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视角下产业一体化探析——基于湘潭城乡产业的调查

2013-09-10 07:53刘晓玲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湘潭城乡发展

刘晓玲

(中共湘潭市委党校,湖南 湘潭 411100)

引言

城乡产业关系理论研究始于19世纪,大体分为三个方向。一是认为城市产业是城乡产业关系的主导,如杜能(Thunen1826)、韦伯(Weber1909,1914)、刘易斯(Lewis1954)等。二是强调乡村产业的重要作 用,如 舒 尔 茨 (Schultz1964)、乔 根 森(Jorgenson1967)、利普顿(Lipton1977)等。三是提出城乡产业协调互动发展,如埃比尼泽·霍华德(E.Howard1898)、费孝通(1947)等。从我国的实践看,在处理城乡经济关系过程中,采用的是城市带动乡村、优先发展城市模式,其实就是城市主导乡村。尽管近些年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并制定了相关政策。但从过去的一段时间来看,我国城市发展似乎并没有促进乡村的繁荣。相反,城市兴起和乡村衰落像是一件事的两面②。城市和乡村成为了两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相互之间的产业无法形成有机的联系。不仅如此,为寻求各自的发展,城市和乡村更是相互争夺生产要素与资源,表现出城乡产业关系之间的一种对立和竞争,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国家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并设立了统筹城乡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年,国家批准成重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城乡产业一体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城乡产业一体化的概念及内涵

(一)城乡产业一体化概念

在界定“城乡产业一体化”的概念之前,有必要对城市和乡村加以阐明。根据《国务院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将我国的地域划分为城镇和乡村,城镇包括城区和镇区。事实上,通过对比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我们也可以看出两者的关系。中央用“城镇化”取代了原来的“城市化”,这表明城市的范畴本来就包括城镇。所以在本文中,对城市和城镇不加以区分。乡村是指城镇和城镇型居民区以外的地区。

城乡产业一体化是指在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下,城市与乡村的一、二、三产业实现广泛的联合,最终构建城乡产业“互为依托,优势互补,高度协作,联动发展”的一体化经济结构。更细化地说,城乡产业一体化的主体是城市产业与乡村产业;内容和载体是城市产业要素(包括组织、资源、市场、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发展机会等)与乡村产业要素之间的流动和配置③;表现形式是城乡产业内和产业间的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侧向关联;目的是加强城乡产业间的关联性,拉长与壮大城乡产业链条;最终的结果是城乡产业双方均获得持续、相成、有效的共同发展。

(二)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内涵

从过程上看,城乡产业一体化是一个不断变化、动态演化的过程。具体而言,分为三个阶段或是三个层次的递进(见图1)。

图1 城乡产业一体化的演进过程

1.第一阶段:城乡产业互补。城乡产业互补的基本动因是城市产业与乡村产业的要素禀赋差异,由此形成了两者之间的比较优势。城市产业与乡村产业发生简单的交易关系——乡村产业以农、林、渔、牧、养殖等活动提供初级消费品,城市产业的不同部门提供各类制成品。

2.第二阶段:城乡产业配套。城乡产业配套是指在整个生产链条中以某一个主要生产环节为核心,其它生产环节跟进配合。它不仅包括产业领域内生产技术环节的联系,而且还涵盖了为本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撑诸要素的供给④。但城乡产业配套会带来某种偏向性,配套意味着以某产业为主,其他产业为其服务。无论选择何种产业为主,其发展的重心肯定会因此而有所偏离。

3.第三阶段:城乡产业融合。城乡产业融合是城乡产业一体化的最高阶段。融合意味着城乡产业之间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服务,融为一体。产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甚至可以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看待。在此阶段,城乡产业关系逐渐呈现出交叉性、渗透性、共生性和综合性等特征,最终形成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湘潭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现状研究

(一)湘潭产业政策简述

长期以来,湘潭市在产业政策上,一直强调“强工富市”,城市工业处于主导地位,乡村提供城市发展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乡产业分离式发展。在产业空间布局上,湘潭把工业主要放在城区;在村一级,除了农业之外,只有零星的加工业和小商铺,致使乡村二、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在产业分工上,乡村第一产业很多时候都是被工业化与和城市化简单置换⑤,体现出来就是工业品和农产品之间的价格“剪刀差”;乡村第二、三产业也是按城区产业发展的路径被简单安排,导致乡村特有的资源禀赋优势闲置浪费,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源泉不足。这种情况是全国的普遍现象,湘潭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整体来说,湘潭城乡产业关系尚处于第一层次的互补阶段,局部区域步入第二层次的配套阶段。

(二)湘潭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实证分析

1.城乡产业差距略微缩小,分割仍然明显

由于缺乏直接的统计数据说明城乡产业的发展情况,我们选取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这一统计指标来反映湘潭城乡产业的动态变化趋势。就逻辑推论,收入是经济发展的直接体现,而产业又是经济的载体;因而,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与产业发展是正相关的。

湘潭城镇居民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2007 年为2.43:1,2011 年已逐步缩小到2.34:1(见表1)。而2011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3.13:1,湖南为2.87:1。对照来看,湘潭市的城乡人均收入差距不仅低于全国和湖南的平均值,而且还有下降的迹象。虽然这一比例下降幅度尚小,但却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城乡产业的差距略微收窄。

表1 2007-2011年湘潭市城乡居民收入变化趋势对比 单位:元

虽然纵向比较,湘潭城乡产业差距有缩小趋势,但两者仍然分割明显,甚至出现城乡产业相克的局面。所谓相克,也只是依一方面而说,就是城市克乡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本身往往意味着农业在经济发展中份额的下降,乡村产业的作用也更容易被忽视。乡村产业特别是乡村的二、三产业慢慢弱化、萎缩,造成城乡产业割裂越来越大。这一点可以从表1的比重分析中得知:一方面,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的收入结构被以工资性收入为主的收入结构所替代,并且农业收入下降的速度是惊人的。2007年,湘潭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收入占38.66%,与非农收入之比为0.63:1。到2011年,来自农业收入的比重下降至29.44%,来自非农产业收入上升至70.56%;仅仅5年,二者之比就从0.63:1变为0.42:1。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农民农业收入不断下降的大背景。另一方面,二、三产业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份额还较小,尤其来自二产业的收入占比不到1.2%。这两个侧面都反映了城市产业的发展抑制了乡村产业。

2.城乡产业互补逐渐增强,仍然各成体系

城乡产业互补更多表现为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以及乡村产业(包括乡村农业、工业、服务业)与城市产业(主要是工业、服务业)的互通。一方面,湘潭的城市产业逐步向乡村产业的延伸。在工业化的带动下,传统农业得以提升和改造。截止2011年,湘潭全市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7家,其中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19家。全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32亿元,增长30.8%。乡村产业由简单的加工向先进的贸工农一体化方向发展,推进了乡村第一产业的全程产业化⑥。另一方面,催生和拉动了乡村新型产业。由于居民生活方式转变和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具有乡村特色的二、三产业(例如特色加工、生态旅游、田园休闲等)得以发展和壮大。以都市观光农业为例,它的融合性体现在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渗透,农业、服务两业交叉融合。从表1可知,湘潭市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二、三产业所占的份额从2008年开始逐年增大,二者的占比和从2007年的25.18%提高到2011年的29.8%。

虽然湘潭城乡产业互补增强,但它们仍在各自不同的轨道与相对封闭区间运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乡村产业自给自足。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湘潭的广大乡村地区,仍存在着“赶集”这一现象。农民通过集市交易,为生产做准备以及交换或出售农产品,同时也从市场中寻求兼业收入的机会。“赶集”本质上是一种定期、定点开市的交易市场,它是乡村市场的重要形式。从时间分布上看,每个乡村的赶集日都不相同,赶集日由乡村内部的村民约定俗成。从交易地点上看,大多数摊位都是流动和露天的。从市场经营者上看,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当地农民,另一类是职业性或半职业性商贩。第一类经营者是当地农民,他们主要是利用村庄集市,销售自家种植或饲养的农副产品及自家生产的手工艺品⑦。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就描述过农民“内部购销”这种交换方式。“内部购销就是在村庄范围内交换货物和劳务⑧”。乡村内部的村民通过“赶集”的方式,将本村一、二、三产业的产品交易和消费。内部购销意味着乡村产业自给自足,当然并非是百分之百的自给自足,因为乡村并非完全封闭。

——乡村产业与镇区产业初级关联。之所以是初级关联,是因为产品、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只浅层次地流动。首先是产品。前文提到“赶集”的第二类经营者是商贩,他们大多从临近镇区批发轻工产品(以服装、鞋帽、日用品为主)和副食品到村庄集市上销售给乡村居民。这种方式是费孝通所说的“外部购销”。“外部购销是村和外界进行的交换,镇是农民与外界进行交换的中心。农民从城镇的中间商人那里购买工业品并向那里收购的行家出售他们的产品”⑨。流动在乡村的小贩、村内的小商铺在乡村和镇之中起到“中间人”的作用。其次是劳动力和资金。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湘潭,绝大多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乡镇企业和农村合作社组织都布局在镇一级。在本镇务工是越来越多农民的首选。表1的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中,外出从业收入增长速度明显逐渐慢于本地劳动收入,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向发生转变。2007年,本地劳动收入占工资性收入40.10%,外出从业收入占55.08%,二者之比为1:1.37。2011年,二者之比缩小为1:1.23,且绝对差距也在收窄。离家近、有农忙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镇区产业与城市产业同构脱节。目前,湘潭镇区与城区在两个不同的区域里构筑起各自的产业体系。不少镇都有自己的开发园区,“镇镇点火、遍地开花”。它们与城区产业定位雷同,造成重复建设、产品同构、资源浪费、低水平竞争。

3.城乡产业配套局部完善,关联仍然薄弱

从实地调研情况来看,湘潭城乡产业配套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产业配套发展不均衡。集中体现在城市产业的内部配套好于乡村产业的内部配套;城市产业为乡村产业所做的配套远远少于乡村产业为城市产业所做的配套。二是配套水平受限制。能为城市产业提供配套的乡村产业大多数都是镇区的中小企业,极少在村一级;受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短缺的制约,配套企业难以获得发展。三是配套层次难以提升。城乡政府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引资、重招商、重大项目而轻视服务、基础环境等的做法和倾向,导致配套产业发展的滞后,始终停留在粗放、低层次的水平上。

三、城乡统筹中产业一体化的路径探析

湘潭市在我国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局部,它在多大程度上具有一般意义呢?首先,湘潭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与全国基本一致。其次,湘潭的产业演进趋势符合全国的一般情况。因此,湘潭城乡产业现状其实是全国的一个缩影。

(一)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基础:加快园区建设,贯通城乡产业链条

产业发展需要上下游产业部门、专业性外部服务业,以及配套设施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产业链是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基础,改善目前城乡产业链条关系是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先决条件。一是以城乡产业的不同链条为纽带,扩大城乡产业互动的内容。应根据城市与乡村各自的资源禀赋优势,选择不同的优势产业或产品,并相互进行延伸与转移。这样,城市产业与乡村产业互为产业上下游关系、互为配套产业,提高城乡产业间的连贯性。二是以园区作为依托和纽带,实现园区内产业配套。突破乡镇区划限制,探索在若干乡镇合建一个园区,推动各乡镇“资源要素向园区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招商项目向园区集中”三集中,进而通过“园区+龙头企业+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农户致富、延伸产业链条。

(二)城乡产业一体化的纽带:发挥小城镇作用,搭建城乡产业桥梁

毕雪纳·南达·巴拉查亚提出通过发展小城镇,加强小城镇与乡村之间的联系,进而促进乡村发展⑩。可见,小城镇建设是城乡产业一体化的纽带,它作为城市和乡村地区联系的桥梁,凭借自己的优势,担当着城乡、工农经济要素的集聚节点的角色。一是要促进专业特色乡镇的形成与壮大。依据市域、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优化城镇布局,扩大城镇规模,吸引技术、人才、资金向城镇流动。二是要发挥好中心城镇的空间节点功能。完善省级重点中心镇的功能分区,形成相对独立的工业区、商贸区、文教区和居住区,全面提升中心城镇在城乡产业发展的节点功能。三是要积极引导乡镇工业小区集约有序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是带动乡村产业的主战场。探索建立乡镇工业集中区与工业园区的联动发展机制,加强产业协作和产业配套,构建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实行优势互补。

(三)城乡产业一体化的载体:发展龙头企业,培育城乡产业主体

在城市,企业是产业的载体;而在乡村,各类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是载体。首先,对城市产业而言,一方面要培植龙头企业。通过引进战略伙伴和政策扶持等形式,为产业集群培植领军企业。同时,全力培植现有骨干企业发展壮大。鼓励骨干企业通过参股、合作等形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重组、改造,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另一方面,要扶持中小微企业。尤其是加快推进乡镇企业提升发展,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投资结构和布局结构。其次,对乡村产业而言,一方面,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建公司,实行企业化运作,参与市场竞争。坚持把农民专业合作与农业市场化结合起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升经营规模、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农户、带动产业发展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坚持量质并举,提升和扩大农村合作组织的覆盖带动范围,把合作发展的模式拓展到更多的产业和领域中去,发展具有乡村特色的第一、二、三产业。

(四)城乡产业一体化的保障:制定和实施城乡统筹的政策

为了促进城乡产业一体化,需要弱化与消除“城市偏向”政策的影响,制定适度“乡村偏向”的城乡产业政策。为了促进城乡产业间交易关系的互利性,乡村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履行相应的义务或是发挥应有的职能,对乡村产业发展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补偿与帮助。这是城乡产业一体化的重要支撑与制度保障。一方面,适当引导发达的城市第二、第三产业的服务对象延伸到乡村,为乡村经济提供生产性和生活性的服务支持。在乡村成为城市现代产业的重要市场的同时,积极促使城市成为乡村产业的重要市场。另一方面,将更大比例的财政资金投向乡村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缩小城乡社会文化上的差异。

注释:

①费孝通.乡土重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54.

②任迎伟,胡国平.城乡统筹中产业互动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8):p65 -75.

③郑海平.区域产业配套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4(10):p126-128.

④任迎伟,胡国平.城乡统筹中产业互动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8月第8期p65-75.

⑤马晓河,蓝海涛等.工业反哺农业的国际经验及我国的政策调整思路.[J].管理世界.2005(7).

⑥陆益龙.从乡村集市变迁透视农村市场发展——以河北定州庙会为例.[J].江海学刊.2012(3).p113 -121.

⑦费孝通.《江村经济》.[D].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06、216-218页.

⑧同18.

⑨毕雪纳·南达·巴拉查亚.Promoting small towns for rural development:a view from Nepal.Asia - Pacific Population Journal,1995,10(2):p27 -50.

[1]费孝通.乡土重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任迎伟,胡国平.城乡统筹中产业互动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8):65 -75.

[3]郑海平.区域产业配套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4,(10):126 -128.

[4]任迎伟,胡国平.城乡统筹中产业互动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8):65 -75.

[5]马晓河,蓝海涛等.工业反哺农业的国际经验及我国的政策调整思路[J].管理世界,2005,(7).

[6]陆益龙.从乡村集市变迁透视农村市场发展——以河北定州庙会为例[J].江海学刊.2012,(3):113 -121.

[7]费孝通.《江村经济》[D].商务印书馆,2007.

[8]毕雪纳·南达·巴拉查亚.Promoting small towns for rural development:a view from Nepal.Asia - Pacific Population Journal,1995,10(2):27 -50.

猜你喜欢
湘潭城乡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湘潭是个好地方
湘潭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研究
城乡涌动创业潮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湘潭大学艺术学院作品选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湘潭80万亩超级稻增产6万吨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