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州多元化增加农牧民收入途径探析

2013-12-01 09:05
克拉玛依学刊 2013年3期
关键词:克州农牧民发展

郭 梅

(中共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委党校,新疆阿图什845350)

地处新疆最西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下简称克州),经济以半农半牧为主,发展相对滞后,居住民族众多,具有沙漠、戈壁、高原、绿洲共融的高原地理特色。世代居住在这里的40万农牧民要想实现持续增收必须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从走出去、引进来、守阵地三个维度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农牧区在发展中利用自身发展优势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同时,将援助之力、政策之效、属地之势形成外拉内动的共生局面,内外兼修,不断培育出克州农牧业发展的长生之树。不仅可实现农牧民的“双增”目标,与全国人民一起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且能尽早实现克州的农牧业现代化。

一、增收的外力:拓宽劳务空间,搭建旅游平台

克州开拓多元化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途径必须充分发挥宏观管理与中介助推的作用,努力拓宽增收的渠道。在走出去、引进来两个发展方向上,多把握机遇,多下重功夫,争取在农牧民增收的外围发展空间上有新突破。

1.走出去:拓宽劳务经济发展空间。

克州农牧业人口比重大,而自然环境又相对缺地少草,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只有创造各种平台,让更多的农牧民从一产中转移出来,走出去,才能既增加创业能力,又拓展创业途径。在发展劳务经济的过程中,许多走出去的农牧民实现了由“打工”向“创业”的转变,走上了一条自强自立的就业路。政府“输出”的目的,从短期看,是为了增加人均收入;长期看,就是为了让走出去的农牧民能更好地回州、回乡创业,形成一个发展流动的空间,为克州的进一步发展蕴藏待发的机遇。2007年以来,克州大力实施劳务输出,强化网络建设,完善县、乡、村劳务输出网络体系。按照“一户一人一技”的要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快建立劳务输出用工信息、民工维权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畅通农牧民转移渠道。不断加强与区外企业劳务合作,促进劳务输出向长期性、稳定性、技能型转变。积极动员和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向二、三产业转移,做到离土不离乡。克州三县一市各有关部门不仅积极组织农牧民拾棉花、摘葡萄、割芦苇,还积极组织农牧民参与到建筑施工、矿产资源开发、水利工程施工、餐饮、运输、旅游服务等行业中去,每年向江西、河北保定、广东东莞、深圳惠州、浙江海宁等地提供劳务输出的机会。2009年劳务输出达到8.6万人次,创收突破亿元大关。2013年,克州力争再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万人次,创收四亿元。现在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克州农牧民增收的一项支柱性产业。

克州在劳务经济的发展中一定要与本地的区域发展融合,长久地带动农牧区二、三产业互动发展,不断推动克州城乡一体化发展。这样,才能最终达到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的效果,才能成为破解克州农牧民增收难的一把金钥匙。

2.引进来:搭建西域特色旅游平台

在克州的三县一市中分布着一批地域独有的旅游资源,是一个集考察研究、观光、探险、休闲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克州旅游资源独特且富聚,国家旅游资源普查规范68种基本类型,克州拥有54种,占近80%”,“具有总量较大、类型齐全、层次极高、容量很大、功能较多、特点突出、前景广阔的特征。”克州独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史诗《玛纳斯》,已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克州冰川公园、国家2A级旅游景区——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喀拉库勒湖等。克州也是古代三大文化(古希腊、古印度、华夏)、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语系(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印欧语系)的荟萃之地和东西方文化交融浑成之地,所孕育的巨大经济潜能,必能带动农牧区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克州在处理好开发、利用、保护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机制,营造出“大旅游”的社会氛围,不断打造出克州旅游的支柱性品牌。积极鼓励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旅游资源开发和整合,2009年成功引进了新疆金桥国际旅行社入驻克州,2010年成立西部边陲旅行社。这些举措全面提升了旅游景区服务水平,在公路、口岸、通讯和电力等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上增大了投入力度。重点打造了以喀拉库勒湖、克州冰川公园、玉其塔什草原为核心的自然生态游,以苏里堂麻扎、莫尔佛塔、盖孜驿站、《玛纳斯》弹唱为重点的历史文化游,延伸开发了猎鹰、赛马、叼羊及农家乐等民俗风情的地方特色旅游产业。

旅游路线的延伸,给大山中的农牧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致富途径,围绕着“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繁荣了第三产业。克州旅游项目的引进,改变了大山中农牧民的固守思想,增强了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推动建成了阿图什市的阿湖地毯厂以及以阿合奇县柯尔克孜族服饰刺绣、加马力柯尔克孜族民间手工艺品、阿克陶县的维吾尔族十陶制品、乌恰县的柯尔克孜族手工艺品为特色的工艺品一条街。2012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4.17万人次,农家乐年均接待游客达15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0854亿元。预计到2015年克州的旅游总收入将会突破3.7亿元,旅游从业人员大幅度增长到1.7万人,间接从业人员也将达到6.8万人。这必将会成为克州农牧民增收的朝阳途径。

二、增收的内力:夯实产业基础,激活内生动力

克州群山聚首,其东南部拥有唯一的山麓平原,是克州的农业区所在,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5亩;克州的南部、西部和北部都是高山地带,是其主要牧业区,上坡植被仅有4%左右。在这样一种州域的地形分布下,想守好农、畜阵地,有效激活农牧区的内生动力,形成农牧区经济快速发展、人均收入出现倍增局面,只有不断挖掘增收的内力,夯实产业基础,激活内生动力。

1.做强克州牧区和农区的两大主体产业。一是牧区高原畜牧业。要把克州生长在平均海拔3000米的畜牧养殖业做大做强,尤其是把克州雪线以上生长的畜牧业农产品作为主打品牌,如:高原牦牛、柯尔克孜羊、萨福克羊、苏巴什羊等肉制品,进行鲜奶或乳业流水线生产。二是农区特色林果业。要大力发展年日照总时数达2700~3000小时的克州高原林果业。克州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降水极少,但蒸发极高。这种特有的地理环境为克州发展林果业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孕育出国内公认的味美、皮薄、粒大、籽小的最优鲜食葡萄——木纳格,毗邻地域都无法生长的无花果,翻一个山头口感就不一样的巴仁杏。这些都是克州地域所独有的,如果能解决保鲜、运送、多种深加工等问题,通过一定的市场运作,就可以打响高原原生态克州特有的林果产品品牌。

3.创新最自然的、最原生态的戈壁产业。从2007年开始,克州因地制宜,适应市场,变瓶颈为优势,开始探索解决有地无土、耕地资源短缺的问题。以我们难以开发的广袤的戈壁荒滩、河床、滩涂、湿地为主要依托,以设施农业、现代畜牧业、特色林果业这“三业”为主进行试点,示范和推广出最自然的、最原生态的一系列戈壁产业。通过利用广大的戈壁荒滩发展出最具特色的“戈壁果园”、最自然的“戈壁羊圈”和最土野的“戈壁鸡舍”等。实践证明,戈壁产业在满足市场的需求过程中,不但扩大了种植、养殖的规模,拓展了就业途径,改善了环境,而且得到了可观的收入增长,平均每亩效益由原来的3000元直接增加到5000元甚至1.5万元。到2012年年底,全州已投产温室大棚14 445座,合计13 193亩,产值近1亿。预计2013年设施农业能为从事设施农业的农牧民增收118.9元,

为全州农牧民人均增收35.6元。畜牧业在转型升级后,克州现在的饲养量最高可以达到240万头,2013年畜牧业将会为农牧民人均增收132元。变桎梏为优势的戈壁产业挖掘了农牧民自身的内在潜力,激活了农牧区自身的发展动力。今后,在确保环境再生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农牧民能力素质,扩大生产规模,加大科技的投入,提高生产能力,就能让高原特色农副产品成为克州农牧民增收的长久再生能力。

三、增收的环境:援疆扶贫政策,外拉内动机制

为了给农牧民增收创设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克州只有很好地利用政策、机制,形成外部拉撬威力,才能将援助之力、政策之效、属地之势形成共生局面,不断培育出克州农牧业发展的长生之树。

1.援疆、扶贫政策带来了多元化发展的机遇

克州坐落在天山、昆仑山、帕米尔三山交汇处的喀什噶尔绿洲上,拥有1180公里的边境线,总面积7.24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90%以上,地域内的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农牧民收入一直偏低。在党中央吹响“发展新疆”的号角的形势之下,各种惠农政策都向新疆倾斜,全国19个省市支援新疆,国家投入两万多亿固定资产投资新疆交通建设、城市基础建设、新农村建设,帮助新疆改变现状,尽快脱贫致富。克州抢抓历史机遇,攻坚克难,在多方的努力下,2012年生产总值首次突破60亿大关,农牧民收入大幅度增长,2002年农牧民人均收入才有1167元,到2012年已增加到3236元,全州经济出现乘势上扬的局面。

扶贫开发在克州一直是有序推进。2002年,克州定点扶贫工作启动,确保每一个贫困村都有干部来结对帮扶。州直、县直包村定点扶贫部门达499个,33名州领导包村,县市干部到定点帮扶村达2.35万人次。2007年阿合奇县被国家列为边境扶贫试点县,投入资金2.8亿元,实施了153个边境扶贫项目,突出解决了农牧民特别是边民最关注的吃饭、上学、看病、行路、发展产业等紧迫问题。从2010年起,阿图什市、乌恰县、阿克陶县均被列为边境扶贫重点县。在国家扶贫政策帮助下,克州的贫困人口人均收入由2001年的1071元增长到2010年的1902元,年均增幅6.6%,增收效果比较明显。

2011年,国家又启动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主要惠及边境线上最困难的农牧民,克州成为了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目标要求到2020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此,《新疆边境扶贫扩大试点规划(2011—2015年)》提出“到201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6000元”的具体目标。按照2011年的要求确定2300元为扶贫标准线,克州当年确定农村扶贫对象6.83万户、29.84万人,截至2012年底全州尚有扶贫对象5.74万户、25.07万人,占全州农村人口的59%。

现在,克州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援疆扶贫“四位一体”的扶贫力量的帮助下,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一线守边、二线固边、三线服务”的边境扶贫开发经济模式,更大程度地聚合扶贫力量,为解决更多农牧民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用足、用活、用好这些地域独有、国家特给的倾斜政策,对尽快增加克州全体农牧民的收入将起到很大的拉撬作用。

2.外拉、内动机制推动了多元化发展的持续

农牧民人均收入出现持续增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好的机制能为农牧民的脱贫致富消除障碍,增强动力,起到催、促的作用。实践中只有将好的政策、好的发展优势逐步变为长期有效连贯的促农增收机制,才能真正达到想要的外拉内动效果,才能为克州农村发展、农牧民的增收注入一针长效剂。为农牧民的永续增收,克州先后实践和出台了外拉内动的许多促农增收机制。

(1)整村推进机制。以增加贫困农牧民收入为目标,克州实施了28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其中阿图什市6个,阿克陶县9个,乌恰县7个,阿合奇县6个,积极落实财政扶贫项目175个,截止2012年10月底,到位资金13141万元。通过项目建设,28个贫困村面貌得到极大改变,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有26个贫困村基本达到自治区的“九通九有”的验收标准。2013年还将实施46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力争通过这一机制为贫困农牧民人均增收850元。

(2)互助资金机制。为解决农牧民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克州大力推进了互助资金机制。扶贫资金由政府无偿投入变为有偿周转使用,建立扶贫资金一次投入、农牧民持续收益的扶贫开发长效机制。2007年~2011年自治区先后确定阿合奇县、阿图什市、阿克陶县、乌恰县为“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县(市),下达试点资金580万元。形成了“民有、民管、民借、民还”持续使用、滚动发展的互助资金原则,做到了只要是本村常住村民,贫困户每入一股,国家扶贫资金就配一股。为了限制一户通过多股取得国家配股和超规模借款问题的发生,扩大资金的覆盖面,明确规定入股股民借款金额不超过5000元。实施中,形成了“互助资金+协会和管理委员会+农户”的运行模式,做到了“组织机构”、“入会会员登记”、“借还款登记”和“财务票据”等分类归档,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工作档案。

(3)产业扶贫机制。克州各类产业化组织已达到290家,已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重要力量。根据当地产业特色,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各县因地制宜地选择一个产业作为扶贫主导产业,形成产业扶贫,使其成为农牧民增收的渠道。经过摸索,阿合奇县试点农牧民新型专业合作社进行畜牧规模养殖,再由合作社的专门负责人联系销售畜产品,形成养殖-销售一条龙;乌恰县主要发展戈壁产业,包括大棚蔬菜、特色养殖、反季节林果和特色林果等;阿克陶县依托劳务输出、旅游等优势形成特色产业,逐步提高了农牧民的生产组织化程度,推动了收入增加。

(四)技能培训机制。就业靠市场,市场靠竞争,竞争靠技能,技能靠培训。只有先培训提高农牧民的技能,农牧民才能抓住就业机会,收入才会步步提高。克州通过技术员的“农家课堂”、“远教”网点的“网络课堂”、外聘专家的“大棚课堂”等培训方式积极培育新型农牧民。除此之外,全州相关各系统也加大了技能方面的培训力度。2012年,为了完善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园、科技示范村的带动作用,农业系统选派了200名优秀的科技人员到村指导。一年就举办各类培训班60余期,技术人员培训1500余人,农牧民培训3万人次。职业培训以8大类31项内容为主,截至2012年11月底,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56期,培育富余劳动力37302人次。“村村通”中的小喇叭也见缝插针地利用早晚时间定时宣传致富信息、农业实用技术等内容。

[1][9]祖丽皮亚.克州今年力争实现农牧民人均增收900元[N].克孜勒苏报,2013-1-25(1).

[2]克州旅游局.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后发赶超建设自治区重要旅游目的地[EB/OL].http://www.xjkz.gov.cn/36fc9bf-57de-4979-8ea8-ea7dbf1ecc20_1.html,2011-7-8.

[3][4]吴瑜.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旅游业的开发研究[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8):13.

[5][6]刘兰兰.旅游业生机勃勃助推克州跨越式发展[N].克孜勒苏报,2012-10-25(1).

[7]刘媛.克州借助展览会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N].克孜勒苏报,2013-3-9(1).

[8]帕尔哈提·吐尔地.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N].克孜勒苏报,2013-1-24(1).

[10]刘威.克州五项措施促农牧民增收[N].克孜勒苏报,2013-3-7(1).

[11]段绍军.2012年克州经济呈现“一个突破三个新高五个增加”[N].克孜勒苏报,2013-1-15(1).

[12][14]钟续辉.让更多贫困家庭脱贫致富[N].克孜勒苏报,2013-1-13(4).

[13][15]新疆边境扶贫试点工作进一步推进[EB/OL].http://www.xjfp.gov.cn/fpgz/bjfp/2011-05-09-247.html,2011-5-9.

[16]王丽华.克州打好新一轮攻坚开发战[N].克孜勒苏报,2012-10-17(1).

[17]刘威.克州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扎实[N].克孜勒苏报,2012-10-26(1).

[18]朱小佩.克州:举全州之力打好扶贫攻坚战[N].克孜勒苏报,2012-11-28.(1)

[19]朱小佩.平困村资金互助资金——贫困农民的“身边银行”[N].克孜勒苏报,2012-10-13(4).

[20]祖丽皮亚.克州农业产业化蓬勃发展[N].克孜勒苏报,2013-1-16(4).

[21]朱小佩.克州产业扶贫助民富[N].克孜勒苏报,2012-10-13(4).

[22]朱伟.以科技为先导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N].克孜勒苏报,2012-11-1(4).

[23]颜霞.职业培训为克州农牧民致富“加油”[N].克孜勒苏报,2012-12-8(4).

猜你喜欢
克州农牧民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援疆的夜晚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一《铝的化合物的性质》教学设计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农牧民初中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几点思考
五运六气对新疆克州罹患西北燥证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
关于巴林左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