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与迷惘

2013-11-22 07:40刘颐琳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3年4期
关键词:婚姻观艾略特女性意识

刘颐琳

摘 要:乔治·艾略特是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作家。研究她的女性意识对于深入了解作家在女性创作上的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同时期作家不同的是她更多地关注女性在现实社会的普遍生存状态。她作品中的女性在男权话语的社会下呈现出各自的挣扎姿态,但都摆脱不了男权社会机制的束缚。跟作家本身的愿望一样,呼唤理解和同情成为作家笔下女性形象的强烈需要。作家通过人物在不同情境不同状态下的选择折射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命运,在冷静的述说中透视社会力量的强大。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维多利亚时期;女性意识;婚姻观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11-0210-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4.057

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1819年11月22日出生于英格兰北沃里克郡纽尼顿乡纽第葛家族庄园的一个农场。她本名玛丽·安妮·埃文斯(Mary Anne Evans)。她取这一男性笔名,在当时是不无来由的。英国另一位女作家夏洛蒂和她两个妹妹合出的一本诗集以及稍后发表的《简·爱》和《谢利》也都用了“柯勒·贝尔”的笔名。后来,夏洛蒂·勃朗特在为她妹妹埃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写序言时,曾就这个问题这样说“因为我们有个模糊的看法,认为人们往往带着偏见看待女作家”。这个回答既说明了她们(包括艾略特在内)以男性笔名发表作品的原因,同时道破当时英国舆论界对待女性的普遍态度。因而,在《米德尔马契》中体现的女性观得从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结合作家的生平进行解读。

1 . 创作背景

《米德尔马契——外省生活研究》是艾略特的第六部长篇小说,于1871年12月到1872年12月以五次双月刊和三次月刊的连载形式由布莱克伍德出版社分期出版,1874年以完整的小说形式再版。它讲述的是第一改良法(1832)颁布前后英国中部的一个小镇从1829至1832年这个历史断面所发生的事。作者翔实生动的描写和史实记载,使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气势恢宏、形象饱满的时代画卷。在那样一个时代,制造业初步发达、传统耕作模式逐步改良、议会改革以及平民选举日益渗透、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如铺设的铁轨逐渐从大都市进入边陲小镇。这个远离都市的小镇宛如一个在外部作用下正在发生着复杂微妙的生物变化有机体,代表了当时英国社会逐步变迁发展的必然。

在那样一个时代,女性地位又如何呢?“Angel in the House”是对当时英国中产阶级妇女恰如其分的速写。作品《米》(以下《米德尔马契》均简称为《米》)中的罗莎蒙德·文西正是迎合英国传统男性的观念和胃口培养出来的“标准佳丽”。女性职责从传统上定义,主要范围在家庭,做“知书达理、温柔体贴的贤妻良母”是她们为之奋斗的毕生事业。罗莎蒙德的淑女教育为的也是抬高自己在婚姻拍卖场上的市场价格。显然,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婚姻是大多数妇女一生的最高理想和全部内容。在《米》中,艾略特以丰富的笔墨对女性应该如何从男性话语的压制中觉醒,为争取自身的社会地位进行了探讨。小说除《序言》和《尾声》之外,一共八集86章,在多萝西娅的部分作家通过对女主人公的“强调”,让读者们听到或看到了当时社会和男人们对女性的要求和“期望”。小说第十章有描述:布鲁克小家一离开餐厅,那些惊叹不止的“旁白”便趁机抬头了。“布鲁克小姐的确是一个出色的小妞儿!真的,一个难得的美人!”老律师斯坦迪什先生叫道,“……对,但不是我理想的姑娘。我喜欢一个女人多少随俗一些,这样才讨人喜欢。一个女孩子应该穿得华丽一些,带些脂粉气。男人们喜欢她们争艳斗胜,卖弄风情。他越是无法招架,越觉得有趣。”(乔治·艾略特,2007:87)

2 . 进步与迷惘的女性观

《第二性》的作者西蒙·波伏娃说过,工业的迅猛发展间接改变了妇女的命运,为她们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伴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到来,英国妇女们得到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阅读和社会实践使她们有了智慧和思想,使她们开始希望像男性一样将自己的才华服务于社会,以体现自身社会价值,来赢得自己的地位,但是她们良好的愿望却总被压迫、歧视她们的现实社会击得粉碎。

女性观可以理解为人们对女性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包括女性作家眼中的伦理价值观、爱情婚姻道德观、文学观等等。每一位作家在勾画女性世界时,无疑也在展示自己独特的女性观。乔治·艾略特的女性观的呈现不能脱离她身处的时代。维多利亚时期社会价值观、宗教、政治、经济等社会大环境的方方面面,以及作家本身的生活经历、知识阅历等都会影响作家在作品中反映和诠释的女性意识和女性主义。

艾略特女性观的进步性反映在其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对觉醒了的女性如何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解放这一问题努力地寻找答案和出路。在小说《米》中,多萝西娅·布鲁克是一位圣女德雷莎似的女性,是一位具有现代女性崇高理想与追求,古代女英雄似的人物。多萝西娅展现出的性格特质是丰富复杂的矛盾综合体。她天性热情,充满活力,期盼一切崇高的事物,可是从小的宗教影响又让她选择禁欲和自我牺牲的圣徒之路,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自我压抑,以至于自我欺骗。小说的重要命题是多萝西娅最终意识到自己的个性以及所产生的命运,并接受了自己,从而找到新的身份和状态。艾略特通过对多萝西娅在婚姻中的失败和困惑对维多利亚时代婚姻观进行了讽刺和抨击,同时表明了自己对婚姻的独特见解:理想的婚姻必须以真爱为基础。但是多萝西娅的婚姻有悖于此,嫁给了她眼中的“现代的奥古斯丁”卡苏朋,希冀他带她走上“荣耀之路”。多萝西娅对男权社会中已婚女子将成为丈夫的陪衬和附庸的现实是不满的。她认为婚姻不应成为女子自由的枷锁,而应促进妇女在婚后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抱负,但是她又错误地认为“真正幸福的婚姻,必须是你的丈夫带有一些父亲的性质,可以指导你的一切,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教你希伯来文”(乔治·艾略特,2007:8)。她所向往的婚姻是那种能帮助她“摆脱年幼无知的困境,让她自觉自愿地接受指导,走上庄严崇高的道路”(乔治·艾略特,2007:31-32)的婚姻。多萝西娅的这种婚姻观与她追求女性的自由独立是相矛盾的,她的错误,同时也是她的无奈在于她将理想寄托于男人,在于她对婚姻生活的无知,还在于对身边人劝告的置之不理。

多萝西娅经历的婚后被羁于痛苦婚姻枷锁中的事实,可以解读为,在时代局限下,追求独立的妇女对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合乎伦理的婚姻生活缺乏认识和理解,因而她们在追求爱情婚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表现了对男性的顺从,也通过她们不自觉地使用男权话语形式表现了她们在男权偏见影响之下的失语现象。多萝西娅的双重性格、双重思想或多或少也是作家本身矛盾心理的体现,这也是19世纪中期这样一个多变时代的女作家不可避免的境遇。在一个新旧思想交替的时代,艾略特看到了科学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她不是一个因循守旧的女人,她善于接受新观念,新思想,但是社会、时代的局限,尤其对女性的压迫又使她留有旧的传统烙印,这一切表现在乔治·艾略特女性观甚至宗教信仰上常常出现“犹豫”与“迷惘”,互相矛盾的双重思想也时常在其文学作品的人物中显现。

3 . 结语

雪儿·海特在《海特报告·女人卷》中说道:“像男人一样,女人应该了解自己,应该了解他人和世界,也应该让他人和世界了解她们。女人有权利为自己说话,倾诉自己的心声,表达她们的情感和观点,发泄自己的不满和哀怨,道出自己的烦恼和忧伤,展现她们的愿望和希望。”现代的人们依旧在谈论“女性的出路”,乔治·艾略特告诉大家,“没有任何东西是对她们封闭的”。艾略特的女性观之精髓可以概括为:一个杰出的女人不能满足于普通妇女一生的负荷和艰难;她必须冲破文化的性别禁区,为自己摘得那奇妙光彩的艺术与知识之果,牢牢地抓住它们,但与此同时决不放弃女性的价值观念和标准。可以说,乔治·艾略特的女性观是男性理智与现实主张的产物。

参考文献

George E. Daniel Deronda[M]. Wordsworth Edition Limited, 1996: 523.

Merryn W. Women in the English Novel,1800-1900[M]. London: Mcmillan Press, 1984.

Rosemary A. 名人:George Eliot[M].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杜隽.乔治·艾略特小说的伦理批评[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金琼兰.乔治·艾略特矛盾的女性主义观及其背景渊源[J].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2009(2).

马建军.乔治·艾略特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项星耀译)[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翟永丽.在自由与束缚之间——解读乔治·艾略特主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J].黑河学院学报,2011(10).

王虹.女性意识的奴化、异化与超越[J].社会科学研究,2004(4).

张艳.论《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反映与心理诉求[J].山花:作品研究,2011(3).

猜你喜欢
婚姻观艾略特女性意识
章鱼心
如何不写
Study on Jane Austen’s Views on Marriagein 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
《红楼梦》宝黛诗词与女性意识研究
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研究《名利场》两个汉译本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艾略特的蜜月
从电影《蓝色茉莉》和《赛末点》看两性的婚姻观
毛泽东早期的婚姻观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