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高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策略

2013-09-14 11:05赵新荣
中国药业 2013年20期
关键词:拮抗剂阻滞剂低血压

赵新荣

(江苏盛泽医院药剂科,江苏 苏州 215228)

高血压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选择安全、有效的抗高血压药物可有效降低血压水平,减少靶器官的损害。目前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有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α-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在控制血压的同时,还可明显影响水、电解质、血脂、血糖等的代谢,甚至直接损伤心、脑、肾等器官,故临床在进行降压治疗过程中抗高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不可忽视[1-2]。笔者对近年我院常用各类抗高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800例,均经临床评价后采取药物治疗,初诊或住院患者,其中男425 例,女 375例;平均年龄(59.04 ±5.35)岁;平均收缩压(SBP)为 (154.37±16.29)mmHg,平 均 舒 张 压 (DBP)为 (103.51±10.74)mmHg;平均病程为(13.82 ±1.65)年。病例纳入标准为SBP≥140 mmHg或 DBP≥90 mmHg。

1.2 方法

根据药物药理作用不同,参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将抗高血压药物分为利尿剂、钙拮抗剂、ACEI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此外还有复方制剂和中成药等。分别对各类别抗高血压药物出现频次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情况

统计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的抗高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率,60岁以上分别为52.80%和53.87%,60岁以下分别为47.29%和46.35%,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同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不良反应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 单独和联合用药

统计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81%(225/461),低于单用药的54.87%(186/339),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 <0.05)。

2.3 不同类型药物统计

见表1。可见,α-受体阻滞剂和β-受体阻滞剂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压和眩晕;利尿剂为恶心、低血压和头痛;钙拮抗剂为水肿;ACEI为咳嗽、水肿;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为咳嗽;复方制剂和中成药为咳嗽、低血压、水肿和眩晕。不良反应由高到低分别为咳嗽、低血压、头痛、眩晕和其他。

3 讨论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脑卒中、冠心病等发病率和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药物治疗高血压的目的是使用较低剂量的药物,尽可能长期有效地控制血压在正常水平,不引起或少引起不良反应,以延缓病程进展及并发症的发生。目前,随着药物种类、剂型的不断增加,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危害[3-4]。故临床上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合理选择抗高血压药物对于降低血压,减少合并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表1 不同类型降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比较[例(%)]

本研究结果显示,除药物本身因素外,患者年龄可影响不良反应检出率,不良反应率随年龄的增高而增加,本次结果与范丽明等[5]研究结果相吻合。单药治疗的血压达标率不超过20%~30%,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联合用药,不仅增强降压效果,还可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或毒性[6]。说明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联合用药,发挥药物的协同和互补作用,减轻不良反应。

研究证实,α-受体阻滞剂和β-受体阻滞剂可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缓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血压降至过低,药品不良反应明显增大[7]。本研究结果显示,α-受体阻滞剂和β-受体阻滞剂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压和眩晕,尤其在首次给药时,老年患者容易发生。其原因为药物扩血管作用反射性激活交感神经系统所致心动过速,为避免首剂低血压的发生,建议首次给药放在睡觉前,且首剂减半,体位变化时动作应慢。临床上为减轻这种不良反应的发生,α-受体阻滞剂常和β-受体阻滞剂合用治疗高血压[8]。β-受体阻滞剂咳嗽检出率为3.08%,可引发支气管痉挛,肢端循环障碍等,对于呼吸道阻塞疾病和周围血管疾病患者应避免使用该类药物。利尿剂类药物通过其利尿和利钠作用减少循环血容量,不良反应尤以低钾和低钠血症最常见。临床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和肌无力。本研究结果显示,主要不良反应前3位分别为恶心、低血压和头痛。长期或较大剂量使用利尿剂可引起血糖和尿酸水平升高、血脂异常、电解质紊乱和肾素活性提高等,低钾和低钠血症最常见[9]。钙离子拮抗剂类是应用最广的一类降压药,可产生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抑制心肌收缩力、头痛、颜面潮红、便秘、胫前和踝部水肿、皮疹和过敏等不良反应。水肿为钙离子拮抗剂的常见不良反应,多发生于踝部[10]。本次调查结果水肿为9.63%(26/270),与文献结果相一致。临床观察发现,ACEI不良反应咳嗽最为常见,发生率为10% ~30%不等,与给药的剂量无关,并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症状不呈缓解趋势[11]。本研究结果显示,咳嗽为9.62%(25/260),刺激性咳嗽是服用此类药物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尤以夜间睡前最明显。另外,首剂低血压也是常见的不良反应,尤其在老年、血容量不足和心力衰竭患者容易发。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主要不良反应为咳嗽9.62%(25/260),主要是通过对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的拮抗作用,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病理作用而发挥疗效[12]。复方制剂和中成药主要不良反应为咳嗽、低血压、水肿和眩晕,有文献认为,我国复方降压制剂起步晚,在未明确原发病症和治疗方案之前,药物选择应慎重[13]。

综上所述,抗高血压药物长期服用易产生不良反应,加重引发高血压的病变。为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应根据个体化治疗原则,尽量避免不良反应较多、较大的药物,采用不同机制的药物联合应用,保证用药的安全性,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提高生活质量。

[1]李秀华,陆少锋,黄惠芳.抗高血压药物900例的临床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5):883 -886.

[2]李凌霏,彭 鹏.高血压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11,20(13):78-80.

[3]宋彩霞,欧阳克海.常用降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7):142.

[4]白海燕.抗高血压药物的特点及其合理应用分析[J].中国药业,2011,20(17):58.

[5]范丽明,徐俊波,阮 蕾.高血压患者症状及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1,7(2):106 -109.

[6]康建民,梁兴连.降压药物不合理用药及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生,2012,14(18):19.

[7]焦艳会,高玉霞,刘 丽.抗高血压药不良反应及处理对策的研究进展[J].医学与社会,2009,22(11):22 -23.

[8]吴 江.抗高血压药物联合用药研究进展[J].中国药事,2012,26(1):80-83.

[9]王满平,李 莉.ACEI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86例远期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15):3 023-3 025.

[10]汪震玲,赵 丽.高血压的临床用药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8):69-72.

[11]黄 璇.高血压病的合理用药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2):153-154.

[12]杨 青,刘 桦.抗高血压药物的选择与评价[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8,6(5):24 -29.

[13]陈 希,冯婉玉.临床药师对我院门诊高血压病患者药物使用情况分析与建议[J].山西医药杂志,2011,40(10):984-985.

猜你喜欢
拮抗剂阻滞剂低血压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来曲唑联合拮抗剂方案在卵巢储备功能低下患者辅助生殖技术中的疗效观察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蝎毒肽作为Kv1.3离子通道阻滞剂研究进展
低血压: 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大问题
rhGH在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患者拮抗剂方案中的疗效分析
TNF-α拮抗剂英夫利昔单抗对肛瘘难愈性创面的治疗效果探讨
重磅试验 CLARIFY:稳定心绞痛β受体阻滞剂的长期获益收到质疑
心率、心律、β受体阻滞剂及心力衰竭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原发性鼾症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