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电影创作中的技术与艺术——由《少年派》引发的技术美学思考

2013-12-12 18:44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李安海洋艺术

1895年,法国观众看着银幕上迎面驶来的火车惊恐不已,这是电影最初带给人们的感受——震惊体验。一百多年过去了,当2010年3D电影《阿凡达》出现时,影院里的观众同样也坐不住了。面对扑面而来的美丽生物,人们忍不住伸出手去捕捉;面对迎面飞来的利箭,人们吓得用手掩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3D电影的出现几乎打破了人们一百多年来所积累的观影经验、感知方式和接受模式,人们在惊叹的同时享受了一场美妙绝伦的视听盛宴。

我们无法否认《阿凡达》的胜利,首先得归功于技术。正是由于电影技术的不断丰富发展,才使得电影艺术家们的各种奇思妙想得以实现。随着人们对于3D技术手段和表现的认知不断熟知,人们对于3D影片视听效果之外的艺术蕴含有了更加迫切的渴求。

2012年,华人导演李安带来了他的首部3D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下简称《少年派》),影片在给观众带来美的视听盛宴的同时,也引发了一场关于信仰、命运和人生意义的思想风暴。在电影技术的运用上,导演并没有为技术而技术,而是技术表现与艺术表达相辅相成,完美融合,即“你从中看到了善的形式力量和真的丰富内容,你感到这二者和谐统一,这就是技术美的本质。”[1]而电影《少年派》很好地诠释了技术美学的这一本质特征。

一、善的形式力量

影片《少年派》是导演李安的首部3D影片,该片改编自“最不可能被影像化”的全球同名畅销小说。讲述了一个17岁少年和一只450磅的孟加拉虎共处一艘救生艇,在漫无边际的太平洋上漂流227天,在互相威胁中共同求生的故事。影片凭借完美的3D效果、炫丽的视觉奇观以及震撼人心的故事在纽约影展获得盛赞。水、动物和小孩历来被电影界公认为最难拍的三样题材,而在《少年派》里,我们看到了海洋之灵、动物之性以及孩童之真。

(一)海洋之灵

或许,人们对于3D版《泰坦尼克号》的海难带来的影像冲击仍记忆犹新。无数的观众带着3D眼镜,坐在影院舒适的沙发椅上感受着如真似幻般的惊涛骇浪,同主人公一起感受生死爱情的惊心动魄,从而达到一种“无主义”体验,实现一场基于视觉沉浸的影像意淫。[2]而在导演李安眼里,海洋绝不仅仅是一场为了表现宏大场面、为观众带来视听冲击的特技秀。在影片中,海洋不仅是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更是推进故事向前发展,触发人物情感和思想变化的重要元素。

作为故事主要发生地的海洋,其实是人工建造的全自动波浪装置水槽。剧组人员根据影片需要利用机器在其中制造出各式各样的水波。而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海洋:静谧的夕阳、辽阔的海面、成群的飞鱼、发光的水母、腾起的鲸鲨,色彩绚烂而不失沉静。而对于海上风暴与凶险的刻画则强烈而不显残酷,导演对于自然的热爱与敬畏经由细腻而美妙的影像自然流露出来。

同时,海洋上的昼夜变幻、时光流逝同样对于故事的推进和人物的思想转变起着重要作用。大量的俯拍镜头,倒映着夕阳和蓝天的海面上,是一叶孤单的小舟和竹筏,犹如沧海一粟般渺小和孤寂。与世隔绝的少年和猛虎在无边际的海域里挣扎求生。猎杀色彩斑斓的鬼头鱼,与暴风雨搏击,被饥渴和恐惧包围的少年在求生和祈祷中渐渐成长。而海洋中的浮岛,不只是简单的奇观呈现,而是日与夜、生与死的结合物,更是彼岸的象征。神秘而超现实的浮岛是结合实景拍摄、美术设计与数字技术的成果。浮岛上数不清的狐獴、漂浮的无根之树、昼夜变幻的淡水池、含着牙齿的莲花,都蕴藏着玄妙的意境,更是与故事息息相关的重要意象。上帝让濒临绝望的少年来到浮岛,稍作休憩,重拾生的勇气。但又不失警示,用食人岛的暗示让少年继续启程,寻找真正的希望之地。可以说,影片中的海洋不再仅仅是为了带给观众震惊体验而做的特技表演,更是为了推进故事进展和表达影片思想主旨的重要组成。

(二)动物之性

除了17岁的少年派,影片中的另一个重要主角便是那头450磅的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它是最先进的计算机动画魔法的产物。在对数百个小时的孟加拉国虎影片的观摩后,视效团队的创作人员进行动画创作,努力达到细微处的统一,最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头栩栩如生的老虎。锋利的牙齿、刚毅的胡须、矫健的身姿和深邃的眼神,让观众真的相信,它是真的在救生艇上,与少年派一路相伴。

同时,在影片的叙事中,猛虎理查德·帕克不仅仅是故事推动的重要角色,更是一种意象化的精神。它是漂流故事中少年派的同伴,又或许它根本就不存在,是少年为战胜孤独的幻想之物。再或者,它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着的恐惧。

作为电脑特效的产物,猛虎以假乱真的形象为我们展现了动物的凶猛本性。于是,当它从救生艇的篷布下扑腾而出的时候,观众都不禁吓得惊声尖叫,仿佛它真的会从银幕中跃然而出。而除却特效给我们带来的震撼之外,猛虎所包含的深刻意蕴则让观众在记住它逼真的形象的同时,更引发了观众对于人性与人生的思索。

(三)孩童之真

少年派作为海难中的唯一幸存者,独自与一只猛虎开始一场冒险之旅。而作为极具人文情怀的华人导演李安则选择了另一个角度。与其说少年派经历了一次海上冒险,不如说少年派经历了一次成长之旅,而在一定意义上,这更像是导演本人的心路旅程。少年在孤独的漂流中,开始认识生存和死亡、现实与信仰、希望与绝望以及人性的善与恶,导演借由一个奇幻的外壳,里面包裹着的是满满的现世情怀。

整部影片的制作可谓技艺纯熟精到,写实与写意完美地糅合,浪漫抒情与现实思考精心地交织,处处体现着善的形式力量。然而其在技术美学上的成功,除却形式力量上的精准把控,更重要的则是其内容上的丰富和思想上的深远。

二、内容之真

科学技术创造的现代艺术,不仅表现在其具有绚丽多彩的外在形象,更在于其蕴含着精神提升的内在意蕴。“技术美学的最高表现应该既包括物之美,也包括人之美,更应包括精神之美;既能融洽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又能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应涵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而影片《少年派》故事内蕴和思想主旨的多义性则可谓很好地诠释了技术美学的真正意义。

影片《少年派》采用倒叙的方式进行叙事,因为第三人称视角以及结局的开放式处理,使得影片呈现出多义性和复杂性。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观众眼中,就有一千种少年派的故事解读。它可以是一个单纯而梦幻的冒险故事,可以是一个充满隐喻的残酷现实故事,也可以是一个关于恐惧和信仰的寓言,只要你选择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一)故事的多义:选择你相信的那一种

由于影片叙事视角的限制,使得观众无法得知,少年派是经历了第一个故事中海上的冒险之旅还是第二个故事中残酷的现实厮杀。同时,影片本身也暗含着对于说故事本身的意义以及分享故事的价值的探讨。少年派在救生艇中找到一本求生手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便是讲故事是很好的方法。这一切都让整部影片呈现出《公民凯恩》式的多重性。

影片的内容得到深度挖掘,使得人们在享受奇幻视听的同时,更加注了对于影片本身的投入。无论故事是否真实存在,人们对于影片的深入思考和热议却是真实存在的。正如导演所说:“不管解读的是不是我心里想的东西,我都觉得很贴心和鼓舞,因为影片给了他们共鸣。对电影创作者来讲,很喜欢看到观众这么强烈的解读热情,其实也反映了观众本身的求知欲、观影欲。这是一个好现象,我很珍惜的,这是我跟观众的缘分。”

(二)个人的关照:每人心中都有一只卧虎[4]

在传记中,导演李安曾说:“我可以处理电影,但我无法掌握现实,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一辈子都是外人,在东方文化里长大,我习惯了协调,但接触西方的艺术后,又产生了对冲突、抗争和梦境的渴望。”而影片《少年派》则将导演的这种协调与抗争,隐忍与率直表现得淋漓尽致。片中的少年派说,宗教信仰就像是一个房子中的许多房间,他想要将这一切和谐地融于心中。而在与现实斗争的暴风雨中,少年派又必须为生存而抗争和杀戮,进行一次次的抉择和挣扎。老虎到底是真实的,还是少年派在海上漂流中为了对抗绝望、为了活下去而制造的幻觉?“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卧虎”,它是我们心中的恐惧、孤独、欲望,是支撑我们向前的力量。

(三)思想的深远:信仰、宗教与人生

“一切技术都是为了美服务的,为了表达某些思想内涵服务的。”[5]影片《少年派》不仅是一部关于冒险的奇幻巨制,更是一部探讨信仰、命运、宗教以及人生意义的影片。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低俗文化的泛滥,人们普遍面临缺少信仰的焦虑和恐慌,而影片《少年派》的出现,则像是一剂心灵抚慰,让人们看到了信仰和爱的力量。而技术之美,最后的实际意义便是通过创造让人们感受到善和美的力量。影片不仅具备了形式上的美感,更让人体味了内容和思想上的深刻意蕴,实属不可多得。

三、小结

影片《少年派》上映之后,一直备受关注,无论是在影片技术还是艺术方面,无论是电影观众还是各大电影节都对影片赞誉有加。而《少年派》的成功,则更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电影技术与艺术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电影技术的发展,就没有电影艺术的表达。而电影技术只有在与电影艺术相互融合的情况下,才能显示出技术之美和艺术之灵。

[1]李泽厚.论技术美学[J].文艺研究,1986(6):5.

[2]张啸,李跃军.泰坦尼克号3D转制的核心技术与是非探讨[J].北京电影学报,2012(3):69.

[3]高鑫.技术美学研究下[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3):74.

[4]http://v.ifeng.com/documentary/figure/201211/27b9f7 95-6f52-4641-b97b-3446d8f717b0.shtml.

[5]高鑫.技术美学研究下[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3):75.

猜你喜欢
李安海洋艺术
青梅竹马
不做房间里最聪明的人
纸的艺术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