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经济中性论研究综述

2013-10-31 05:55黄静
学理论·上 2013年9期
关键词:商品经济社会主义

黄静

摘 要:商品经济是现实社会主义与马恩预想的社会主义的最大差别,对此,我国理论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看法,其中的主流观点就是商品经济中性论,学者们从经济核算、社会分工、利益差别、特殊与一般、工具、二重性等不同角度论证了商品经济与社会属性并无必然联系,商品经济只是一种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没有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的色彩。

关键词:商品经济;社会主义;中性论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080-02

商品经济中性论,即商品经济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是一种单纯的资源配置方式,没有社会和阶级属性,不存在姓“资”姓“社”的问题,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自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中性论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一、经济核算说

顾准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一人,早在1957年就明确反对把存在两种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理由,提出要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内部寻找原因。“为什么现在社会主义各国还存在着‘商品生产和‘货币经济呢?应该从这个体系的内部关系中去找答案。”[1]他指出现今的社会主义并非马恩所预想的生产力发达、单一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直接用劳动时间获取相应劳动券的方式在现今条件下是不适用的,“这样的换算只能在社会平均劳动的计算中采用,它不适用于个别企业的核算。”[1]直接劳动时间无法确定价值大小和分配标准,必须借助经济核算。“社会主义经济所以必须实行经济核算,从理论上和历史经验上说,都只是因为价值规律制约着经济计划,经济计划必须运用价值规律,如果不是由经济核算制来补充经济计划,计划经济运用价值规律有无法克服的困难之故。”[1]要有效实行经济核算就必须借助商品、货币、工资、价值,“社会主义所以存在着‘商品生产与‘货币经济,是实行经济核算的结果”[1]。

二、社会分工说

卓炯是最早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学者之一,他认为商品经济并非资本主义社会独有,“作为商品而进入流通的产品,不论是在什么生产方式的基础上生产出来的——不论是在原始共同体的基础上,还是在奴隶生产的方式上,还是在小农和小市民的生产的基础上,还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生产出来的——都不会改变自己的作为商品的性质。”[2]因而反对用所有制说明商品经济的存在,“商品交换与所有制性质是否相同、与所有制关系都没有关系”[3]。也批评所有权转移的观点,指出“用属于上层建筑的方面的概念(所有权)来解释经济基础方面的概念是不科学的,而且在商品交换中,根本不存在丧失所有权的问题。”[4]强调“商品经济的共性只有一个,就是社会分工。”[3]而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只是在这个一般性上注入了新特点——雇佣劳动。消灭资本主义要消除的只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要消灭商品经济必须消灭分工。总之,“商品生产只是一个社会分工问题,更具体地说,只是一个生产劳动分工的问题,不是所有制问题。”[5]

李炳炎对卓炯的社会分工论进行了补充和说明,更加详细地分析了分工的内容和性质。他指出社会分工包括主体和客体两大分工,主体分工是劳动者的职业分工,而客体分工又称行业分工,包括工业、农业及其下属、种、科的特殊分工。只有客体分工决定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我们认为社会分工的客体分工不能消灭,而且只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愈来愈细密。……从共产主义社会的职业分工的消灭不能推断出消灭商品经济。”[6]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劳动和商品经济的特殊的社会性质。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是“社会分工决定社会主义经济的商品性质,公有制决定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6]李炳炎支持卓炯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观点,认同“社会分工决定商品经济的存在,而所有制决定商品经济的社会性质。”[7]

三、不同利益说

与以往经济学家单纯从所有制上做文章不同,薛暮桥更注重从直接的现实物质生活出发,关注不同群体的利益。“为什么社会主义社会中必然存在而且在一定时期内还必须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呢?这主要是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生产资料的两种公有制,存在着劳动力的个人所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按劳分配制度和物质利益原则。”[8]

卫兴华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更为复杂的物质利益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间的利益关系既有一致性,又有深刻和新增的矛盾,这就需要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调节。“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根本原因,需要从社会主义经济利益关系的特点去把握。”[9]“由不同企业间经营管理水平的差别所引致的企业间的经济利益差别,只有通过市场机制、通过商品价值关系来实现。”[10]

马洪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之所以是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计划经济,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经济内涵地具有商品经济的属性。……人们之间物质利益上的上述差别就是社会主义经济还内在地具有商品经济的属性的直接原因。”[11]

四、特殊与一般说

杨承训认为商品生产有三个基本共同点:从目的性上讲,是为了交换而生产;从产生的条件性上说,与社会分工和生产者的特殊物质利益直接联系;从商品交换的原则而言,要遵循等价交换。他不赞同私有制是商品经济的基础,“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不曾见过也不曾预料的形态,即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就不能作为商品经济的共性。”[12]

有林也指出,“商品生产则为几个完全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所共有,就其作为商品生产一般来说,它的质的规定只是和非商品经济比较,从而只是和非商品经济相区别。”[13]在他看来,不能把是否存在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性质如何与社会形态性质混为一谈。“同是商品经济,可能是在个体所有制的基础上的,也可能是在奴隶制的基础上、封建制的基础上和资本主义的基础上的,还可能是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的。”[13]

五、工具说

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指出,“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市场和计划都是方法嘛。只要对生产力发展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14]这一提法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给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关系问题定下了主基调。

工具论的核心在于论述商品经济与社会制度不挂钩,“商品经济只是一种经济交往形式,私有制度可以利用它,公有制度也可以利用它,私有制可以成为它存在的基础,公有制也可以成为它存在的基础。”[15]对这个问题进行集中论述的是卫兴华,他认为商品、货币、价值都不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商品、价值、货币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经济规律,既不具有阶级属性,也不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以此为基础的商品经济自然也是如此。”[16]商品经济能和社会主义相结合在于“商品经济自身并不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它是一种中性的经济形式,因而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与不同的社会性质的经济相结合。”[17]他强调商品经济不属于经济制度范畴,只是“社会分工发展条件下不同生产者之间劳动联系的一种社会形式。”[18]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他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指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是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融合的商品经济。”[19]

六、二重性说

郑炎潮指出,“我们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归结为社会劳动的二重性和劳动产品所有权的二重性,继而归结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二重性。”[20]白永秀认为商品经济产生、存在具有二重性:商品经济产生的原因在于社会分工和“彼此独立进行的私人劳动”,“私人劳动”与“私有制”是同义语,但这里的私有制不是其他形式的私有制而专指个体小私有制。至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则在于社会分工与产品归不同的所有者,各企业所有者之间有根本不同的物质利益。“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并不是由于私有制的存在,而是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内部各企业之间作为不同的产品占有者相对立。社会主义各企业是具有不同物质利益的经济实体,它们之间存在着互相当作外人看待的关系,由此决定了他们交换产品不能不计价值……只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才能反映它们之间所具有的不同的物质利益关系。”[21]

总之,商品经济中性论者都从不同角度论证了私有制和商品经济没有必然联系,进而证明社会主义可以发展商品经济,并且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同于以往任何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所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具有其他社会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顾准.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J].经济研究,1957,(3).

[2]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62-363.

[3]卓炯.社会分工是一切商品经济的基础[J].唯实,1987,(1).

[4]卓炯.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几个问题[J].求索,1987,(1).

[5]卓炯.对商品经济的再认识[J].社会科学战线,1984,(3).

[6]李炳炎.商品经济的性质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与袁恩桢、顾光青同志商榷[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7,(4).

[7]李炳炎.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J].安徽省委党校学报,1987,(2).

[8]薛暮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99-100.

[9]卫兴华.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J].江西社会科学,1991,(5).

[10]卫兴华.对马克思、恩格斯商品生产理论的再探析[J].中国社会科学,1998,(2).

[11]马洪.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商品经济的再探索[J].经济研究,1984,(12).

[12]杨承训.商品经济一般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个别[J].学术月刊,1983,(3).

[13]有林.商品生产一般和特殊[J].哲学研究,1980,(11).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3.

[15]牛宝德.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J].河南财经学院学报,1991,(2).

[16]卫兴华.社会主义社会中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统一与矛盾[J].实事求是,1988,(3).

[17]卫兴华.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相统一的理论根据[J].南京社会科学,1990,(1).

[18]卫兴华.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J].江西社会科学,1991,(5).

[19]卫兴华.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J].高校理论战线,1995,(4).

[20]郑炎潮.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根本原因[J].南方经济,1987,(2).

[21]白永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条件试谈[J].汉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

猜你喜欢
商品经济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差异分析
论商品经济与金融史的关系及发展
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制”关系的几点思考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浅析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商人形象
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研究
卢卡奇物化理论探析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