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液炎性因子和血脂的影响

2013-09-21 12:59李英姿西华师范大学校医院内科四川南充637000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年7期
关键词:性反应阿托硬化

李英姿 (西华师范大学校医院内科,四川 南充 637000)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临床表现为瘫痪、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在导致脑梗死的诸多因素中,其中高血脂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是发生脑梗死的重要因素〔1〕。多项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并非单纯是一个脂类沉积的过程,系统性炎性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开始和发展各个阶段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本文研究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和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介素-6(IL-6)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200例。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四次修改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3〕,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以及并发症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包括肠溶阿司匹林、胞二膦胆碱、血塞通,若有脑水肿患者使用甘露醇,伴有高血压、高血糖、冠心病者控制血压、血糖,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20 mg/d,1次/d。疗程均为4 w。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100,±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100,±s)

组别 男/女(n) 年龄(岁) 病程(d) 并发症〔n(%)〕高血压 高血糖 冠心病对照组 56/44 65.6±12.7 3.4±2.5 68(68.0) 15(15.0) 23(23.0)治疗组 54/46 63.4±13.2 3.5±2.7 65(65.0) 17(17.0) 24(24.0)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卒中临床疗效评定标准”〔3〕、“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制定〔4〕。将病残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作为评定标准,分为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四个等级。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100%/(痊愈+显效+有效+无效)。

1.4 hs-CRP和IL-6测定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2份,置于含枸橼酸钠抗凝液的试管和普通采血管中。hs-CRP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IL-6时,先在室温下等血样本完全凝固后离心分离血清,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分析法进行测定。上述操作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5 血脂指标检查 两组患者均于清晨空腹静脉采血于普通采血管中,标本在室温下放置30 min左右,分离血清后进行自动化分析仪测定(美国Beckman-coulter公司LX20全自动生化仪)。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选用酶法测定;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采用直接法测定。所有试剂均为Beckman公司原装试剂。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计量资料的t检验和计数资料的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2.2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的比较 两组治疗前hs-CRP和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s-CRP和IL-6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并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3。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脂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脂指标均显著改善(P<0.01),并且治疗组血脂指标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4。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100,n(%)〕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的比较(n=100,±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的比较(n=100,±s)

与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1;下表同

组别 hs-CRP(mg/L)治疗前 治疗后IL-6(μg/L)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19.93±4.82 8.89±2.681)2) 83.54±16.78 35.76±18.721)2)对照组 19.46±5.73 12.23±2.651) 85.92±15.73 57.64±17.341)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的比较(n=100,± s,mmol/L)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的比较(n=100,± s,mmol/L)

组别 TC治疗前 治疗后TG治疗前 治疗后HDL-C治疗前 治疗后LDL-C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5.78±1.14 4.35±0.871)2) 3.69±1.23 2.01±1.051)2) 0.68±0.23 1.35±0.451)2) 3.96±1.48 2.82±0.771)2)对照组 5.82±1.09 4.98±0.921) 3.75±1.28 2.76±1.101) 0.72±0.21 1.12±0.481) 4.02±1.50 3.25±0.841)

3 讨论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50% ~60%〔5〕。脂质代谢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形成机制,是影响人们包括脑梗死在内的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重要因素〔6,7〕。血脂升高是引起血液黏度升高的重要因素,使血管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加之红细胞刚性增加、变形能力下降,其携氧与释氧速度变慢,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程度加重,容易引起脑梗死〔8〕。因此,血脂的改变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有密切的关系,降低血脂对防治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阿托伐他汀可改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紊乱。近年来症症假说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主要机制假说〔9〕。大部分脑梗死的发病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脑缺血。脑缺血后脑组织局部过度的炎症反应是造成脑缺血性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阻断脑缺血后炎症级联反应是防治脑缺血性损伤的重要策略。阿托伐他汀属于他汀类药物,该类药物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是目前已知作用最强的新型降胆固醇药物〔10,11〕。

CRP是由IL-6作用于肝脏而合成的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主要参与机体的炎症反应,其水平增高是机体内存在炎性反应的标志〔12〕。采用灵敏度高方法检测到浓度较低的CPR称为hs-CRP,其实hs-CRP并不是一种新的CRP,而是根据其测定方法更敏感而命名。因此,hs-CRP可以作为一种更敏感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因子〔13〕。目前认为CRP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最密切的炎性反应标志物。CRP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慢性炎性反应过程中,可以诱发内皮细胞分泌和释放黏附分子及化学趋化因子,导致白细胞黏附并穿过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此外,CRP促进IL-6和内皮素-1的分泌,而IL-6又刺激肝细胞合成CRP〔14〕。因此,CRP和IL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慢性炎性反应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结果显示,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hs-CRP和IL-6水平。

1 王 剑,符 秋.氟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总体康复的影响〔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28(3):255-6.

2 Abbate R,Cioni G,Ricci I,et al.Thrombosis and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Thromb Res,2012;129(3):235-40.

3 中华神经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80.

4 中华医学会神经分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

5 张 敏,游 芳,陈春锦,等.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测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9):1198-9.

6 鲁 敏,卢 群,田 刚.急性冠脉综合征肥胖及非肥胖患者血清胰高血糖素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18(5):481-5.

7 张 敏,孙建茹,游 芳,等.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和血液流变性特征及元活苏合用曲克芦丁的疗效观察〔J〕.微循环学杂志,2005;15(2):53-4.

8 刘久波,杨青山,黄 平.几种老年性疾病患者血液流变性及血脂改变〔J〕.微循环学杂志,2008;13(4):40-1.

9 Pischon T,Hu FB,Rexrode KM,et al.Inflammation,the metabolic syndrome,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women and men〔J〕.Atherosclerosis,2008;197(1):392-9.

10 刘志军,范生尧.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卒中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6;11(4):260-2.

11 李红云,韩 迪,王乃东.阿托伐他汀对脑血栓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山东医药,2007;47(34):65-6.

12 Camerlingo M,Valente L,Tognozzi M,et al.C-reactive protein level in the first three hours after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J〕.Int J Neurosci,2011;12(2):65-8.

13 刘春玲,攸 翔,于黎黎,等.高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相关探讨〔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0;26(10):1036-7.

14 杨 敬,华 琦,徐 东,等.高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9;30(4):556-60.

猜你喜欢
性反应阿托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肠道菌群失调通过促进炎性反应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阿司匹林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的效果观察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促酰化蛋白对3T3-L1脂肪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
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致肌酶升高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