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溢着情感色彩的理性书写——简论蓝棣之评柔石《为奴隶的母亲》

2013-12-12 18:44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柔石症候诗意

情感一直是文学创作的本质母题,似乎没有之一,无论童年、故乡、爱情无非不是情感积淀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宣泄,萦绕在作者的心头、脑海,挥之不去,只能借助笔的力量加以表达,或洋洋洒洒,或温润婉转,或轰轰烈烈,有的如玉,有的似水,有的如铁,大凡优秀的作品都是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判断一个文学作品是否优劣,情感似乎是最重要的一个标志,文学评论亦是。诗意地进行写作,也许没有任何理论支撑,就那么诗意地栖居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轻盈、自由、唯美地抒发着自己对于某个作品的真情实感。

蓝棣之先生的《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就是一个包含着浓郁情感的评论著作,蓝棣之先生是著名的诗歌评论家,他说:“我研究诗歌的主要方法,是分析诗人在诗歌里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情感,这也就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的批评方法,主要特征为:不去注意一般意义上的形式与技巧,而试图说明诗人的主要情感。要求批评深入到文本的最深层的含义处,深入到文本创造的生动内核中去。”可以看出,蓝棣之对于情感评价标准的在意与执著。

所谓“症候式分析”,是作家不自知的,无意识的。症候式批评理论里的“症候”这个概念直接来自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他以精神分析的症候为起点,从文本的疑团寻找作者的症候。甚至许多作者都没有觉察到的,或者作者都不承认的被“症候式分析”所揭露,因为文本是最根本的“证据”,情感包含在文本之中,作者创作出作品之后,就不属于作者本身了。蓝先生说:“文学是一种人文现象、精神现象,文学创作既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时又是作家精神和情感的产物。做梦、创作、神经病这三个方面,从我们自己的直接经验说,也有很多相同、相通的地方,似乎常常互相转化:梦者在梦醒之后,迅速地变成一个清醒的合理的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因精神生活中力的均衡有所改变而成为一个神经病者。精神分析既可以用来分析精神现象,当然就可以用来对同为精神现象的文学进行症候批评。”蓝棣之在考察探索作家不明确但又确实左右作者创作的心理过程,探寻他虚构人物的潜在动因,以及他作品与读者的无意识关系。总之考察作家创作中的无意识趋向,把作家没有明确察觉的东西阐发出来。

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潜在结构与显在结构的冲突与交融。显在结构是人人显而易见的或者说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或者思想感情,潜在结构则是潜伏在显在结构之下,貌似不重要,十分隐蔽,要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和细读文本的能力才能发现繁花落叶下惊异你眼球的美。当你的情感神经触碰到潜在结构的时候,真的有一种“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

其实无论是所谓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还是潜在结构与显在结构的冲突和交融。归根结底蓝棣之的所谓“症候式分析”无非不是用独到的眼睛发掘深入作品骨髓的情感罢了。在此之下触碰到常人难以触及的情感波动,并加以阐释,形成自己的一套所谓“症候式分析”的理论。“症候式分析”顾名思义,从文本出发,古今中外,都有对此问题的阐述。总之,考察作家创作中的无意识趋向,把作家没有明确察觉的东西阐发出来。

在评价柔石《为奴隶的母亲》中,“柔石的作品还是我所喜爱的,他的小说总是蕴有一种奇异的魅力,一股缠绵悱恻之情,他的小说往往表现出他体验的独特性”。魅力所在还是情感的真挚流露,柔石是独特的,因为柔石的作品蕴含了很多或许“能指性”,蓝棣之的体验也是独特的,他能够看得清楚那些所谓的“能指”,并把它深入挖掘,汇成一股源源不尽的小溪,我们在读蓝棣之的评论作品时候,好像自己真的踏入了这条小溪,并且能够感到脚底踩到石头上的疼痛感,实在令人着迷。《为奴隶的母亲》是柔石从小资产阶级作家到无产阶级左翼作家“转换方向”时期的作品,“我在初读这篇作品时到底留下了什么印象”?“印象”就是一个文学评论家对于文学作品最真实的体会,换个词语可以说是情感体验。有了情感投射之后,才有理性色彩。正如蓝先生所说,中心点和主题被压抑了,“感情的安抚而惋惜叹息”亦是情感的作用。柔石《为奴隶的母亲》产生在一个大变革、剧烈动荡的特殊时代,作者想为这种聚变增添自己一份独特的力量,从作者本身意识出发,通过描写浙东“典妻”的故事,描写了劳动妇女在家庭关系和社会结构中的奴隶地位,暴露了贫富悬殊的阶级地位对立和对个人感情的无视与冷漠。作为左翼文学的代表性作品,与后来的解放区文学相似,蕴含着真挚情感的作品似乎并不是太多,既在美学上又在思想上有所展露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但这篇《为奴隶的母亲》可以说在美学和思想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蓝先生对此予以肯定。它的显在结构或者说显而易见的情感很容易发现,但是作品还包含着另一层所谓潜在结构,作为“奴隶主”的地主与“奴隶”的妻子,作者都是以“人”来描写的,蓝棣之把握住了作为真实的人的情感并深有体会,有着强烈的共鸣和宣泄欲望,提出发现甚至作者本人都没有特别在意的情感律动。这就是所谓的“无意识”动因了。前面已经说过,无论是潜在结构、显在结构还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共同组成的“症候式分析”,归根结底还是情感投入之后的深层思考,论者善于把原本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情感或者处于边缘化的律动加以深入挖掘,然后重新考虑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正是多种可能性因素构成了一部伟大的小说,也成就了发现其伟大的评论家。

显在结构是阶级压迫,潜在结构则是:“一个受尽丈夫蛮横对待的妇女,与一位长期受到老婆压抑的秀才,典妻的意外事件,使得他们在感情上得以互相安抚,生育儿子,并且互相都有所留恋。最终,他们的长久结合的梦想,被心怀妒意的大老婆摧毁了。”新批评主张对文本的细读,回归到文本中去,让文本发出属于自己的甚至连作者都无法改变的声音,极力发掘属于人物本身的看起来很轻实际上沉甸甸的情感。显在结构中体现的是阶级压迫,是奴隶的悲惨境遇,是离家弃子的悲剧情怀,潜在结构则是对于真挚的相互抚慰的爱情以及另一重更深意义的重复性的离家弃子,潜在结构所体现的是更为触动人心的情感,是超越了所谓阶级和立场的真正的发自人心灵深处的情感,更加深了作品的悲剧意味,也才有了打动人心的更有力的资本。通过蓝棣之的“症候式分析”,我们对于以往过去的那种含蓄蕴藉似乎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蓝棣之认为潜在结构是对于显在结构的颠覆,与其说是颠覆和冲突倒不如说是超越和真实化。情感是决定这种超越的决定性因素,看起来好像是两种结构冲突,互相水火不容,实际上是人生状况的真实体现罢了。好多作家写的只是人生琐事,讲的好像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并没有大激烈、大碰撞,但这也是人生的一种,更真实,更加有感染力。

判断另一种结构除了作品本身以外,评论家自己要有深厚的情感功力,一种特殊的人文精神,这种诗意的精神才能触摸到敏锐但又那么朦胧的情感。蓝棣之先生将人的心灵性巧、精神性的存在——感情,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作为著名的诗歌评论家,诗歌原本是人的感情的最集中体现,这也可以解释诗意精神的源泉。“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所谓人生,说到底也就是种种感情的牵挂。”“支配人要活一辈子的是一种感情的联系,人是为了世间鲜活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而活着,而奋斗的。”在蓝棣之眼中,人乃是一种诗意的心灵性的精神存在。

正是这种诗意性的精神存在,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情感评价无论如何不会过时,我们要善于发现隐藏在深处的情感波动,抹去世间的繁华,探求真正的诗意。

[1]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乔以钢.现代中国文学作品选评(1918-2003)[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蓝棣之.现代诗名著名篇解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4]宾恩海.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文化阐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5]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柔石症候诗意
诗意地栖居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冬日浪漫
函数教学,要让学生由“懂”到“会”
士的传统、他者效应和日常审美——作为文化症候的“罗怀臻创作现象”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爱如朝花,明媚芬芳
被耽搁的诗意
相扶
相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