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化白瓷材料及其工艺与瓷塑造型的发展

2013-11-12 13:11郭正尧
科技视界 2013年27期
关键词:瓷塑德化白瓷

郭正尧

(德化县鹏都瓷厂,福建 德化 362500)

0 引言

“德化窑的白瓷在宋代已有生产,但成为全国制瓷业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品种,是在明代开始的。”①明代,德化窑白瓷成熟,并在中国白瓷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一方面,它将中国白瓷发展推进代白度和纯度特别高的历史最高水准;另一方面,它以雕塑的成型方式及其技术,乃至技巧塑造了佛教、道教,与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成为德化窑白瓷造型的典型传统,并为德化陶瓷发展在工艺美术道路上探索及开辟了一条以反映人文精神的发展之路。

然而,就明代德化窑白瓷所用材料,在化学组成中的因素引起物理性能中的不足,致使德化白瓷雕塑在造型方面不能塑造大型的造型形象,仅仅停留在小巧的特征上,“德化窑,惟一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②这样,在德化窑陶瓷表达中小巧把玩之物,不仅代表了它的工艺美术特征,更重要的是暴露了它在材料上的缺陷,影响了造型形象的发展及其审美意趣上的多样化。

正因为这样,也给德化陶瓷发展提供了主要发展的方向,与审美内容的变化。

1 德化传统白瓷生产因为所用材料的物理强度小而导致了陶瓷雕塑以小型制为特色

在明代德化窑所用的白瓷材料,它采用“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瓷土制成,瓷土内氧化钾含量高达6%,烧成后玻璃相较多,而它的瓷胎致密,透光度特别良好。”③这使得德化白瓷富有与众不同的特色,瓷质纯度高、洁白、晶莹剔透,再加上瓷的釉色乳白凝脂,色泽光润明亮,故此,明代德化窑白瓷具有“猪油白”、“象牙白”的美誉。但是,因为在材料中含有氧化钠、氧化钙,与高量的氧化钾等氧化物,这些氧化物在陶瓷中的作用是起助润剂作用的。“助润剂还起着调解釉层(材料)物理化学性质(如力学性质、膨胀系数、粘度、化学稳定性等)的作用。”④“这类氧化物M-O键的单键强度均小于250kJ/mol。它们的离子性强。当阳离子的电场强度较小时(如碱金素氧化物),氧离子易摆脱阳离子的束缚,起断网作用,使玻璃网络结构松散,膨胀系数增大,化学稳定性和粘度、硬度均下降。”④从德化窑白瓷制作所采用的材料看,尽管它含氧化硅高可以增强力学性质,但是,因为它更有破坏网络结构的碱金属氧化物的存在,所以,它因力学不足而不能做成大型的器物。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由何朝宗所作的盘膝观音,塑像高28.5厘米;再如,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品,也由何朝宗所作的渡海观音,塑像高46厘米;还有其它何朝宗所做的人物塑像,最高的也不会超出1米,例如,“目前保存于莆田民间的何氏作品,尚有观音3尊。一尊趺坐没雾式,高7寸;一尊趺坐式,高1尺许;另一尊趺坐式,高1.2尺。还有一尊文昌帝君,左手执如意,高2尺许。”⑤就德化窑明代瓷塑的高度,其他瓷工制作的作品,限于100厘米以内,例如,由明代德化窑的另一位瓷工陈伟制作,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的一尊负书罗汉立像,高仅有20厘米;德化现代瓷塑艺人苏清河收藏的一尊福德正神,高也仅有23厘米;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尊观音坐像,仅仅由15厘米高。直到目前为止,在考古发现与遗留下来的明代德化窑瓷塑作品,均保持在100厘米以内。因此,在明代,德化窑白瓷材料的不足之处,就是很难在制品的高度上进行突破。长期以来,德化窑白瓷材料一直持续着这样的工艺性能。清代,德化窑的瓷塑高度仍然保持在100厘米之内。例如,清代著名瓷塑艺人苏学金(1869—1919),经过艰苦与曲折的过程,建立属于自己的陶瓷作坊,即“蕴玉瓷庄”。 “蕴玉瓷庄”的“产品有两8寸和16寸两种规格。它的盘根无盆与配古色古香长方形花盆两种造型。”⑤另外,“蕴玉瓷庄”制作的瓷塑产品也比较小,基本保持了明代以来的形制,例如,苏清河收藏了“蕴玉瓷庄”的产品,其中一尊禅悟达摩,高也保持在15公分(厘米),底座23×12公分(厘米)。由于材料及其工艺性能的限制,德化窑瓷塑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小中求巧的造型特征。

总之,在历史上,德化窑白瓷的瓷质达到了最好水平,但是,因为它物理力学不足,在造型上受到限制。这不仅体现在它的造型形象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它的审美。

2 陶瓷材料改良后,德化白瓷瓷塑发展状况

由于进行了材料改良,现代德化白瓷瓷塑可以向高大的造型发展。长期以来,德化白瓷瓷塑因为受到材料工艺的影响而得不到发展,尤其在造型上的小,以及所表现出审美上的片面性。不仅如此,在制作上也使做工不能很好地表现工人的技术特征,瓷工的谨小慎微与陶瓷文化的严谨和工致联系起来,尽管展示了德化陶瓷文化审美的一个方面,但是,另一个方面得不到应有体现,即充分展示一种气势的文化张力因为材料及其工艺的不足,不能得以实现。为此,改造德化白瓷材料成为几代人的梦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陶瓷生产上应用水平和范围的不断扩大,德化陶瓷生产有了重大的发展与进步。一是德化陶瓷生产从材料研发上迈出了重要步骤,人们不仅引进新材料和新技术,而且,改良了传统材料的化学组成,尤其利用了含氧化物较低的瓷土做原料,进而避免了材料在膨胀系数上过大的缺陷,增强了材料的化学稳定性及其力学性质和硬度。例如,“工艺过程中,石英在低温下主要起碱性作用,降低坯体的收缩,利于干燥,防止变形。在高温下则参与成瓷反应,溶解在长石玻璃中,提高粘度,一部分残存下来,一部分转化成为方石英,构成骨架,提高强度。”④换句话说,就是在材料中加大石英的比重,目的是提高坯料的力学性质和硬度。这样,德化瓷塑就可以塑造较大的造型形象,这种突破传统工艺限制的变化,也使德化陶瓷文化得到重大发展。另外,人们也在其它方面为制作大型瓷塑做着尝试,例如,可以在坯料中加入适量的废瓷粉,使瓷料的物理性能得到改善。为了制作大型的瓷塑,也可以在烧成时,采取适当的措施以达到烧成的目的。例如,可以在窑内设置支架等辅助装置,以有利于造型的烧成。尽管如此,陶瓷成型与材料的化学物理性能,还是主要的,因为,这是建立在科学理性基础上的造物。

3 瓷塑物理性能与瓷塑发展状况的展望

现代德化瓷塑是在对传统材料改良基础上的工艺美术创造,一是它延续了传统陶瓷工艺美术的造型技术,塑造了许许多多传统人物造型形象;另一方面,它突破了传统瓷塑用料的局限性,尤其在陶瓷物理性能上力学不足的局限,致使现代瓷塑向高大方向发展,如图2,是行文作者正在创作的“关公形象”,这个人物造型形象在传统瓷塑作品中是中小型见长的,它所适应的环境是厅堂,并且,一般被布置在桌子或架子上,这就是所谓“架上雕塑”的主要文化语义。而现代德化白瓷瓷塑已经在形制上远远超过传统造型的形制,能够将瓷塑放置在更大的环境中,诸如庭院、街头、巷尾,甚至是广场之中和道路旁边等大型人工环境,均可以陈设这样的瓷塑作品。因而,在陶瓷材料改良后,陶瓷造型形象增大,间接地影响到环境构建。

图2 创作关公中的作者

图3 关公高150厘米

图4 关公高50厘米

笔者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涉及白瓷瓷塑已经30多年了,期间,从传统陶瓷工艺和传统雕塑技法学起,逐渐习得陶瓷工艺美术内容,并对其中的奥妙也有一定的领悟,尤其陶瓷材料及其工艺性能、烧成等技术,是白瓷瓷塑造型形象的重要技术因素。如果没有这样的技术做支撑,现代白瓷瓷塑的造型形象是不可能实现的。多年来,行文作者,在学习中获得一定的创作经验,并又在实践中加以发扬,如图3、图4、图6、图7,是属于德化传统白瓷瓷塑的题材,过去因为材料及其工艺的因素,制作的都比较小。现在,因材料得到改良,其物理性能改善,特别是白瓷的力学性能增强为其扩大造型比例上的扩大提供了较强的支撑力。作为传统文化题材的瓷塑,不论是反映佛教内容的造型形象,还是表现历史英雄人物,乃至神话故事的人物形象,在德化窑瓷塑的塑造中均塑形小巧玲珑,造型精致。相反,现代德化白瓷瓷塑,尽管采用了传统题材及主题,但,在造型形象上远远超出了传统瓷塑的局限性。这不仅仅是德化白瓷瓷塑在工艺与造型上的简单进步,而是,德化陶瓷在陶瓷工艺美术文化发展道路上的重大变化。长期以来,德化陶瓷生产不能够见到大型的作品,仅仅局限在中小型产品上,一是因为德化传统白瓷瓷塑受到材料及其工艺的限制不能够生产制作大型产品;另外,德化陶瓷产品基本面向日用瓷市场,也包括对外贸易市场,这样的产品市场要求均是小型产品而不是大型产品,故此,市场需求也是德化陶瓷材料在力学上不得发展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无论怎样,现在德化陶瓷生产在工艺上发生了这样的转折,这是一个文化时代的到来。

从历史上看,陶瓷文化的每一次重大进步均是建立在材料及其工艺发展基础上的,德化陶瓷发展也不例外,随着陶瓷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进程,德化传统陶瓷工艺美术取得重大进步。数年来,行文作者主要从事瓷塑工艺美术创作,在继承德化传统白瓷瓷塑晶莹剔透、小巧别致风格基础上,力求作品在形象上的重大突破,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例如,立莲观音高达125厘米,18手观音高达105厘米,还有110厘米的五子米勒,以及特大的八仙舟等,均属大型作品,尤其关公塑像,如图3,甚至达到150厘米之高,——这些是在陶瓷传统工艺美术时代完全不可想象的。正因为陶瓷材料及其工艺技术的发展,将过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例如,在歌颂领袖丰功伟绩的时代,人们总希望将领袖的形象做得大点,可是,总因为技术不及而不能如愿,现在这样的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如图5,是行文作者创作的毛泽东主席塑像,高度已经达到120厘米,尽管没有达到真人之高,但是,这已经是不可小觑的成绩了。

图5 毛泽东120厘米

图6 渡海观音高130厘米

图7 高兴米勒120厘米

总之,在材料及其工艺水平提高的状况下,德化白瓷瓷塑最终走出了历史的困境。

4 结论

陶瓷生产是以材料及其工艺技术为物质基础的文化产业,不论在历史还是现实中,陶瓷材料的化学物理性能是其造型的基本支撑,德化白瓷材料在力学性质上的增强,为其造型向大型化方向发展并成为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1]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9.

[2]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1.

[3]郭其南.瓷都群星——德化瓷坛古今百家[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0,12.

[4]李家驹,等.陶瓷工艺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8.

注释:

①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9.

②[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M].

③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9.

④李家驹,等.陶瓷工艺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8.

⑤郭其南.瓷都群星:德化瓷坛古今百家[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0,12.

猜你喜欢
瓷塑德化白瓷
德化白瓷雕塑作品选
论姚永康瓷塑《世纪娃》的艺脉文心
德化窑白釉雕鹤鹿老人像
西夏瓷塑玩具
王兴虎陶瓷艺术作品选
德化也有五彩
景德镇早期青白瓷的器型与色度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连紫华瓷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