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岭油田锦16块于楼油层沉积相分析

2013-11-02 11:42许晓宏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100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3年26期
关键词:沉积相层理砂体

樊 杰,许晓宏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100)

欢喜岭油田锦16块于楼油层沉积相分析

樊 杰,许晓宏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100)

以岩心资料为依据,对锦16块于楼油层砂体的岩石类型及岩相类型进行了分析,在研究其沉积微相构成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测井相分析,开展了沉积微相的联井剖面对比研究,阐明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并进一步认定了锦16块于楼油层属于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于楼油层Ⅰ砂组是扇三角洲亚相发育的主要时期,以于Ⅰ11、于Ⅰ21、于Ⅰ22中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最为发育。由于断层的作用而发育多条辫状河道,相互叠置、切割,砂体叠加厚度大、侧向延展宽,从Ⅱ砂组开始,西部凹陷处于扩张阶段末期,扇三角洲亚相中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发育逐渐减弱,支流间湾微相开始成片发育。

欢喜岭油田;锦16块;于楼油层;沉积相;扇三角洲

欢喜岭油田锦16块于楼油层开发目的层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一段于楼油层。构造上位于辽河断陷西部凹陷西斜坡南段,构造形态是一个被南、北2条正断层夹持的背斜构造,轴向呈NE-SW向的长条状,东西长约7km,南北宽约1~2km,于楼油层构造面积5.35km2。地层西高东低、北陡南缓,地层倾角4~11°。欢喜岭油田锦16块油藏特征复杂,而且研究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含水率上升,区内水淹情况严重,影响上报探明储量。为了进一步搞清该区的油藏特征和产能分布,笔者深入研究了该区的沉积相特征,为油藏特征等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1 岩石类型及岩相类型

1.1岩石类型

通过于楼油层锦观202井、锦观201井等井的岩心分析(见表1)可知,该区储层岩石的碎屑成分成熟度较低,碎屑成分中石英和长石含量相近,都在40%左右,各种岩屑含量在20%~50%左右。颗粒分选和磨圆较差,反映其近物源、短距离搬运的特点。

1.2岩相类型

通过对取心观察, 依据岩石颜色、成分、结构和沉积构造,锦16块于楼油层的砂体有下列5种岩石相类型。

1) 水平层理泥岩相 泥岩中多含粉砂质或其他悬浮物,厚度一般在4~5m左右,分布于分流河道间。颜色较深, 多为黑色、灰绿色、灰白色,呈块状产出。①深色块状泥岩相。黑色泥岩和页岩,属于前扇三角洲泥与深湖泥微相沉积,在研究区内不发育。②灰色块状泥岩相。灰绿色、灰白色泥岩,是扇三角洲前缘水退时期悬浮物沉积的结果(见图1(a))。

图1 锦16块于楼油层岩石沉积构造

2) 沙纹层理粉砂岩相 常与灰绿色泥岩共生, 呈互层或夹层产出, 也常见于厚层正递变砂岩相顶部, 厚度一般为1~1.5m, 其分布于水下分流河道间及河口沙坝中(见图1(b))。

3) 平行层理砂岩相 包括平行层理细-粗砂岩相, 以细砂岩为主, 结构成熟度中等, 成分成熟度中等偏低, 主要是受物源的影响, 单层厚度1~2m,在厚度较大的单层中见有粒度向上变粗的趋势, 它常与块状层理砂岩相共生, 该岩相类型孔隙性较好, 但渗透性较差, 常见于前缘河口坝沉积中,少量分布于水下分流河道间(见图1(c))。

4)正韵律砂砾岩相 砂砾岩相主要有灰白色砂砾岩、黑色油浸砂砾岩等;砾径一般为2~3cm,呈扁平状,具交错层理。该类岩相代表多次水进水退带来的粗碎屑的冲刷-叠加-再冲刷-再叠加的多次沉积作用过程, 常出现于分流河道轴部, 其孔隙度和渗透率均较好,为较好的储集层(见图1(d))。

5)交错层理含砾粗砂岩相 含砾粗砂岩相主要有黑色油浸含砾砂岩、灰绿色含砾砂岩等。粒度范围较大, 从细砂岩到含砾粗砂岩, 但以中粗砂岩为主。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 结构成熟度中等, 具中小型交错层理。砾石直径0.5~1cm , 单层厚度0.5~1m , 常出现于分流河道轴部或河口坝, 其孔、渗性均较好(见图1(e))。

2 沉积相类型

2.1水下分流河道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由含砾砂岩和砂岩构成向上变细层序,其主体为中、粗粒砂岩,单一河道砂体呈透镜状,横向延伸数米即变薄甚至尖灭,部分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于碎屑流沉积体中,呈单一透镜状夹,部分由多个砂岩透镜体在纵向上相互叠置而形成厚达数米的砂体。砂体中发育大、中型交错层,砂体底部发育冲刷面构造。顶部为暗色泥岩具水平层理,反映出了水下分流河道的充填、发展和迁移的过程。该微相类型自然电位曲线形态表现为中高幅齿化箱形、箱形钟形曲线组合,齿中线水平,近底部下倾,上部细齿增多,内收敛特征。粒度累积概率曲线多表现为Ⅰ型,主要以牵引流为主(见图2)。

2.2分流间湾微相

由互层的灰色、浅灰色细砂、粉砂及灰绿色泥岩组成,发育于水下分流河道的两侧,发育水平层理、沙纹层理等。由于水下分流河道迁移频繁及碎屑流的强大破坏作用,部分分流间湾沉积物往往受到侵蚀破坏,以大小不等的透镜体出现。该微相类型自然电位曲线形态及自然伽马曲线为尖刀状或基线平直型。电阻率为低-中幅锯齿状曲线组合。粒度累积概率曲线多表现为Ⅰ型(见图3)。

2.3河口沙坝

位于水下分流河道的前方,并继续顺其方向向湖盆中央发展。沉积范围和规模较小,但含砂量高。粒度以分选较好的粉砂至中砂为主,亦有粗砂岩和含砾砂岩,沉积粒序主要显示下细上粗的反韵律,常伴有泥质夹层。沉积构造主要为小型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可见大、中型交错层理。在较细的粉砂质泥岩中,可见滑动作用或生物扰动所形成的变形层理及扰动构造。河口沙坝整体呈底平顶凸或双凸的透镜状。该微相类型自然电位曲线形态为漏斗形反韵律,电阻率曲线为中幅锯齿状曲线组合。粒度累积概率曲线多表现为Ⅰ型,其中以跳跃总体为主,分选好,反映水流作用不强,而且有一定的波浪改造作用(见图4)。

图2 水下分流河道岩电图 图3 水下分流间湾岩电图 图4 河口坝岩电图

3 沉积相展布特征

3.1于楼油层Ⅰ2砂层沉积时期

该时期水流作用先减弱后变强再减弱,水流作用减弱时,研究区零星间湾微相发育成片;水流作用增强时,大部分地区被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充填,物源供给十分充足,主要沿锦2-丙7-237井~锦2-丙6-7井~锦2-6-217井及锦2-6-005井~锦2-5-135井~锦2-4-006井一线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分流间湾微相沉积大幅度的减小;当水流能量再次减弱时,还是以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分流间湾沉积零星发育(见图5)。

图5 于楼油层Ⅰ2砂层沉积微相图

3.2于楼油层Ⅰ1砂层沉积时期

这一时期湖盆收缩或南迁,来自北西的物源继续发育,全凹陷为更广泛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所覆盖,砂体厚度随着物源方向逐渐减薄,随着水下分流河道的迁移,河道两侧发育的分流间湾沉积也随之向研究区的西北方向迁移,且在迁移过程中规模有所加大(见图6)。

图6 于楼油层Ⅰ1砂层沉积微相图

[1]张金亮,杨子成,司学强.辽河油田西部凹陷沙三段沉积及演化[J].西北地质,2004,37(4):7-16.

[2] 唐清山,黄太明.高升探区下第三系沉积体系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3,10(ZL):1-3.

[3] 唐洪明,曾凡刚,陈忠.莲花油层中粘土矿物分布规律研究[J].沉积学报,2001,19(2):233-238.

[4] 王青春,贺萍,鲍志东.辽河凹陷西部高升以北地区湖盆深陷期的沉积特征[J].中国地质,2010,37(6):1618-1627.

[5] 张震,鲍志东,童亨茂.辽河断陷西部凹陷沙三段沉积相及相模式[J].高校地质学报,2009,15(3):387-397.

[6] 方石,张培震,刘立.辽河高升油田北部沙4段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其分散体系[J].世界地质,2011,30(3):386-395.

[7] 何贞铭,林克湘,王振奇.牛心坨油田牛心坨油层沉积相研究[J].江汉石油学院院报,2000,22(3):15-19.

2013-06-17

樊杰(1985-),男,硕士生,现主要从事储层地质方面的研究工作。

许晓宏(1965-),男,博士,教授,现主要从事油藏描述、数学地质、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软件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xuxh6523@sina.com。

TE121.3

A

1673-1409(2013)26-0029-04

[编辑] 洪云飞

猜你喜欢
沉积相层理砂体
原煤受载破坏形式的层理效应研究
曲流河复合点坝砂体构型表征及流体运移机理
CSAMT法在柴北缘砂岩型铀矿勘查砂体探测中的应用
储层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对水力压裂裂纹扩展的影响
井震结合砂体识别与含气评价技术在致密气井挖潜中的应用
页岩力学性质各向异性初探
层理对岩石抗压强度影响研究
渤海湾盆地Q油田明化镇组复合砂体内部结构表征
CdZnTe衬底沉积相成分分析
中东卡塔尔地区二叠系Unayzah组沉积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