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码转换视角下网络交际主体的平等性研究

2013-10-28 07:52
关键词:语码交际语言

郑 洁

(四川警察学院 基础教学部, 四川 泸州 646000)

【网络与人文研究】

语码转换视角下网络交际主体的平等性研究

郑 洁

(四川警察学院 基础教学部, 四川 泸州 646000)

以语码转换理论为理论框架,分析网络交际语言,阐明其性质、特征及与日常言语交际的差别,并从中文/英文语码转换、中文/方言语码转换和中文/符号语言语码转换三方面分析不同类型网络语言所体现的人际意义,旨在揭示语码转换现象在网络话语中频繁出现,并呈现出不同的分布趋势,是网络交际主体间平等权力的体现。

语码转换;网络交际主体;网络语言;人际功能;平等权力

网络语言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日趋大众化,并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国内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专著和论文上。专著方面,刘海燕、吕明臣、张云辉等对网络语言的性质、特征、语境、语类、修辞、规范性以及网络语言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作了介绍和分析[1]-[3]。在论文方面,有大量论文从词汇学、文体学、语用学、语义学、心理学等不同角度探讨网络语言的性质、表现形式、词汇/句法/语篇特征和产生原因。以上研究从不同角度拓展了人们对网络语言的认识,但是缺乏对隐藏在网络语言背后的交际参与主体间人际关系的进一步研究,如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人际距离的亲疏、交际双方的权势关系与平等关系等。

一、理论基础

Brown和Gilman提出“权势”和“同等”两个概念[4]。Fasold将“权势”理解为“一个人对别人拥有一定程度的权势以至于能够控制那个人的行为”[5]。祝畹瑾指出:“如果一个人能够控制另一个人的行为,他对这个人便拥有权势。”[6]权势拥有者在财富、受教育程度、年龄等方面具有优势,能够对他人产生操控性影响,因此权势反映的是非对称性的社会关系。“同等”是另一个重要的关系原则,它“暗示着人们之间的共有和一定程度的亲近”[4]。要建立同等关系,人们要有一些共有的经历和社会特征,如兴趣、年龄、宗教、职业等方面的相近。因此,它在本质上是相互的。另外,除了各种客观上的共有,同等是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建立和刻意增强的。“同等关系暗示着趋同的观念。”[7]人们在交谈时经常会下意识地向着对方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以期增加彼此的亲近感。

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是一个社会语言学术语,指在同一次对话中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或语言变体的交替使用。这是语言交流中的一个普遍而又复杂的现象。它通常发生在双语或多语者中,即随着语境发展,持双语或多语者在说话时会面临一种合适语码的选择问题,而且在一些情况下还可能从一种语码转换到另一种语码,或使用两种语码混合码[8]。黄国文指出,语码转换可以表示所指功能、表达功能、感叹功能、修饰功能、指定功能,等等[9]。

语码转换是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个变异主体,是多种因素﹙社会、文化、认知、心理﹚共同影响下产生的语言行为[10]。所以我们在研究中不能仅仅依赖于描述一些静态的社会因素,而应将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考虑在内。笔者认为,语码转换是一种社会行为,体现了交际双方的权力、地位、人际关系亲疏。

二、研究步骤

本文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所用语料主要来源于《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7》(上、下)、汉语网络社区(指以博客/微博/个人空间、论坛、聊天室等为代表的网上交流空间)中的语言文本,《中国网络语言词典》、《金山鸟语通》、《网络用语大全》等网络语言词典以及百度百科中整理过的网络语言词项,并尝试回答以下研究问题:从语码转换的视角出发,哪些网络语言或交际方式可以实现网络交际主体平等的人际关系。

三、语料分析

借助语码转换理论,我们可以更为合理地诠释网络交际双方的语言选择,并析取其中所蕴涵的语用因素。通过对语料的分析,笔者发现网络中语码转换主要有三种方式:中文和英文语码转换、中文和方言语码转换以及中文和符号语言语码转换。下文试从这三个方面逐一分析语码转换现象所体现的网络交际主体间平等的权力关系。

(一)中文和英文语码转换。

语料中中文/英文语码转换所体现的人际功能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交际认同功能和评价功能。前者实施了对交际对象的界定,后者反映了发话人对人或事物的态度和评价,两者都体现了平等的人际关系。

1、交际认同功能。

“语码转换的模式与目标读者之间建立了某种对应关系。”[11]例如:只有熟悉IT和汽车的读者才能读懂IT和汽车版面那些不加注的英文术语。招聘广告则更为明显,用英语撰写的招聘广告显然是变相拒绝单语者成为可能的应聘者。换言之,语码转换模式实施了对交际对象的界定。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利华在2011年8月召开的中国互联网大会上提到,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互联网网民人数达到4.85亿人,普及率达36.2%,其中以18—24岁的年轻人最多,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占84%。年轻人受教育水平高,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较快,追求平等,要求摆脱束缚,展示个性。较高的外语水平为网络语言中的中、英语码混杂提供了条件。黄国文认为,英文语码在语篇中的出现表达了一种“辨别”(discriminating)的功能[9]。就是Gumperz所说的“界定受话人”(addressee specification)的功能,即只有具备这种英语知识的集团内部成员才是发话的对象[12]。交际一方在频繁使用英语作为网络交际媒介的同时,默认交际的另一方也掌握英语,并对彼此的交流方式、教育背景、生活理念予以认同。网络主体间的交流平等而无隔阂。毫无疑问,中文/英文语码转换创造了轻松、时髦和洋化的效果。“时尚”和“洋化”功能的表达离不开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的社会价值。网络交际双方频繁使用英语作为交际手段认同了彼此相似的“集团内部身份”,拉近了交际的人际距离。

2、评价功能。

Martin等人建立的评价理论是对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意义框架的进一步拓展[13]。评价理论主要研究语篇中作者/说话人如何表达主观态度。这种态度包括积极或消极的取向。

人对语码的选择不完全是自主的,往往会受到社会情景的作用和社会规范的制约[14]。在具体的交际行为中,不同的交际场合、参与者、话题、目的等参数决定了交际双方的语言选择,讲话人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会选择一种最为得体的语码。“交际者出于对某个特定社会的文化、习俗和规约等的考虑和尊重而出现的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或语言变体的使用。”[15]谢群草认为,语码转换的使用可以起到回避的作用,使参与者避免难堪,也使得话语更含蓄、更间接地为他人所接受[16]。网络语言本来是在网络媒体广泛运用下产生的新语体。在网络这一虚拟的空间里,交际者的身份特征大多被隐匿,人们可以随意言说。所以,网民在交流中会用到一些有贬义或是消极语义特征的词语,尤其是发泄情感和表达意见时,为了淡化这些消极特点,避免交际中的尴尬和争吵,同时也为了交流方便快捷,使用英语中相应含义的词语或缩写来表达就成了最佳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属于网络委婉语表达。如“FON(for one night 一夜情)”、“BL(boy’s love 男同性恋)、“PK(player kill 砍人)”、“一个同事前天pass away,我很难过”、“做人不要太CNN(Cable News Network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网上用作信口雌黄、不顾事实、颠倒黑白的代名词)”等。“利用‘他码’来调节评价声音是说话者通过将原语码转换成‘他码’,压低负面评价的声音,使批评变得委婉。”[17]网民通过将一些不便直接表达的情感或敏感的语言所体现的消极评价意义用英语这一“他码”看似随意地表达出来,既给自己留有余地,又不让对方感到难以接受,这体现了对网络交际双方互相尊重,主动维护网络成员间平等性的努力。

(二)中文和方言语码转换。

方言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网络交际中存在很多由于方言造成的语码转换现象。侯超将网络交际中与方言相关的语码转换归纳为三种[18]。一是方言词语的直接借用。网络上对方言词语的直接借用,主要是一些普通话缺少对应说法或者没有方言词表达精练的词语。如:“偶”作为第一人称代词“我”。“偶”在吴语区也比较流行,为常熟一带的方言,为同音替代字。二是方言语音通假现象。如:“稀饭”即为“喜欢”。由于有的方言区(如湖南、湖北、四川、安徽、福建等省份的一些地区)f、h不分,来自这个方言区的人在进行拼音输入时将“喜欢”打成“稀饭”。三是对方言词语加以改造。例如:北京方言有“吃货”一词,意思是“能吃不能干的人,饭桶”,感情色彩为贬义。而在网络交际中“吃货”意思是“爱吃、能吃的人”,淡化了贬义色彩,感情色彩中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吃货”甚至变成了昵称。

王瑾、黄国文认为:“网络语言随意转换语码的模式与目标读者之间建立了某种对应关系,暗示着趋同的观念。[11]”人们期望在社会传媒中得到自己的认同感——关于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自己的地区认同感,并通过一些方式刻意增强。从人际交流功能的角度看,网络交际双方经常会下意识地向着对方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随意使用方言变体旨在构建一个类似朋友之间对话的氛围,以期增加彼此的亲近感,表达朋辈间权力平等、接触较频繁和情感介入程度较高的一种关系,从而寻求一种认同感和情感上的共鸣。

网络作为一种社交平台,网络成员间由语言所构建的网络身份伴随着相互理解的“他语”(如方言等)的混合使用而产生更为亲密的人际关系,缩小了交际双方的距离,体现了交际双方平等的权势关系。

(三)中文和符号语言语码转换。

郑小燕、张振忠指出:网络交际中交际主体之间的关系是虚幻、平等而无利害冲突的,因此语言是个人身份的唯一标识[19]。网络给大众提供了比以往任何媒介都要宽松的交际环境,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网民能够更自由随意地使用新颖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交流,谐音、拼音简写等符号的运用形成了网络流行语。符号语言是语言形式上的变异。吉益民认为:“符号语言的社会批判性与其变异性密切相关,其社会批判功能的实现是网络环境、建构机制、传播模式和网民心理需求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0]由于交际各方都隐匿了真实身份,模糊了现实生活中的级别、长幼之分,没有人占据绝对的权势地位。因此,在交际过程中网民不用过多考虑一些交际准则,如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宽松的交际环境造就了网络交际语言的随意性。符号语言的使用恰恰是网络交际中平等人际关系的体现。

中文与符号语言间的语码转换在网络交际中表现为将中文、英语简写、拼音、字母、符号、图像、数字等混合使用。可以归纳为四类:

表1 中文与符号语言间的语码转换类型

中文与符号的混合使用另类新奇,似乎没有规律可循,如“CU”和“3KS”这类混合起初可能由网民临时拼凑而成,但其本身带有幽默和诙谐的色彩,凸显了不拘一格、我行我素、戏谑不羁的网络交际主体形象。同时,交际参主体对网络语言随意性的容忍甚至模仿、再创造体现出对彼此身份的认同。

语码转换现象是表达网络交际主体说话意图的一种途径。本文基于语码转换理论,从中文/英文语码转换、中文/方言语码转换和中文/符号语言语码转换三方面分析了不同类型网络语言所体现的人际意义,并揭示了网络语言是网络交际主体维持平等人际关系的载体。在网络交际中,利用“他码”对话语的调节是网络交际主体间平等关系的体现,有利于消除隔阂,建立亲近的人际关系。本文不局限于分析网络语言的性质、词汇、句法等特征,而是以功能语言学的思路和方法来研究网络语言,突破了仅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来阐释话语权势的局限。对于网络语言中出现的语码混杂现象,我们不宜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该进一步挖掘其结构特征、语用意义和社会功能。

[1] 刘海燕.网络语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2] 吕明臣.网络语言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3] 张云辉.网络语言语法与语用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4] Brown R, Gilman A. The Pronouns of Power and Solidarity[M]//T A Sebook.Style in Language.Cambridge:M.I.T.Press, 1960.

[5] Fasold R.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1-4,122.

[6] 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146.

[7] Spolsky B.Sociolinguistics[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8:35.

[8] 张红莲.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BBS会话语码转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3):418-419.

[9] 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0] 张艳君,毛延生.语言变异的语用顺应论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55.

[11] 王瑾,黄国文.语码转换之结构研究述评[J].外国语言文学,2004(2).

[12] Gumperz J J.Discourse Strategi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13] Martin J R,White P R R.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5.

[14] 李经纬,陈立平.多维视角中的语码转换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5):337-344.

[15] 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4(1):77-87.

[16] 谢群草.网络语言中语码混杂的特点和成因[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5):766-767.

[17] 王瑾.语码转换的功能及其体现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17-20.

[18] 侯超.方言与网络语言[J].语文建设,2012(2):64-66.

[19] 郑小燕,张振忠.网聊汉语特征的语义学分析及其影响[J].肇庆学院学报,2003(8):30-33.

[20] 吉益民.论网络变异流行语的社会批判性[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1(3):402-405.

H0-05

A

1007-8444(2013)06-0808-04

2013-08-22

2012年度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网络交际语言的权力意志研究”(WLWH12-22)。

郑洁(1982-),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

责任编辑:张超

猜你喜欢
语码交际语言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语码转换应用研究
报章语码转换与城市休闲文化——以杭州为例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