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16块兴隆台油层氮气泡沫驱试验研究

2013-12-03 02:12刘贵满张世民中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锦州采油厂辽宁凌海121209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3年26期
关键词:产液水驱含水

刘贵满,张世民,张 威 (中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锦州采油厂,辽宁 凌海121209)

1 氮气泡沫驱技术概述

1.1 氮气泡沫驱采油机理

氮气泡沫驱是通过向油藏注入一定比例的水、氮气、磺酸盐助排剂,产生大量的氮气泡沫液,形成一个氮气泡沫带进入油藏与原油接触,利用氮气泡沫液“气阻效应”发挥其选择封堵、“视黏度增大”提高流度比及表活剂洗油、氮气弹性能等综合作用,实现提高采油速度与采收率的双重目的。

1.2 氮气泡沫驱生产特点

在氮气泡沫驱生产过程中,从驱替开始到结束,注入井压力一般经历压力快速上升、缓慢下降和上升、趋于稳定、逐渐下降4个阶段。生产井一般经历产液量大幅上升 (含水稳定或上升)、产液量稳定或微降 (含水下降)、产液量下降 (含水上升)3个阶段。

2 锦16兴隆台油层组氮气泡沫驱优势

2.1 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氮气泡沫驱采油技术已在锦州油田锦90块成功试验、推广,现场试验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形成4点利于其推广应用优势:①泡沫驱增储增产机理清楚,作用突出,适应性强;②注采工艺技术完善配套,已逐步国产化,大大降低投资和维护费;③发泡剂性能与稳定性,经不断优化复配有了质的改善和提高;④形成了较为可靠的动态监测与动态跟踪调控技术。

2.2 室内研究为现场试验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室内试验研究表明,氮气泡沫驱技术在稀油上应用效果要好于普通稠油 (见表1)。

表1 不同油品试验模型物性参数及驱替结果

2.3 能最大限度发挥泡沫封堵作用

锦16块兴隆台油层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采出程度高,含油饱和度低。在无油或者剩余油饱和度低于10%以下时,起泡剂能够很好的发泡封堵高渗透层,而含油饱和度高于10%以上,发泡剂就明显地受到原油消泡作用的限制,因此可以看出,氮气泡沫驱主要封堵含油较低的高渗透层。

3 转驱前试验区面临主要开发矛盾

3.1 注采井网欠完善、注入水利用率低

试验区属于已开发30多年的稀油油藏,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后期,持续的实施堵水措施,使单井产液层厚度降低,试验区共有2口注水井、10口生产井,对应目的层射开率为28.4%。

2.2 井间与层间吸水不均衡,反映出层间和平面矛盾突出

试验区内层间和平面矛盾突出,其中注入井锦2-8-08侧井不吸水层厚度达到总厚度的53%。

2.3 继续水驱开发很难达到设计指标

试验前试验区累产油48.1921×104t,采出程度为36.9%,综合含水93%,采油速度0.42%,石油地质储量130.5×104t,达到水驱标定采收率51%开采时间需33年。目前试验区剩余油高度零散,继续水驱开发潜力较小,调整难度大,应通过氮气泡沫驱油技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4 锦16块Ⅰ类稀油氮气泡沫驱试验情况分析4.1 试验区基本情况

1)地质概况 试验区位于构造较为完整的锦16块中西部,目的层为兴隆台油层Ⅱ油组,含油面积为0.32km2,地质储量130.5×104t。兴Ⅱ油组纵向划分4个砂岩组8个小层,试验区目的层兴Ⅱ油组1~4小层,平均有效厚度23.8m,层数连通系数83.4%,厚度连通系数82.9%。油藏埋深1350~1450m,沉积微相以河口砂坝微相为主,主要岩性为含泥不等粒砂岩、细-中砂岩为主。有效孔隙度28%,有效渗透率750×10-3μm2。地面原油密度 (20℃)0.933g/cm3,黏度 (50℃)72.8mPa·s,地下原油黏度14.3mPa·s,体积系数1.098。原始地层压力13.9MPa,饱和压力12.71MPa,地饱压差1.27MPa,压力系数1.0,地层温度50℃。

2)试验区开发历程 试验区自投产到目前经历3个开发阶段4次重大综合调整。试验前试验区共有油井10口,开井8口,井口日产液361t,日产油26t,含水93%,平均动液面316m,采油速度0.42%,采出程度为36.9%。2011年6月,试验区2个井组全部转入氮气泡沫驱开发,目前试验达到初步工作目标。

4.2 油藏工程设计

1)井网规划 根据现场实际生产井布局,采用不规则调驱井网,设计注入井2口,对应采油井10口,观察井1口。

2)注入参数选择 根据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热采所的研究成果,借鉴欢17块大凌河油藏氮气泡沫驱优化设计研究成果,结合锦16块油藏实际情况,注入参数选择如下:阶段注入总体积为0.3PV,连续注入泡沫液1年后转为段塞式注入,4年后转为后续水驱。初期段药剂有效浓度0.5%,段塞阶段药剂有效浓度0.4%;气液比取1∶1;注采比1.05∶1;2个井组日配注总量472m3,具体情况视现场实际进行调整。

3)开发指标预测 试验区通过实施氮气泡沫驱的开发方式,可比水驱开发方式提高原油采收率5.48%,增加可采储量7.16×104t,5年可创净现值1916.1万元 (油价4949.64元/t),经济效益较为显著 (见表2)。

表2 开发效果预测

4.3 试验实施情况

试验区2个井组2011年6月中旬转注,至8月部分油井驱替作用凸显,井组产液持续上升至700t/d,日产油稳定在20t/d,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期间先后有5口井实现驱替向封堵作用转化,日产油开始持续上升至45t/d,日产液进一步升至900t/d,综合含水由96%下降94%。2012年4月转段塞式注入,除2012年8~9月受台风、钻井和注入井作业影响一直无法正常注入,产油量出现较大波动外,日产液稳定在750t/d,日产油稳在40t/d,试验达到初步工作目标。

4.4 初步效果分析

1)驱替和封堵作用明显 泡沫液优先进入主渗层发挥泡沫液驱替作用的共有5口井,主要表现液量升,含水升 (或稳),日产油稳,地层压力升,平均单井采液提升40t。泡沫液进入主渗层并发挥封堵作用的共有5口井,主要表现为液降、含水降、油升,含水平均下降14%,最高下降23%。

2)注入井油、套压升高,区块地层压力明显恢复 丙7-238井油压由1MPa上升至10MPa,套压由0.8MPa上升至17MPa;8-08侧井油压由8MPa上升至10MPa,套压由8MPa上升至10MPa。生产井平均单井动液面上升了80m。一方面说明地层压力提高,供液能力充足;另一方面说明目前油井的排液能力还有提升空间,工作制度还需调整,努力实现注采平衡。

3)试验时间尚短,整体效益不如瞬时效益理想 氮气泡沫驱试验有效运行15个月,增量投入运行费用2756.1万元,其中注入费用2630.5万元,地面建设费用141.2万元,监测费用86.7万元。期间累产油1.61×104t,增油7308t,创效897.9万元。

4.5 试验取得的初步认识

1)初步试验证实泡沫驱在稀油上有很好的适应性 现场试验动态表明,试验日产油和增量效益均有提升空间。首先,有5井尚未进入封堵状态,日产油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其次,转入段塞后,增量操作成本大幅下降,同时改进泡沫质量和注入工艺,仍有较大降成本空间。

2)吸入剖面和采出剖面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通过锦2-8-08侧井泡沫液驱前后注入剖面对比,剖面改善明显,上部原吸水好层得到有效抑制,下部原不吸水层能够较好吸水,封堵调驱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3)从采出气组份分析资料表明大量氮气滞留地下发挥驱替和封堵作用 试验区内取样24井次,平均氮气含量14.93%,试验区外取样3井次,平均氮气含量14.29%。比较可见,注入氮气并没有被采出。

[1]刘应学,赵力强,钱勇 .氮气泡沫调驱技术在注水井的应用 [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7,20(2):56-60.

猜你喜欢
产液水驱含水
考虑多因素的多层合采产液量劈分模式研究
镇北油田某油藏延长低含水采油期技术研究
靖边畔沟长6油层采油制度效益研究
含水乙醇催化制氢催化剂研究
特高含水后期油藏水驱效果评价方法
渤海J油田化学驱无因次产液指数的变化规律
强底水礁灰岩油藏水驱采收率表征模型
复杂孔隙结构低阻油层含水饱和度解释新方法
断块油藏高含水期油井产液结构优化方法
水驱砂岩油藏开发指标评价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