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转型时期研究生英语教学法研究

2013-11-22 07:40刘新荣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3年4期

刘新荣

摘 要:本文以近3 0年来国内主要英语教学法流派研究为依据,分析、概括研究生英语教学法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我院转型时期研究生英语教学法选择的原则,希望对转型期的教学改革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教育转型;研究生英语;英语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11-0038-5 doi: 10.3969/j.issn.1006-2831.2013.04.009

要完成当前的教育转型,就是要将我院的教育转向“以学员为中心,以指挥教育为重心,以打造人文校园为目的”。这种形势下,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外语教学的转变势在必行;作为军队的高级人才,研究生的培养除了注重专业知识的储备,还必须注重学员人文素质及合作精神的培养,以更好地服务军队、献身国防。

1 . 近3 0年影响中国英语教学的主流教学法综述

外语教学法是研究外语教学理论、实践、过程及规律的科学,其他条件等同的情况下,不同的教学法会导致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外语教学改革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学法的改革。长期以来,外语教学界最为重视的就是外语教学法。在过去的几十年,研究生英语教学受到了许多教学法流派的影响,以下是对中国英语教学影响较大的主流教学法。

1 . 1 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Approach)是一种通过学习语法规则和词汇,并且按照规则用本国语和目的语进行互译来教授语言的方法。语法翻译法始于18~19世纪,是外语教学中历史最悠久、使用范围最广的方法之一,中国早期的大学英语教学也主要采用此方法。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的大学英语教材基本上以语法为纲。虽然自80年代起,由于交际法日益广泛的推广和运用,语法翻译法受到了一定的质疑和批评。但调查表明,语法翻译法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仍占主导地位。因为该方法的教学流程最适宜外语教学:阅读/朗读—句子翻译—讲解语法/语言点—书面回答—理解性问题。它遵循以下原则:(1)书面语重要,重视写作和阅读;(2)熟记语法规则和单词;(3)教师的绝对权威;(4)本族语的中介作用。

任何人稍微留心就会发现,即使在资讯高度发达,教学信息化的今天,最为古老和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仍在外语教师中大行其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适用范围十分广泛,对教师的语言水平、教学设备、语言环境要求都不太高。很多学者专家都认为语法-翻译法不会很快消失,并建议把语法教学和交际法结合起来,在交际中教语法,即将语言的意义与形式结合在一起,语言教学以交际为中心,但又不忽视语言形式的学习。

1 . 2 交际法

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就是把运用目的语进行有意义交际作为学习语言的方法。交际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此法主张以交际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自80年代以来,该教学法对中国的英语教学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文章也大量涌现。交际法的最大特征是它对语言结构和交际能力同等重视。学习者不仅要知道语言规则的用法,还必须学会交际。它遵循以下原则:(1)强调语言的意义,而不是结构;(2)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习交际能力(即有效和得体地运用语言系统的能力);(3)教学一开始就鼓励学生尝试交际;(4)教师的作用就是以任何方式激发学生学习;(5)流利性与可接受性是教语言的主要目标。

显而易见,交际法的运用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目的语的形式、意义和功能,而且对于口语表达的提高作用很大,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着实红火了一阵。但由于交际法对教师的语言水平及文化素养要求较高,加之测试的信度和效度都不好把握,最重要的是没能有效地解决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关系(一味地片面强调输出,却忽略了输入的意义和作用),近十年受到了相对的冷落(孔燕平,2004)。

1 . 3 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Approach)是学习者为完成特定语言任务而使用目的语参与到理解、处理、输出和/或互动之中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英语教育最新发展成果。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一直沿用至今。任务教学法是升级版的交际法,被认为是在培养学生运用能力方面“现有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交际法”。它遵循以下原则:(1)强调教学过程,力图让学生通过完成真实生活任务而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2)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但从更广泛的层面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3)强调以真实生活任务为教学中心活动,修正了以功能为基础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真实性不足的问题;(4)要求教学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任务型教学并不反对语言知识教学,而是倡导以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的语言知识教学。因此,任务既有真实生活任务,也有学习性任务。需要注意的是,任务教学法是交际法的一种新的形态,是交际法的发展,而不是交际法的替代物。惟其如此,任务教学法对中国各层次的英语教学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国内多种英语新教材的编写都借鉴了任务教学法,研究课题和文章更层出不穷。

1 . 4 群体商谈法

群体商谈法(Group Communicative Approach)是一种新型的语言学习方法。学习者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分成几组交谈。教师站在学生身后,随时提供帮助,最后把录音内容重放。群体商谈法也叫人道法,即该法把学生看作整体的人,关心其情感领域、语言知识和行为技能。它遵循以下原则:(1)当学生具备安全感时才会学得最好;(2)教师不站在课堂前面,就会减低学生的受威胁感,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3)教师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4)教师向学生咨询,这表明他们确实在倾听学生并理解学生;(5)在小组里,学生可以感觉到一种集体感,既可以互相学习,也可以向教师学习。群体商谈法的流程一般是:录下学生对话;翻译成目的语;对学习过程的总结;不断重复;小组讨论。它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重视语言学习的人道性和互动性,所以也有人称它为人道法。

群体商谈法最常出现的情境是,师生首先问候和自我介绍,接着教师陈述该课的目标及要求,然后学生围成一个圆圈,用外语进行会话。学生可先用本国语和旁边同学交换信息,教师站在身后把这段信息交换翻译成外语,然后由学生重复。接着再叫另一个学生讲,并把话录在录音机里。最后,教师要求学生谈出各自对此学习的感受。不难看出,群体商谈法里夹杂了一定的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换句话说,群体商谈法是交际法的一种更加人道的变体。

1 . 5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始于80年代初,到了90年代末,西方语言学界及语言教学界对自主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在广度与深度等方面几乎可以与80年代流行的交际法不相上下。“自主性”具体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特性,被认为是自主学习的三大支柱。自主学习遵循以下原则:(1)教师需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2)学生需要增强自身的自主意识;(3)教师需要优化课堂教学和评估体系。

自主学习在中国的推行并不顺利。习惯了多年来的“灌输式”教育,开始阶段,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遇到了种种困难,但从一些教师的实证性研究来看,学生赞同自主学习,而且他们的实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有关自主学习研究的深入,自主学习外部环境的进一步改善,自主学习将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更广泛地开展,取得理想的效果。

1 . 6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 Method)起源于1920年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是一种通过分析各种实际案例来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和真实情境的再现,身临其境地领会很多假设场景中无法获得的知识和体会,教学效果显著,获得了学术界及业界的极大认可,并被迅速推广到经济学、法学和语言等不同学科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遵循以下原则:(1)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还有具备过硬的双语文化知识及信息素养;(2)教学内容凸显多元性和广泛性;(3)师生、生生之间充分的合作和互动(赵素华,2011: 62-67)。

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英语教学是近十年的事,范围也不算太广,主要适用于英语口语和写作的教学,但效果明显,所以最近有普及的趋势。

除了以上六种主流教学法,认知法(C o g n i t i v e A p p r o a c h)、浸泡法(Immersion)、整体语言教学(Holistic Language Teaching)及系统直接讲授法(Systematic Direct Instruction)等非主流教学法也都曾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中国的英语教学,因为篇幅问题,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2 . 英语教学法演变趋势

中国的英语教学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政治和经济的转向。1976年结束文革,1977年恢复高考,1979年改革开放,1994年开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2001年入关,2008年举办奥运会,英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从未停止,英语教学法选择日渐成熟。几十年来,各种教学法流派对以语法-翻译法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法确实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但因中国国情复杂,资源分布不均衡,加之传统教学法对教师的语言水平要求相对较低,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级英语教学中,并仍将在很长时间内具有很大优势。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推进,英语教学不可避免地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1年入关和2008年举办奥运会以来,中国的英语教学更加大胆地走出去和拿进来,博采众长,各种教学法的优化融合已经成为英语教学的趋势。近十年来的英语教学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势:(1)多样性(Diversity);即传统教学法和新锐教学法共存,并不断有更新的方法涌现。(2)本土化(Localization);鉴于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的迥然不同,中国的英语教学必然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Chinese characteristics),比如王初明教授首倡的“写长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王初明,2005: 11-15)。(3)折中主义(Eclecticism)教学法的折中化趋势其实是各种方法的一种混合(blending),它博采各家之长,根据每一阶段的具体目标及学习者具体情况灵活采用各种方法,融合各教学法的长处。近年来,国内主张在教学中运用折中法的呼声也很高。(4)学生中心化(Studentcentralization);(5)自主性(Autonomy)。学生中心化和自主性两种趋势可以说是相互作用的,不仅应用在外语教学中,还应用在高校其他课程的教学中(胡俊杰,2007: 80-83)。

3 . 教学模式转型时期研究生英语教学法的选择原则

事实上,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法,英语教学都要针对不同的教学要求,贯彻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即(1)语法原则,把语言知识的传授放在相当的地位;(2)交际原则,把语言结构与语境和功能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语言结构的多样性和语用的多种可能性;(3)文化原则,采用对比分析方式,使学生了解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学会不同文化的交际模式,增强语言教学法和语用的跨文化背景,学会不同文化的交际模式,增强语言教学和使用的跨文化意识。如果一味地机械重复使用一种英语教学方法,这就不仅从根本上违背了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外语学习的基本原则和规律(束定芳,2005: 7-11)。

但转型时期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应该在本质上有别于本科和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在教学法的选择上应该更多地转向“以学生为中心”,采用自主学习,体现自主和自觉;再根据具体情形和教学内容辅之以交际法、任务法、案例法和其他新型教学法;教师的作用应该从讲解者和传授者转向组织者和促进者,同时从单纯的教书育人转向和学生一起成长;外语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活动,还应该超越时空,渗透学生的日常习惯,着力培养他们的全局意识及合作精神,为今后服务军队和献身国防打下坚实基础。具体说来,这一时期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在教学法的选择上应体现如下原则。

3 . 1 双主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自主学习在20世纪90年代盛行中国,但实践上全面普及还是近十年的事。这两个十年的自主学习区别主要在于,90年代的自主学习充其量只是一种改良,有时只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习,老师的话语权还是很大;近十年来,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英语教学实现了真正的“自立、自为、自律”。英语课程秉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革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出了贡献。

具体说来,研究生阶段的英语教学应该更多地体现自主学习的“双主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因为研究生的心智更为成熟,认知能力更强。有研究显示,研究生英语教学可以适当运用认知法,使用提问—讨论式语篇教学模式(郝兴跃,2004: 32-37)。通过此模式,教师充分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相关知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地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原则下的教师角色定位应该精准,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教师既不是绝对的主角,也不能彻底隐身,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领航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把握自主学习的正确方向。

3 . 2 双赢原则:语言技能与语用技能共赢

语言技能和语用技能的关系问题一直是英语教学的焦点问题,孰轻孰重、谁主谁次也是区分各种教学法的核心。语用能力是外语学习者使用目标语做事和交际的能力,可分为社交语用能力和语用语言能力。语用技能是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语言技能同等重要,到高级阶段比语言技能更为重要。它直接决定着习得者语言应用的熟练度、准确度和得体度。研究生大多有着良好的语言基础及应试技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语言技能就没有上升的空间了。很多调查和研究显示,作为语言的高级学习者,研究生往往陷入矛盾心境:一方面骄傲于以往考试的高分,一方面又纠结于自己的中式英语。究其根源,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处理好语言和语用的关系问题。这种矛盾心情往往令他们对现阶段的学习心怀不满,很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并对英语学习产生自暴自弃或随大流的念头。

要想实现语言技能与语用技能提高的双赢局面,同时帮助研究生学习者尽早突破语言学习的瓶颈期,研究生阶段的英语教学应适当借鉴ESP(专门用途英语)中常用的“语域分析法(Register Analysis)”和“语篇分析法(Discourse Analysis)”。两种教学法分别强调如何根据特定语域和上下文分析学习语义、语法结构与语言功能。另外,语用能力不应该只是语法学习的自然延伸和简单应用。语用惯用语教学有助于学习者习得语用知识并为今后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打下基础。另外,教授或讲解语法项目时,元语用知识的有意识强调也很重要。教师系统的归纳和梳理对增强学生的整体语用知识非常有利。

当然,尽管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可语用的可教性,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语用的提高离不开应用。这个时候,交际法和任务法都是比较好的选择。

3 . 3 双结合原则:语法与交际相结合;语言教学与文化习得相结合

根据《欧洲共同语言参照框架:学习、教学、评价》,语言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获得对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思维形式、文化遗产的更为广泛和深刻的理解”。《研究生英语课程要求》也确定“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为主要教学目标之一。研究生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明、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批判性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及核心价值,熟悉中外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否则,就无法达到“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的目标。《课程要求》因此对研究生英语的性质界定为“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具体到教学实践,研究生英语在教学法的选择上必然会侧重交际法及一定程度的群体商谈法,让英语学习凸显出一定的交际性、通识性和人道性;语法学习的比重不会太大,但也不可避免地会适量使用语法-翻译法;合理地把语法与交际相结合,寓语言教学于文化习得,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开拓国际视野,欣赏西方文明,真是一举几得。另外,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全人类的文明经典”介绍给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体现出通识教育的特点,增加学生相关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3 . 4 双服务原则: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服务于院系专业

三十多年来,我国开启国门,坚持开放,由本土型国家正在转变为“国际型国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教育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新军事变革形势下,在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定位应该是服务,其功能是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服务于院系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要主动与学校及各学科的需求结合起来,在学校的发展中获得自己的发展,出色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和任务。

参考文献

郝兴跃.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语法教学的新趋势[J].外语界,2004(4):32-37.

胡俊杰.影响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法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07(2):80-83.

孔燕平.外语教学中交际式读写的运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

束定芳.呼唤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J].外语界,2005(6):7-11.

王初明.外语写长法[J].中国外语,2005(1):11-15.

赵素华.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法在英语公共演讲课中的应用研究[J].外语界,2011(5):62-67.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