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解析

2013-11-10 06:50
时代金融 2013年28期
关键词:空饷抚养费家长

128亿元

据《21世纪经济报道》8月30日报道,律师持续对31个省社会抚养费收支情况进行追踪,有15个省的财政厅及计生系统将社会抚养费2012年的收缴金额予以反馈,收入总额总计约128亿元。其中四川省财政此项收入最高,为24亿元。

点评:计划生育这么多年下来,超生罚款,似乎成了天经地义,少有人质疑。但其实不管对社会抚养费的收取,还是计生政策的制定本身,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及时反思和修正。

首先,收取社会抚养费的正当性欠缺。按照计生委的官方解释,这是超生者对社会进行的经济补偿,那社会抚养费的性质就如同排污费了。这一逻辑的背后,是把超生者看成了社会负担,政府则需分出资源养活这些人。但实际上,人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资源,若教育得当,制度合理,绝大多数人一生所创造的价值远高于他所消耗的资源;另外,在中国,抚养和教育孩子的费用多数由家庭承担,又有何必要向政府额外缴费?

其次,社会抚养费总数成谜,在使用上也不够透明。中国每年总共收取了多少社会抚养费,按说应属于政府信息公开的范畴,可记者向国家计生委咨询,却被告知没有相关数据或不能发布。难道这也算国家机密吗?按照《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规定,社会抚养费和滞纳金应该全部上缴国库,纳入地方预算管理,可在不少地方,这一款项只不过转手给了县计生委,或多数留给乡镇,而十多年前,一个乡镇计生委的临时工都可能有20余人,以至于有“社会抚养费抚养了计生委”、“省市吃土地,县乡吃肚皮”一说,这种“罚款经济”岂不是与收取社会抚养费的初衷相悖?

计生政策控制人口的初衷是好的,但其本身是计划经济思维下的产物,这为其推行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埋下了伏笔,征收社会抚养费的悖论和乱象只是其中之一。希望计生政策能及时调整,向更加人性、更加尊重人口生育自然规律的方向转变,同时防止被部门利益绑架,被政策惯性左右——因为这可能牵涉几十万人的饭碗,关系到政策制定者的颜面,但这种调整却是以人为本、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最起码,在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和使用上不能再是笔糊涂账。

6成家长送礼

据《新京报》9月10日报道,在第2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媒体对97位北京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近6成家长和学生仍准备送礼,送礼者大部分是幼儿园孩子和小学生的家长。礼品既有自制贺卡和画作,也有价值数千元的购物卡、加油卡。受访家长中,准备的礼品价值最高的达3000元。

点评:家长给教师送礼,大多都有一种随大流或者无可奈何的心态。比如别人送自己不送,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会不会被另眼相看,这种“不怕老师没记住送的什么,就怕记住就我们没送”的中国特有的多数家长畸形心态,促使不少家长在无奈甚至极不情愿的情况下送礼。

教师与学生之间,本应该是纯粹的教与学的关系。学生交学费,老师拿纳税人工资,除此之外,任何学生和教师之间经济利益上的关系,都难免会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失去纯洁性,同时使教师形象受损,教育形象败坏。但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是家长和学生对老师抱有尊敬之心,想通过物质甚至金钱的方式给予表达;另一方面,则是一些教师守不住职业道德底线,私自接受这种来自学生和家长的额外感谢。时间一长,给教师送礼就成了习惯,不送反而成了另类。

无论从哪个方面说,教师都不应该收受学生和家长的物质与金钱之类的礼物。这无疑也是一个基本共识。比如在北京市,今年教师节前夕,中关村三小、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培新小学等众多中小学校均以短信或书面通知的方式,向学生和家长们表明了“不收礼”等态度。学校的这一公开通知,无疑打消了家长和学生心中的种种疑虑,让纠结于送与不送的家长和学生,不再担心不送礼会被老师记住等。一方面,这端正了风气,纯洁了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也让教师形象和教育形象大大提升。

教师节送礼风气和现象,关键在于学校和教师。如果所有的学校和教师,都能做到坚决不收礼,都能事前通过发通知等方式,明确表明态度,告诉家长不收礼,教师节给老师送不送的家长们的纠结心理自然也就没有。

1天挖出10余斤铜钱

据《大河报》9月11日报道,近日,南水北调支线工程驻马店西平县人和乡段工程施工后,当地村民在挖出的泥土中发现大量古代铜钱,消息一经传开,附近几个村庄的上百名村民纷纷前往,有的甚至一家老小,连夜前去挖宝,有人一天挖出十几斤。

点评:村落现大量古币引百人抢挖,不仅是一种社会丑态,更涉嫌违法。我国《文物保护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因此,工地挖出的铜钱,并非无主之物,而是属于国家财产,不得占为己有,否则就构成违法。

然而,时下哄抢古币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集体无意识行为。就在上个月初,江苏建湖一工地挖出大量古钱币,同样遭到村民哄抢,然后以每斤70元的价格卖给闻讯赶来的文物贩子。具有文物价值的古币,就这样被贱卖、流失,令人惋惜。更令人痛心的是,村民在抢挖古币的过程中,很可能造成地下珍贵墓葬的破坏,给文物保护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而无序挖土,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塌方的危险,容易造成新的次生灾害。

造成这一事件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法律宣传不到位,施工人员和群众缺乏文物保护的自觉意识,不知道地下古币属于国家所有,而是采用“见者有份、谁抢归谁”的江湖规则予以处置;同时,法律落实不到位,导致人们缺乏应有的敬畏。尽管《文物保护法》规定,有盗窃、哄抢、私分或者非法侵占国有文物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在现实中,哄抢古币往往最后不了了之,鲜有人因此受到法律制裁。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考古人员跟着推土机跑”成为普遍现象,对地下文物保护带来严峻考验。今年5月,《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正式向社会征求意见,让人眼前一亮。当下,有必要通过专门立法细化上位法,加强对地下文物的保护。比如,将考古勘探列入施工许可前置条件,从源头避免建设对于地下文物的破坏;厘清施工单位和人员的权责,督促其发现文物后及时报告;对于哄抢破坏地下文物的,明确追责情形,走出法不责众的误区。此外,有关部门还要加强法律宣传和知识普及,从根本上增强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树立对相关法律的敬畏。

5731人吃空饷

据《华西都市报》8月23日报道,自6月1日起至8月20日,河南省周口市在全市公职人员长期不上班“吃空饷”问题治理中,查出各类“吃空饷”人员达5731人,按每年每人平均工资2万元计算,仅此一项开支已超过1亿元人民币。

点评:“吃空饷”并不新鲜,但一个市竟然有那么多人“吃空饷”,无论如何是不可想象的。而每年流失掉1亿元人民币,也超出我们的承受范围。显然,5000人一起“吃空饷”绝不是一天炼成的。

对于“吃空饷”,往往是一边由其“吃”着,一边却等到一定程度后才出来治事,然后等着下一轮的治理。不知道查出5000人“吃空饷”是不是算上“成绩”,看报道,似乎感觉到当地官员很是“自豪”,似乎查得越多越是“政绩”,那就实在无语了。

“吃空饷”不能等其“吃饱”了才来查处。而流失掉的纳税人的钱,恐怕是很难被追回来的。之所以出现“吃空饷”,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单位领导的包庇。大凡“吃空饷”均是得到单位领导“同意”的,如果不是单位领导与其沆瀣一气,根本不可能成功。单位领导之所以这么做,原因也不难理解,可能是为了“照顾”,也可能是拿了人家的钱财,可能是为了让自己能够顺利展开工作等等;其二,与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力有关。如果监管部门经常到单位查一查,也是很容易查清楚的;其三,信息不公开。如果每一个单位的人员信息能够让公众查清楚,那么就很容易发现究竟是谁在“吃空饷”;其四,惩罚没有上升到法律的程度。一旦查处“吃空饷”,对单位领导几乎没有丝毫的影响。既不影响官帽,又不会受到惩罚,又如何不包庇?

查“吃空饷”不能靠“运动式”执法,更不能将查处多少人“吃空饷”当作“成绩”。其实,对于查“吃空饷”,连当地官员也承认,仍有多个县、市、区或单位自查自纠流于形式,虚报、漏报、瞒报现象比较突出。部分单位人员在自查中弄虚作假,用虚假病例、请假条等应付,还有个别单位管理混乱、存在盲区和死角等问题。由此也不难发现,查出5000人“吃空饷”可能还不是全部,甚至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不知道一年有多少纳税人的钱会被“吃空饷”流失掉,那实在是令人痛心的事。对“吃空饷”应该绝不手软。这边是“最难就业年”,那边却是大量的人在“吃空饷”,多么不公平。

杜绝“吃空饷”,需要有人担责,需要信息公开,需要惩罚,否则,查“吃空饷”会变成“过家家”,闹着玩。

43万亿元

据《深圳商报》9月11日报道,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数据显示,到8月份,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连续三个月突破43万亿元,处于历史最高位。其中,活期存款超过16万亿元,定期存款超过27万亿元,显示出存款定期化的趋势。

点评:过去10年来,我国居民储蓄实现加速度增长,分别于2003年9月、2008年8月、2010年12月和2013年1月突破10万亿元、20万亿元、30万亿元和40万亿元大关,且每突破一个10万亿元大关所用时间不断缩短。看得出来,我国居民的储蓄余额在持续增长,并且速度越来越快。

一般而言,只有手中有了余钱,人们才会选择储蓄;储蓄余额的增长速度,应当低于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但在我国,情况却恰恰相反。这就意味着,我国居民并非钱多得用不了才去储蓄,而是从牙缝里省下钱存到银行。这种情况,折射了居民安全感的严重匮乏。

在我国,普通居民的肩上一直压着育儿、买房、养老、医疗的重担。先说育儿:据媒体报道,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全部花销约为49万元。也许这一数字并不准确,但谁都承认,要将一个孩子养育成人,确实要付出巨大的金钱成本。为了养好孩子,父母必须多方存钱。再说买房:安居才能乐业,但如今的房价却高不可攀,要想付得起高昂的首付,除了节衣缩食拼命存钱,普通人哪还有别的渠道?还有养老:目前,我国企业养老金替代率仅为42.9%,低于国际警戒线。这点钱,并不足以让人坦然养老。要想老来无忧,年轻时只能多方存钱。最后说到医疗:虽说现在医保已很普及,但许多大病、重病却不在医保范围之内,“因病致贫”的现象我们见得不少。为了病有所医,人们也只能在健康的时候多多存钱。

由此可见,正是严重的不安全感,逼得人们拼命存钱,最终导致我国居民储蓄率的持续高企。目前我国居民储蓄率早已突破50%,远远高于世界20%左右的平均水平。这种现象对经济发展极其不利。因为居民若将收入的大部分拿去储蓄,用来消费的资金自然少得可怜。钱少了,消费自然乏力,内需也就萎缩。这种状况,当然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反过来说,经济得不到充分发展,居民的收入也就无法提高。如此一来,社会发展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要想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就需要政府部门有所作为,减轻居民的负担,增加居民的安全感。具体来说,就是需要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居民才能拥有起码的安全感。惟有如此,建设幸福社会才有可能,因为安全感正是幸福感的前提。

100万元

据《南方都市报》9月11日报道,2013年教师节,浙江大学两位教授因为常年为本科生上基础课且保持高水准,每人获得了“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100万元的奖励。另有6位老师也因在教学上的突出表现,分别获得了5万元、10万元不等的奖励。

点评:近些年来,许多大学老师把精力都投入到科研课题上,而对课堂教学却无暇顾及,其原因就在于高校考核设计上的弊端。考核体系中,教研成果是主要的指标,而课堂教学却被边缘化。造成这种畸形的原因在于科研是一个显性的材料,可评可估,可以简单地给予定性。课堂教学却是一个隐形的存在,虽然也可以去听,去评,但对于严肃的评估而言,它就要复杂得多。而且真要对一个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没有成绩这根杠杆就需要从更多的角度去考察评价,因为一个人的教学怎样,效果如何,不是一堂课就能做出判断的。

“大学最主要的职责还是培养人才,科研和服务社会应该以此为中心。老师首先还是要教书育人。”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说。浙大这次重奖课堂教学优秀的教师,可以说,是对大学功能认识的一个重新回归。我们盼望着越来越多的大学能够像浙大这样,给予走上讲台的大学教授以尊重和肯定。只有这样,才能让教授们形成“课比天大”的认识,并内化成自律的行为;才能让我们的大学形成“课堂高于科研”的认识,并落实为追求一流的现实举措。

猜你喜欢
空饷抚养费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成年女儿索要抚养费,诉至法院获支持
我心中的好家长
岚皋破解另类“吃空饷”
家长请吃药Ⅱ
奶奶为孙子素讨抚养费
吃空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