区的形成。当前,我国正倡导建设集约型城市,住区设计的多样性研究对促进我国城市住区的改造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1]邵磊.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居住形态的变迁[J].时代建筑,2004,(4):19 -23.

[2]王彦辉.国外居住社区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及其启示[J].建筑,2004,22(4):101 -103.

[3]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4]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M].1993.

[5]李振宇.柏林与上海住宅建筑发展比较[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6]邹颖,卞洪滨.对中国城市居住小区模式的思考[J].世界建筑,2000,(2):23.

[7]杨德昭.新社区与新城市:住宅小区的消逝与新社区的崛起[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Analysis of China's Current Urban Residential District Design Shortcoming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LIN Rong
(Facul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men 361024,China)

Kinds of shortcomings came out in China's current urban residential district design in the process of the city constructive adjustment and societal transformation.By reviewing the suburbanized process of residential morphology,the article makes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reason for its formation,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integration between urban residential district and relevant design factor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in the light of the diversity countermeasures in urban residential district design.

urban residential district;residential morphology;spatial integration;diversity

TU984.13∶B845.6

A

1001-7836(2013)01-0180-04

10.3969/j.issn.1001 -7836.2013.01.068

2012-06-21

厦门市科技计划指导性项目(3502Z20077025)

林蓉(1974-),女,福建莆田人,讲师,硕士,从事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领域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住区空间设计
环境要素与住区户外活动影响机制研究
创享空间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基于最小开发单元模型的住区紧凑度测算与评价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住区适老化改造的困境与规划管理对策
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住区建筑节能设计实践
QQ空间那点事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