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早期“翻案”作品的素材选取及其特点

2013-12-12 18:44覃思远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芥川利己主义

覃思远

芥川的一生只有短短的35年。如果从他的处女作起算到他最后一部作品为止,共包括小说150余篇,曾结集出版6部。其中几乎都是短篇,且“翻案”作品占了很大的比例。

“翻案”一词在文学领域主要指的是诗文中对前人诗文中的句子进行改写,或对其原意重新诠释,甚至是“反其道而行之”。南宋的中兴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所著的《诚斋诗话》里面提到:“杜诗云:‘忽忆往时秋井塌,古人白骨生苍苔,如何不饮令心哀。’东坡云:‘何须更待秋井塌,见人白骨方衔杯。’此皆翻案法也。”明朝“后七子”之一的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道:“《家语》曰:‘水至清则无鱼。’杜子美曰:‘水清反多鱼。’翻案《家语》更有味。”清代诗人袁枚的 《随园诗话》有云:“诗贵翻案。” 可见,翻案在我国不但古而有之,也是备受文人所推崇的。

芥川早期文学作品几乎都是“翻案”性质的作品。他的文学生涯从“翻案”起步。如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也是代表作之一的《罗生门》,就取材自《今昔物语》中的《登罗城门见死人之盗人之话》。原文仅数百字,仅仅描述了一个简单的盗窃行为,却被芥川赋予了深刻的人性批判意义。芥川自幼饱读诗书,不论古今中外,都有所涉及。作家如吴承恩、施耐庵、波德莱尔、王尔德、屠格涅夫、上田秋成、泉镜花、夏目漱石等, 作品如 《西游记》、《水浒传》、《雨月物语》、《恶之花》等。深厚的汉文基础、渊博的学识再加上其坎坷的人生经历使得芥川的创作在思想和技巧上都蕴含了很大的可能性。

本文关注芥川短篇文学作品中的“翻案”现象。试图对其早期文学的特点进行说明。

一、芥川早期作品选材的广泛性

有学者根据芥川创作的作品题材类型,大致将它分为五大类小说。在这里,笔者把童话也算上,将之分为五大类故事:

(1)王朝故事(王朝物)。即以日本古代王朝时期为舞台背景创作的小说。这也是他早期“翻案”小说中涉及最多的类型。由于彼时文学兴盛,著作颇丰,尤其是平安时代更是空前繁荣,故题材较主要集中于这个时代,如代表作《罗生门》、《鼻》、《芋粥》、《地狱变》就改编自平安末期的《今昔物语集》(《鼻》的故事在镰仓时代的《宇治拾遗物语》中也有提及),主要是根据当时盛行的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镰仓时代与平安时代不同的是,文学的关键词是武士文学、战争物语和说话集等作品中包含了很多传奇的故事,因而也是芥川创作题材的宝库。

(2)江户故事。如《枯野抄》、《戏作三味》等是以江户时代的名人为主人公创作的小说。还有《六宫的公主》等。

(3)明治开化故事。如《舞会》、《阿富的贞操》、《偶人》、《庭园》等。

(4)宗教题材故事。主要是基督教,如《手绢》、《烟草与恶魔》、《邪教》、《圣·克里斯托夫传》、《南京的基督》、《诸神的微笑》、《大导信辅寺的前半生》、《撒旦》、《流浪的犹太人》、《奉教人的死》、《西方的人》等。(也有佛教和道教故事如《蜘蛛丝》、《杜子春》等,但这两篇属于童话。)

(5)中国古典故事。这类题材十分丰富,如《杜子春》改编自唐代传奇小说《杜子春传》;《仙人》、《酒虫》取材于《聊斋志异》;《黄粱梦》取材于《枕中记》;《英雄之器》取材于《西汉通俗演义》;《尾生之信》取材于《庄子·盗跖篇》;《秋山图》取材于《瓯香馆集补遗画跋·记秋山图始末》;《奇遇》取材于《剪灯新话·渭唐奇遇记》等。

以上只是按照描写对象和背景而言的分类,并不能完全概括芥川作品的所有元素。但可以说明的是,芥川在选材的时候,真正的是古今中外都有涉及,其创作题材非常丰富。

二、芥川“翻案”之前选材(原典)的特点

(一)所选题材不拘一格,其中的人物的身份地位多样、广泛,很有代表性

既有贵族公主,又有平民百姓。既有古又有今,既有中又有外。但其中普通平凡的小人物形象更为常见。这是因为,芥川以及以他为代表的新思潮派作家都出身于中下级阶层,生活较为艰辛,所以他们的眼界更关注中下层官吏(如《芋粥》中的五位等)、武士(如《罗生门》中的下人)、和尚(如《鼻》中的蝉智内供)、盗贼(《竹林中》中的多襄丸等)、市民(《河童》中的)等普通大众,这些人物占了社会的最大比例。芥川的作品就是要让社会各界人物身上都普遍存在着他所认定的“利己”主义的本质。

(二)主人公的故事较为奇特

芥川喜欢创作“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作品,平凡的故事很难体现他那对艺术水准极其苛刻、追求完美的“艺术至上”的要求,描写平淡无奇的生活不是他的风格。他需要的故事素材是惊人的,奇特的,迷幻的。这样的故事在他的作品集中比比皆是。他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名家大作,也许就是为了积攒那些最为“奇特”的素材。神仙、妖魔、鬼怪纷纷登场,情节上天入地、生死逆转,无奇不有。

三、芥川“翻案”之后的作品的特点

细读芥川早期的作品就会发现,他的作品当中包含着下列特点。

(1)芥川笔下的人物其实都有着与现代人相似的心理轨迹,无论是哪一年代、哪种国籍,其实都可以对应到现实生活中去,他需要的只是一个故事架构。实际上打动芥川的不是古书中的素材,而是故事背后所省略的情感。芥川的小说可以说是“披着历史外衣的现代小说”。

(2)芥川的作品基本上以批判“利己”主义作为中心。在芥川看来,每个人身上都潜藏着“利己”的意识,“利己”主义是每个人无法克服的“恶”。芥川对人性的“恶”的批判深刻至极,他选取的故事几乎都是为这种揭露和批判服务的。《罗生门》中他揭示了“利己”主义最终是如何占了上风的,《鼻》中揭示了旁观者的利己主义,《竹林中》以独特的多线头描写描绘了一幅“群丑图”……事实上,这种揭露和批判持续到了他人生的最后一刻。如晚期的《河童》、《某傻瓜的一生》,直至“人间不信”(人性怀疑),最后以死逃避——虽然他的自杀行为是属于消极的抗争。事实上,连以儿童为对象、目的在于教化的童话作品《杜子春》、《蜘蛛丝》都成为体现“利己”主义的经典之作,可见芥川对这一主题的执著性。而《枯野抄》、《戏作三味》、《地狱变》等作品则围绕着他创作的另一个主题——“艺术至上”主义。

(3)芥川作品大多是悲剧性结局,这是他本人“厌世观”的体现。除《橘子》、《杜子春》之类的散文、童话作品由于创作时的心境相对平和,或是出于对阅读对象的考虑而刻意安排,因而呈现明朗的色调、结局光明之外,其他作品都充满了“恶之花”文学的厌世悲观色彩。芥川的作品由于其“恶”、其“悲”而充满了战栗的美感和对人生哲学的深层思考。

(4)芥川的作品创作手法极其巧妙。芥川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故事虽然单一却很离奇,笔调辛辣、深刻。对人性的剖析鞭辟入里。芥川笔下的人,往往是刻意制造一些“美”与“丑”的元素进行强烈对比。如《地狱变》中的画师良秀外形猥琐丑恶,但绘画水平却高深非凡,这种“美”与“丑”的对比让人印象深刻。芥川描写人物形象是通过故事情节体现的,虽然以旁观者的角度,看似是在不经意地、冷冷地叙述,但是却让人读来惊心动魄。如《蜘蛛丝》中,首尾部分对释迦牟尼言行举止的描写看似平淡却又似步步暗藏杀机,与自然主义派作家那样深入人的内心去作客观描写、只管“屋内”不管“屋外”相比,他在刻画人物形象的水准上有过之而无不及。芥川喜欢描写“利己”产生的瞬间,让主人公在设定好的某一奇特的情境下纠结、挣扎,以看似轻描淡写、其实一笔千钧的技巧巧妙地引领读者身临其境,让读者和他笔下的人物一起去经受良心和道德的拷问,最后昭示“利己”主义无所不在、无法克服的道理。

总之,芥川龙之介早期的文学作品大多是“翻案”了的产物,是他根据自己试图体现“利己”主义这一世界观的需要而从浩瀚的文学海洋中“淘”出来的“宝贝”素材(虽然他说过自己“不是专为搜寻素材而读书”,而是“自然地发现素材”),经过了他的精心“打磨”以后(“素材与感情融为一体”)才呈献给读者的。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如果能找到原典作对照阅读,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作家对原作进行了什么样的选择或删减,突出强化了什么方面,甚而体会到他的良苦用心,体会到他“艺术至上”的精神,也能体会到他对现实社会无奈、困惑、不安却无法有效抗争的心境。

[1]张龙妹,曲莉.日本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贺江.从《地狱变》看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至上主义[J].安徽文学,2009(10).

猜你喜欢
芥川利己主义
“利己”二面
利他,是最高形式的利己
利他,是最高形式的利己
“利己”二面
新写意主义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成就——八卷本《芥川全集》汉译概说
芥川龙之介笔下的“忠臣藏”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①论——以芥川、章炳麟的会晤对谈为中心
近光灯主义
Résumé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