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首古典情诗不同译本的翻译批评

2013-12-12 18:44苏易安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心间原诗译本

苏易安

“从广义上讲,翻译批评即参照一定的标准,对翻译过程及其译作质量与价值进行全面的评价,评价的标准因社会历史背景而异,评价的目的旨在促使译作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作,并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1]读过12世纪的一首美丽的德语情诗 Du Bist Mein,Ich Bin Dein,试着翻译过,总觉得翻得不够理想。于是找来该诗的几个译本,反复比较研究。原诗如下:

Du Bist Mein,Ich Bin Dein

Du bist mein,ich bin dein:

Dessen sollst Du gewiss sein.

Du bist verschlossen in meinem Herzen:

Verloren ist das Schlüsselein:

Du musst immer drinnen sein.

(anonym,7.Jahrhundert)

为了读者阅读方便,我先把它用直译的方式翻译成英文:

You Are Mine,I Am Yours

You are mine,I am yours.

You should have known it before.

You are locked in my heart.

The key has lost.

You must be in my heart forever.

作为译者,如果不通过反复研究原文及其他有关的参考材料,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分析作家的思想倾向、创作意图、立场观点,就根本无法理解和掌握作品的构思、发展脉络和情节安排,也根本无法掌握译文的总体色调以及遣词造句的轻重、褒贬等等。所以,在翻译之前,要先弄明白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身份。

这是德国最古老也是最简单最美的一首爱情诗,发现在中世纪一位修女写给情人的一封信后面,约成于公元1200年,作者不详,因亦列入民歌。原诗是用中古高地德语写的,该诗出自Werinher von Tegernsee书信集,抄录于Tegernseer Handschrift手稿,目前是Bayerische Staatsbibliothek图书馆馆藏品。

手头有四个中译本,如下:译本一:

我属于你,你属于我

这你应该清楚

你被囚禁在我心中

那小钥匙已经遗失

你必须永远待在这里

(网友翻译)

译本二:

君身属我兮,我身属君,

此情君应知之深!

我今将君兮

心头锁;

钥匙儿失落兮,

君只得永在我心头存!

(网友翻译)

译本三:

难道我监禁你?

还是你霸占我?

你闯进我的心,

关上门又扭上锁。

丢了锁上的钥匙,

是我,也许你自己。

从此无法开门,

永远,你关在我心里。

(杨绛译,摘自《围城》)

译本四:

心曲

心相印兮情谊深,

情谊深兮汝心明。

美人嫣然兮驻余心间,

驻余心间兮永世情。

(苏易安译)

统揽这四个译本,我们会发现它们的风格各有千秋,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就翻译技巧而言,译本一、译本二基本上属于直译翻译,而与译本三与译本四属于意译。就语域(register)而言,译本一与译本三是白话文,而译本二与译本四基本上属于文言文。

回想这首诗的创作年代——公元1200年,在当时的中国,应该是南宋时期,正好,也是文体中“词”兴盛的时期。况且,这首诗的原作是用中古高地德语写成的。那么把这首诗歌翻译成文言文更加合适一些。也就是说译本二与译本四的古体风格比较合适,运用的语域比较恰当。

先看原诗的第一句"Du bist mein,ich bin dein"(即“You are mine,I am yours.”)。这首诗是一位修女写给她的情人的情诗。在中世纪修道院那种压抑人性、崇尚禁欲的地方,爱情是不可以被谈起的。这位为爱痴狂的修女,受时代和周围环境限制,不可能表述得太直白。而译本一与译本三均太过直白,在翻译风格上不太合适。此外,译本三有过分激烈之嫌。原诗质朴深情,和缓流畅,所以,这个翻译整个调就定错了。再有,修女一生过着远离家人,刻板教条的集体生活。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女子,她对真爱一定怀着永久的憧憬。她把这些转化成诗中的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情感意蕴,引动着人们对于生命、人生的无限遐思。所以,她要倾诉。所以,译本一与译本三的直抒胸臆可以达到作者写作意图。

“文学作品是通过运用语言手段塑造形象和描写景物,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性作品。”[2]“文学作品反映现实,又高于现实,是一种极富想象的语言艺术。它包含三个要素:真实、想象和美。”[3]相对于日常语言来讲,文学语言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审美性。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家反复提炼、加工和改造后的产物,读起来常常会给人以美的感受。所以,文学作品的翻译也要充分表现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思与美。就这首诗而言,只有能体现诗人对爱人的一往情深而又略带含蓄的风格的译作才算是比较好的。

再看第二句:“Dessen sollst Du gewiss sein.”(即“You should have known it before.”)相比之下,译本二表意清晰,而译本四古雅深情,韵味无穷。“韵味是意境的审美特征,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明朝陆时庸说:诗‘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物色在于点染,意态在于转折,情势在于犹夷,风致在于绰约,语气在于吞吐,体势在于游行,此则韵之所由生矣。’”[4]可见,韵味对表达风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原诗中“sein sollen gewiss”(即“should have known”,译文一与译文二都译为“应知”,只有译文四译为“心明”。在这里译文四更有诗味儿,而且,即使当时诗人是想表达“应该知道”的意思,那么按照中国诗,尤其是文言诗歌的特点和中国女子的性格,更多的是以情动人,娓娓道来。我觉得译文四的“汝心明”更加语重心长,符合目的语文化的风格特点。

再谈谈风格。在西方,“风格”(style)一词,源于希腊语,本意是“雕刻刀”,后引申出比喻意,表示组建文字的一种特定方法,或者以文字装饰思想的一种特定方式。[5]

“而诗是文学创作中的最高境界,它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意义。沧浪论诗曰:‘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6]我国著名诗僧和翻译家苏曼殊曾说:“尝谓诗歌之美,在乎气体;然则情思幻眇,抑亦十方同感。”[7]“作为文学的最高形式,诗歌代表着一种语言最美的能指形式,它努力地将一个民族语言的最大潜能体现出来,以最美的能指形式展现一个民族的表现力和想象力。

在翻译诗歌时,我们要解决的不仅是一般文学翻译中如何运用本国语言传达外国文学作品的风格、思想的问题,还必须解决如何运用和原诗一样精练的语言巧妙的形式来传达原作美感(美学特质)的问题。这种美感也就是诗的意境和神韵,是诗的根本和生命力所在。译者要把原诗成功地传译到目的语文化中去,并能唤起译入语读者同样的审美体验,谈何容易。有些译者由于缺乏创造性思维,只是把诗歌的内容翻译出来了(比如译本一),但却没有把诗的内容美呈现出来。同样一首诗,有人把它翻得活灵活现,有人却把它翻得死气沉沉,何故?这就体现了不同译者所使用的翻译技巧,这便是一种创造性的翻译(创译)——如译本四。

再看下面的译文:“Du bist verschlossen in meinem Herzen:Verloren ist das Schlüsselein:Du musst immer drinnen sein.”(即 “You are locked in my heart.The key has lost.You must be in my heart forever.”)译 文 把“sein verloren”(即 “be lost”) 译 为 “被 囚禁”,感觉平易晓畅,却失掉了原文的意境风格与神韵。试想一个未婚女子对自己的情人说“你被我囚禁了”,那个男人该作何感想呢?——逃吧!这是一封女子表达爱情的信,不是一封绝情信或宣战书,所以,不能这么翻译,破坏整体风格。译文二将其译为“我今将君兮心头锁”,译文符合原诗意思,但是韵味不够,原诗风格没有被完全体现出来。译文三翻译的有些俏皮——“你闯进我的心,关上门又扭上锁。”把一种女子撒娇的语气写出来了——是你要爱我的,不是我求你爱我的。这是一种胜利者的自满语气,没有字对字翻译,而是在翻译时加进了自己的想象,再现了原文的风格。而译文四“美人嫣然兮驻余心间”里的对象就不对了,应该是“君子翩翩兮驻余心间”才对。“驻”这个字,用来表达“锁”这个意思,应该有些平常。而且,既然这是文言古体诗的译法,“驻”这个字又太过现代了,与译文的整体风格不符。

词组 “sein mussen immer drinnen”(即 “must be in my heart forever”)的译文也各有千秋。译文一“必须永远待在”语气太狠,还是会把人吓跑,不好。译文二“君只得永在我心头存”中“只得”用得有些一般。译文三“从此无法开门,永远,你关在我心里”,意译了一下,弱化了 “sein mussen” (即 “must be”),很聪明。译文四“驻余心间兮永世情”,很含蓄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也还可以。

值得一提的是,译文四“心相印兮情谊深,情谊深兮汝心明。美人嫣然兮驻余心间,驻余心间兮永世情”,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段。“在语文中,下一句的开端和上一句的结尾,重复同样词性的词或短语、句子、头尾蝉联的修辞技巧,称为「顶针」又叫「顶真」。”[8]这种修辞在译文中的使用,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很巧妙。

还有,杨绛在文章《钱钟书与〈围城〉》中提到过,为了文章的整体需要,这首德语诗歌不能译好,只能胡乱译一下。所以,千万不要怀疑杨绛的翻译水平,她是故意译不好的。

综上所述,诗歌的翻译是难上加难的艺术,要求译者要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与对诗歌敏感的理解力和感知能力。要做到这些,必定需要译者经年累月的努力。

[1]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2]邱磊.言语产物功能在翻译标准中的主导作用[J].中国翻译,1988(4):9.

[3]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4]陆时庸.诗镜总论[M].

[5]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严羽.沧浪诗话第三则[M].

[7]苏曼殊.拜伦诗选·自序[M].

[8]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9200319.html.

猜你喜欢
心间原诗译本
眼中的你
峨眉山月歌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老农捡田
改诗为文三步走
踢毽子
翻译中的“信”与“不信”——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美人如玉王力可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
《孙子兵法》蒙古文译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